重庆日报网 > 巴南 > 正文
巴南 脱贫路上不让一个人掉队
来源:重庆日报
时间: 2019-07-10 06:48:03 | 编辑:李平

接龙镇发展蜜柚种植产业,带领群众脱贫致富 摄/何洲行

6月30日,巴南鱼洞街道建卡贫困户肖鸿像往常一样,在养蜂基地打理着自己的蜜蜂。这个因病致贫的三口之家,因为这群小小的蜜蜂有了稳定的收入。肖鸿的蜜蜂来自鱼洞云篆山麓的牛蜂子养蜂基地,基地每年给予基地农户每箱100元、每户不低于1000元的资源费与安全保障服务费补贴,统一培训、统一技术、统一质量、统一品牌、统一销售,建立起产业扶贫利益联结机制,成为巴南区健全帮扶机制、帮扶贫困户持续稳定脱贫的一个缩影。

截至6月底,巴南区有建档立卡贫困户3133户9232人,其中已脱贫3014户8906人,未脱贫119户326人,贫困发生率下降到0.06%。

健全帮扶机制

在东温泉镇黄金林村,用“穷得叮当响”来形容建卡贫困户王弟福一家一点儿不为过。这两年,由于年纪大了,王弟福干活感觉力不从心,而老伴儿也是个常年吃药的“药罐子”,再加上孙女长大念书需要费用,一家人的生计越来越困难。

“一直都是这样子,怎么能改变得了?”“没文化,不懂技术,干什么都干不好。”在这样的情况下,王弟福产生了消极情绪。

巴南区扶贫办一负责人介绍,现今,巴南区未脱贫的贫困户还有119户326人,这些贫困户是巴南现今脱贫攻坚中最难啃的“硬骨头”。为帮助这些贫困户早日脱贫,巴南区在原本区镇村三级帮扶机制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和深化领导帮扶机制,针对全区未脱贫户,落实区四大家全体领导、区级部门主要领导、镇街党政主要领导“一对一”帮扶机制,提升帮扶层级,汇聚更多资源,帮助贫困户就近就业、谋划产业,解决生产生活中实际困难,确保2019年底全部脱贫退出。

在黄金林村,区、镇、村的帮扶干部主动入户找到王弟福,为他制定并落实了精准帮扶措施,不仅送资金、送政策,把人行便道和公路修到了他家门口,还主动与他交心谈心,从思想上鼓励他重拾致富信心。

在帮扶干部的帮助下,王弟福试养了两箱蜜蜂,几个月就收获了15斤蜂蜜,拿到场镇上一下子就全部卖完了,这让他坚定了扩大养殖的决心。如今,王弟福养殖蜜蜂18箱,上半年产蜂蜜80斤,钱包渐渐鼓了起来。

巴南区还完善了社会力量帮扶机制。基层商会、致富带头人、项目业主组建自愿帮扶团,累计捐款1030万元,专项用于脱贫攻坚公益事业。建立教育帮扶机制,安排城区优质学校与贫困村所在镇学校进行结对帮扶,互派支教教师16名、顶岗教师21名。开展就业帮扶,举办精准对接会,精准扶贫公益性岗位路线解决了319名贫困人口就业。

做强特色产业

产业既是乡村振兴的基石,也是贫困户实现稳定持续脱贫的基础。脱贫攻坚中,巴南区始终聚焦产业脱贫,提升贫困人口造血能力,在扶“业”上啃硬骨头,大力培育特色主导产业。每年都安排1000万元产业补助资金支持贫困村产业发展,并建立1000万元扶贫小额信贷风险补偿金,截至目前放贷124户。

巴南区市级建档立卡贫困村姜家镇蔡家寺村,全村群众在村集体企业黑黑黑农业专业合作社带领下,大力发展“黑玉米、黑豆、紫薯、黑米”黑农业产业示范园。该合作社社长陈明中介绍说,“今年的‘鲜食’黑玉米全部是采用‘生物导弹’杀虫、施农家肥、手工除草等方式种植成的纯绿色农产品,具有极高的食用营养价值。‘鲜食’黑玉米、紫薯已取得农业部无公害农产品认证;黑米已走完农业部绿色食品认证程序,近期将颁证。”据该镇统计,黑农业示范园种植面积已达100余亩,涉及85户村民,包括12户建档立卡贫困户,户平增收3000余元。

巴南区圣灯山镇则依托“花木之乡”特色资源优势,大力培育花木产业,带动全镇从事花木种植相关产业贫困户达120户、246人,占建卡贫困户总数的59%,种植花木300亩,年产值300余万元,人均年增收1.2万元。

经过近几年的努力,如今,巴南区每个贫困村均已培育成型2-3个特色主导产业,引进和培育农业公司和专业合作社,发展特色水果、优质粮油、生态渔业等产业近1万亩,固定或季节性覆盖和带动贫困户1200余人,成为贫困户持续稳定脱贫的基础。

同时,为了让更多贫困户搭上产业脱贫的快车,巴南区还不断创新利益联结机制,每年安排3000多万元补助资金用于农业项目财政补助股权化改革,直接增加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收益,带动贫困户就业。

汇聚脱贫合力

不少贫困村人才资源匮乏,在脱贫道路上,经常出现“有想法没办法”的窘况。要解决这一难题,就必须发挥驻村工作队的力量,汇聚智力、资源、财力、共同为贫困村脱贫努力。

为此,在组建和派驻驻村工作队时,巴南区认真遴选了5名副处级、10名正科级干部派驻贫困村开展脱贫攻坚工作,并明确驻村帮扶时间持续到2020年。

驻村工作队到了贫困村后,积极开展“五帮五助”活动,即帮制定规划、帮发展产业、帮争取项目、帮完善保障、帮改善条件,助学技、助就业、助就医、助就学、助建房。注重“一户一策”、“因户施策”,变“大水漫灌”为“精准滴灌”,为贫困村脱贫注入了新的活力。

巴南区接龙镇马路村驻村工作队聘请西南大学农业专家担任顾问,为马路村农业产业布局“问诊把脉”。

“去年,我们发现马路村之前种植的桃子品种不太适宜,所以迅速联系农技专家进行了换种,对全村产业进行结构调整。”该驻村工作队“第一书记”张杰介绍,为了让村民们持续增收,他们想了很多办法,不仅动员村民种植了接龙蜜柚390亩和嫁接香桃200亩,还率先试验“稻+N”种植养殖,实施了“稻+鳅”、“稻+菇”、“稻+鱼”、“稻+鸭”试验田200亩。

经过近一年的试点,“稻+菇”模式效益已经开始显现。“今年3月,我们又聘请全国乡村振兴专家王志章教授为今后的整村发展做了清晰规划定位,确立了以近城文旅为主题的发展愿景,大力发展有机‘稻+N’产业、观赏采摘果蔬产业、农村电商订单式分散养殖产业、龙泉谷漂流终点产业,这将更大范围实现全村一、二、三产业融合,促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帮助贫困户和每一位村民都踏上致富奔小康的路子。”

王彩艳 肖亚平

延伸阅读: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