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日报网 > 重报声音 > 正文
让垃圾分类真正落地
来源:重庆日报
时间: 2019-07-05 06:37:11 | 编辑:李平

垃圾分类对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7月1日,《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正式开始实施,上海市民真正感受到了条例带来的现实改变。从鼓励到强制,国家开始“动真格”了,垃圾分类不再停留于口号和倡导。本期众议,我们摘编了几篇来稿,一起探讨如何让垃圾分类真正落地。

——编者

双向激励,让分类更有力

孙晓东

7月1日,被称为“史上最严”垃圾分类措施的《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正式实施,首日开具了623份责令整改通知书。还有不少省市采取积分奖励的办法推动垃圾分类。笔者认为,双向激励或许更有利于促进垃圾分类落地。

养成垃圾分类的习惯,既要靠自觉,也离不开强制。积分奖励的办法相对温和,从正面引导居民“我愿意主动分类”;而惩戒的办法划出底线,以“钱包之痛”管住“任性之手”,使居民“不得不分”。同时,对于参与垃圾分类的企业,可以通过政策杠杆予以激励,提高积极性,打通投放、收集、运输、处理、利用的产业链条,形成垃圾分类长效机制。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人们普遍用“行为的代价和利益”思维指导行动,也就是说代价和利益是行动的重要依据。如果人们知道做一件事情的代价很高而利益很少,往往不会轻易去做,反之亦然。所以,无论是正向激励还是负向激励,其实都是通过利益与代价驱动机制来达到目的。用双向激励来推动垃圾分类,相信效果会更好。

用科技助力垃圾分类

周慧虹

垃圾分类看似小事,实则并不简单。它需要居民熟练掌握垃圾分类专业知识,需要从分类垃圾的投放、收集、运输、处理各个环节着手,实现规范科学高效运作。同时,也需要实施严密的监督管理,查堵种种疏漏。此时,如果能借助于有效的科技手段,势必事半功倍。

从科技应用场景来看,当前,除了多推出一些户外智能垃圾分类回收设备外,还应针对居民家庭尽快研发、上市一批智能化机具,解决居民垃圾分类时遇到的困扰。从科技功能划分来看,亟须围绕垃圾分类宣传提示,推出一批模块嵌入式的智能厨具、家电;围绕中端垃圾收运、末端垃圾处理推出更为先进、灵活的智能设施。从外在科技监督来看,应当有全域一体化的信息监控装置,努力将居民对垃圾分类投放、收运责任人对垃圾的分类收运、垃圾处理企业对垃圾的规范无害化处理,最大限度置于监管部门的有效监控之下。

努力使科技触角延伸至垃圾分类的每一细微之处,不仅顺应网络信息化发展的时代潮流,给广大居民带来便利,帮助管理者提升工作成效,而且也为相关信息科技企业开辟了一片业务蓝海,培植了广阔的市场空间,可谓一举多得。

用好“无形之手”

隆炼

随着上海等地通过地方立法推行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垃圾分类正在从日常生活中的“选答题”变为“必答题”。

然而,不能忽视的是,要做好垃圾分类不可能指望通过立一部法,就能移风易俗、毕其功于一役。从目前来看,垃圾分类主要还是依靠政府力量在推进,调动市场和社会的力量有限。很多地方的清运企业是从事业单位转制而来,大部分的企业仍是国企,还有企业保留着事业单位管理的属性,垃圾分类处理缺少市场参与。

推进垃圾分类处理,还得有效利用好市场这只“无形之手”。当前各项垃圾分类政策陆续落地,意味着一个大规模的新兴产业正在崛起。政府部门在不断完善相关法制的同时,还应注重利用市场经济手段,支持一批有一定基础、企业前景好、生产工艺先进和带动力强的民营企业,建立现代垃圾分类产业链,让市场调节产业资源分配,形成垃圾分类的新业态。

延伸阅读: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