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日报网 > 教育 > 正文
西南大学 发挥学科优势助脱贫促振兴
来源:重庆日报
时间: 2019-07-08 06:25:44 | 编辑:李平

中国工程院院士、西南大学蚕桑学教授向仲怀赴四川扶贫扶智

西南大学专家指导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魔芋产业发展

西南大学研究生支教团赴广西支教

党的十九大报告,将精准脱贫作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三大攻坚战之一。同时,将乡村振兴战略,确定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重大战略举措。

走进新时代,“两点”定位、“两地”“两高”目标、发挥“三个作用”等重要指示精神,为重庆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和西南大学“双一流”建设指明了方向,并带来重大机遇。

作为一所历经百年风雨,与“三农”有着不解渊源的高等学府,近年来,西南大学充分发挥在农业和教育学科方面的传统优势,聚焦“三农”发展,致力脱贫攻坚,力促乡村振兴。通过多种方式为重庆和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科技和人才支撑,在新时代下积极发挥高校服务社会的作用。

15年磨一剑 打造产业扶贫的“石柱模式”

近日,石柱县委县政府专门致函西南大学,对学校一以贯之,为当地脱贫攻坚做出的贡献表示衷心感谢。

多年来,西南大学坚持对石柱进行对口帮扶,为石柱脱贫攻坚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科技支撑和智力支持。双方合作机制不断创新,合作领域不断拓展,合作成效不断凸显,打造出校地合作和科技扶贫的范本,探索科技助推县域经济发展的富民强县之路,高校服务社会与自身同步发展的兴校育人之路。2014年“石柱模式”被评为“中国高校产学研合作十大优秀案例”。

石柱县中益乡是市级深度贫困乡镇,也是全市脱贫攻坚战的“主战场”之一。时值盛夏,这里草木葱茏,山花怒放,群蜂翩舞。花丛中、道路旁,一组组整齐排列的蜂箱格外惹人注目。2017年,石柱县出台扶持中蜂产业相关政策。去年,中益乡确立了“中华蜜蜂小镇”的发展定位。到2020年,该乡将发展中蜂2万群,实现产值2000万元。

中益乡的中蜂产业,得到了西南大学的大力支持。学校在中益乡建立了中蜂饲养技术集成示范基地,选派专家为中蜂养殖提供持续的技术支撑。同时,结合中益乡脆李、中药材等产业发展,组织专家提供技术指导,助力中益乡脱贫攻坚。

伴随脱贫攻坚号角的吹响,近年来,西南大学与石柱的合作更加紧密——与石柱签订了教育合作行动计划,成立了“西南大学教师教育石柱研究中心”;将馆藏数据库向石柱开放,助推石柱教育发展;把石柱文化专干请来学校,开展专业培训;协助石柱组织申报“重庆石柱黄连生产系统”成功跻身第四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成为我市首个申报成功的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组织专家在石柱实施《巴盐古道线性景观长廊开发研究》……

与石柱的扶贫合作,要追溯到15年前。2003年10月,西南大学与石柱县签署合作协议,共建“石柱农业科技综合示范基地”。从此,开启了高校充分发挥科技优势,促进农村产业发展的新局面,并逐步形成了全方位、多形式、多层次、宽领域、多方共赢的科技合作。以“科技创新、产业扶贫”为关键词的“石柱模式”,逐渐在全国叫响。

与单纯依靠少数科研人员和项目“单打独斗”的合作方式不同,西南大学举全校之力,参与“石柱农业科技综合示范基地”建设,并组建了常设机构——校地合作处,校地合作处在石柱县设立办事处,派员长期驻扎。加强了对合作的统筹协调和管理,加强了学校、政府、企业、专家、农户的沟通,形成了多方联动、协同作战的长效运作机制。即便纵观全国,这样紧密的合作实属罕见。

让专家走进田间地头 把技术送到农业一线

脱贫攻坚,产业扶贫是关键;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对石柱不遗余力的帮扶背后,是西南大学充分发挥农业科技优势,为农业产业勃兴和脱贫攻坚,提供科技支撑的大背景。

西南大学是市委办公厅、市人大办公厅、市农委、北碚区对口支援库区等相关扶贫集团成员单位。先后承担了对口帮扶石柱、忠县、丰都、巫山和巫溪等地区的任务,选派优秀专家、干部和“第一书记”挂职帮扶,选派优秀师生支农,赢得广泛赞誉。2015年,荣获教育部“对口支援西部高校工作10周年典型经验集体”;2018年,被评为重庆市扶贫开发工作2017年度先进集体。

