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日报网 > 重报声音 > 正文
让有内涵的端午节过得有意思
来源:重庆日报
时间: 2019-06-07 06:57:29 | 编辑:李振兵

节日,给每个人留下独特记忆,也会随着时间推移形成新的感悟。有人说,端午就像一片有筋有脉的碧叶,包裹着华夏儿女既浪漫又现实的情怀,展示着一个民族灵魂深处永恒的诗意。如何在品味端午节文化芳香的同时,让节日过得更有意思,实现年轻传承,值得每个人去思考。本期众议,我们摘编了几篇读者来稿,共同探讨。

——编者

在仪式中找回节日真义

胡蔚

赛龙舟是端午节广为人知的习俗,但如今真正还能够组织和参与这项活动的地方越来越少。至于插艾挂菖、比武、击球、荡秋千,涂雄黄、戴香囊等传统习俗,更是与现代生活渐行渐远。很多人只知道把端午与粽子等同起来,却已忘记这个节日还蕴含着祛病消灾、祭祀祈福、强身健体等美好祝愿,更别提节日背后的历史文化内涵,节日的价值变得单一化。

节日的真义,需要我们去实践才能够真正体味。苏轼曾写道:“虎符缠臂,佳节又端午。门前艾蒲青翠,天淡纸鸢舞。粽叶香飘十里,对酒携樽俎。龙舟争渡,助威呐喊,凭吊祭江诵君赋。”这种感情只有在亲身实践中才能够得到。如果我们再不去关注和实践这些习俗,那么久而久之,这些习俗就会被逐渐忘却,端午节变成“粽子节”的担忧恐会成为现实。

品味不寻常的粽香

蒋代跃

端午将近,大街小巷处处可见粽子的身影。尖尖的粽子,既是寄托情思的载体,也是叩问心声的旋律。端午食粽这一习俗,历久而弥新,在口齿留香的同时,也将历史传统、文化芳香熔铸其中,激荡着更深沉的民族精神和家国情怀。

粽子之香,香在深刻内涵。关于端午的民俗起源众说纷纭,但屈原无疑是其中最耀眼、最璀璨的符号。《粽子歌》的歌词“有棱有角,有心有肝;一身洁白,半世熬煎”,鲜明地刻画出了屈原的一生。在粽子的方寸之间,我们总能透过岁月的帷幕,与他相遇于荆楚大地。时至今日,屈原身上的爱国、民本、刚毅等精神品格如黄钟大吕,仍在心中荡起回响。

端午吃粽子这一传承两千年的习俗,始终贯穿着爱国忧民的精神主线,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相沿不废的共同记忆,凝聚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和不懈追求,其中的历史传承、文化韵味和时代见证,是粽子的本真香味,值得我们细细品尝。

在守旧的基础上多出新

谭斌树

赛龙舟、祭屈原、吃粽子、喝雄黄酒……作为中国传统节日之一,端午节这些飘散着浓郁传统意、文化味的习俗,在数千年生生不息的传承中彰显出独特的魅力。当然,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端午节要更好发展、更多“圈粉”,就要在守旧的基础上多出新。

随着居民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老百姓的消费已从“有没有”转变为“好不好”,只有把端午节作为消费升级的一个抓手,充分借助市场的力量,才能更好地为端午节赋能、为生活提质。一方面,要把端午节这道“消费大餐”做好。在端午节的习俗当中,吃占了很大一部分,从“吃什么”到“怎么吃”,需要根据市场的变化和各地的特点,不断创新、丰富端午节的吃法。另一方面,要把端午节这道“文化大餐”做优,深入挖掘端午节文化内涵,强化参与感和互动性,不断提升消费者的文化体验,让传统文化“活起来”“火起来”。

用好互联网载体

巴枳

包粽子、做荷包、赛龙舟……这是端午节的老传统。但传统节日并不只是一个古老的文化符号,还拥有它的当下性。要以互联网等新的载体和方式,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比如,立足对屈原的纪念,发掘诗人节传统,读诗诵诗赛诗,重塑诗如海的端午;利用网络模板,制作富有特色的端午电子贺卡,倡导网络化端午。这样,就能使传统节日依托互联网焕发新生机,走近年轻人。

延伸阅读: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