作为袁隆平的母校,西南大学在农业学科上优势明显。每年,学校都会多次组织专家团队深入帮扶地区,指导农业产业发展。学校探索“高校+政府”“专家+农村”“技术+产业”等校地合作模式,把专家大院建到田间地头,把技术送到生产一线。积极开展技术研发、科技攻关,选派优秀专家、科技特派员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技下乡,提升特色农业产业发展水平。

今年2月,西南大学荣昌校区动物科学学院调研组一行十余名农业专家,走进丰都县高家镇,与肉牛养殖户和农技人员进行现场交流,详细了解当地家庭牧场及养殖合作社运行及肉牛养殖状况。指导建议该县在专业合作社内建立配种站、兽药点、饲料加工站。

类似的调研走访指导,贯穿丰都打造“中国肉牛之都”的全过程。而今,肉牛产业已成为丰都脱贫攻坚的支柱产业。2018年,肉牛产业覆盖丰都6100余户贫困户。众多贫困户已经通过养殖肉牛,实现了脱贫摘帽。

每一处贫困地区的山山水水,都留下了西南大学科技人员的足迹;每一个农业产业项目的发展,都凝结着西南大学专家的心血和汗水。党的十八大以来,西南大学共在石柱、忠县、丰都及巫山四个县,实施技术咨询、技术开发及成果转化180余项,为贫困地区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

——西南大学聚焦石柱黄连产业。从种植到病虫害防治,从加工到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申报,都有学校专家全程参与。

——在西南大学的支持下,忠县的柑桔产业形成了“从一粒种子到一杯橙汁”的产、加、销、研、学、旅“六位一体”产业链。忠县成为重庆柑橘产业的核心区、全国柑橘技术的示范区。

——巫山脆李多年来养在“深闺人未识”,而今一跃成为成为“中华名果”,蓬勃的发展势头,同样得益于西南大学农技专家多年的帮扶。

——学校被农业部授牌“农业部魔芋研究中心”,被重庆市授牌“重庆市高校魔芋资源利用工程研究中心”。三十余年,学校魔芋科研团队获得的系列魔芋科研成果推动了我国魔芋产业的崛起,并促使魔芋产业发展成为了我国南方少数民族聚居的贫困山区脱贫致富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

……

来自西南大学的科技支撑,有效促进了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的农业产业升级。为成功打造石柱30万亩辣椒、30万亩中药材、30万亩马铃薯、10万亩莼菜和高山蔬菜、忠县“中国柑桔城”、丰都“肉牛之都”、巫山“中国脆李之乡”等10多个特色效益农业基地发挥了重要作用。学校“重庆行动”入选教育部产学研合作十大优秀案例,学校获得重庆现代农业建设贡献奖。

为人师而模范 集教育之合力拔掉“穷根”

治贫先治愚,扶贫必扶智。和农业学科一样,师范教育学科同样是西南大学的传统优势学科。学校充分整合教育学部、教师教育学院等学科优势,积极发挥专家作用,从不同层面加强对贫困地区的教育专项服务。

4月17日,西南大学柑橘研究所邓烈、江东、易时来、冉春等科技特派员赴忠县新立镇开展柑橘产业科技精准扶贫培训会。忠县农技人员及柑橘种植企业、合作社负责人、种植大户共50余人参加培训。

这样的培训,在西南大学对口帮扶地区已成常态。学校大力实施人才帮扶工程,充分发挥教育培训资源优势,为对口帮扶地区开展管理干部、企业家、技术人员、新型农民等全方位、多层次产业人才培训,提升科技素质。近年来,共开办农业创业人才培训、科技特派员专题培训等250余期,培养管理干部、科技人员和农民32000余人,间接受益农民16万人。

边培训,边引进。学校先后选派近10名优秀干部和教师,赴石柱、忠县、巫山等地挂职扶贫。同时,通过组织现场招聘和大学生毕业推荐等多种形式,帮助引进人才。解决了地方农业产业发展人才保障的燃眉之急。

作为一所全国知名的高等学府,西南大学教育扶贫的视角,并未局限于重庆一隅。

2016年11月,教育部委托西南大学承担“西藏教学改革支持活动”。项目首席专家宋乃庆教授组织30余名校内外西藏教育研究和国家教学成果获奖者组成团队,9次进藏支持教学改革。在项目组的帮助下,拉萨实验小学“藏文化特色校本课程”获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那曲教体局“西藏高海拔地区高中异地办学的实践探索”和西藏自治区教科院“三联三进一交友的实践探索”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

5月3日,西南大学《西藏自治区深度贫困县教育脱贫攻坚“一县一策”工作指导方案》项目组在项目总负责人副校长崔延强的带领下,赴西藏15个深度贫困县开展深度调研。此次调研历时17天,累计行程超12000公里。

此次调研是具有国家政治战略高度的光荣而艰巨的使命,也是中心和基地全体师生砺练“学在野”的田野考察精神,发挥扎实专业的科学研究素养,为民族贫困地区教育发展履行社会服务职责,为国家民族教育发展决策贡献智力支持的宝贵契机。

5月17日,西南大学考察组到广西百色平果县,考察该校研究生支教团工作情况。平果县是西南大学三个支教地之一。学校连续5年选派30名志愿者在此支教,获得良好成效。

从1999年派遣首批4名青年志愿者参加支教服务起,西南大学至今已有20届、173名青年志愿者奔赴云南、广西、重庆等贫困地区开展以支教为主要内容的扶贫接力行动。

20年来,西南大学研究生支教团累计教授学生18000余人,授课40多万课时。开展各类扶贫志愿服务活动510余场,课外服务26000个小时。募集资金50余万元,建立爱心食堂,募捐图书10000余册。

6月24日,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民族地区深度贫困大调查与跨越贫困陷阱策略研究”首席专家、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王志章教授携课题组赴银川进行课题论证。课题组深入当地7 个不同类型的移民扶贫村展开调研,抽样农户家庭100余个,获取大量一手信息。为国家制定相关政策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同心同向 在振兴乡村的道路上再建新功

“大学因城市而兴,城市因大学而盛,大学孕育城市又反哺城市。”西南大学校长张卫国介绍,在百余年的办学历史中,学校早就与重庆结下了不解之缘。重庆推动高质量发展,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最大潜力和后劲也在农村,学校将立足服务国家战略,发挥学校农业科技和教师教育的传统优势,积极服务乡村振兴战略。

如今,学校主动对接国家战略和地方发展,实施“服务乡村振兴行动计划”“服务现代农业发展‘重庆行动’”,积极开展校地合作和定点扶贫工作,与15个省(市、区)的137个地方政府、企业和科研院所建立合作关系,实施合作项目6011项;成立了新农村发展研究院、乡村振兴战略研究院、统筹城乡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精准扶贫与区域发展评估研究中心、乡村发展规划设计研究院等10个研究平台;发起成立“重庆美丽乡村建设行动联盟”,在咨询决策、制定规划、科技服务、示范基地建设等方面全方位助推对口帮扶地方的乡村振兴,为产业振兴提供全力支持。

下一步,西南大学将坚持以服务求发展、以贡献求支持,围绕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乡村振兴、长江经济带和成渝城市群等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要求,发挥学校自身优势,不断提升社会服务水平;依托农业科技和教师教育两大传统特色和优势学科,精准落实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个振兴”,在现代农业、基础教育、生态文明建设和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等方面深化校地合作,继续做好定点扶贫和对口支援工作;同时造就、培养一批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队伍,让广大师生深入到农村一线,成为乡村振兴的参与者与践行者。

“立足重庆、扎根西南、面向全国、走向世界,建设特色鲜明的世界一流大学,是新时代党和国家赋予我们的光荣使命,是西南大学113年办学历史和文化精神的传承发展,也是历代西南大学人孜孜以求、砥砺奋进的宏伟目标。”西南大学党委书记李旭锋充满信心地表示,学校与重庆的经济发展始终血脉相连,“名城育名校,名校润名城”,“两点”定位、“两地”“两高”目标以及发挥“三个作用”等重要指示是重庆发展的重大机遇,未来,学校在重庆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将更加突出。在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认真学习领会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的基础上,学校党委将团结带领全体共产党员和师生员工,努力推进学校全方位的工作,学校将与重庆同心同向、共建共荣,在新时代再续名城与名校的佳话!

周翱 韩笑 熊珩妤 图片由西南大学提供

延伸阅读: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