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日报网 > 文脉 > 正文
笛哨·粽子·龙舟
来源:重庆日报
时间: 2019-06-07 06:54:46 | 编辑:李振兵

丛文

我家原来住在小龙坎上土湾,紧挨重庆棉纺一厂的模范村家属区。记得住在老房子,每年挨近端午节时,我就会在多家共用的厨房里闻到阵阵煮粽子的清香,伴随着这诱人的清香,还会听到声声笛哨声。

端午之前,每家每户都会买来一捆捆绿色的粽箬,浸在盛满清水的木盆或搪瓷盆里。于是,我们这些调皮娃儿就去偷偷地抽出一张来,卷成笛哨,小的可以放进嘴里噙着,吹来清脆婉丽,像鸟鸣一样;大的可以握在手中,犹如炮筒,吹来浑厚洪亮。

这时候,巷子里、梯坎两边的房前屋内都有小娃在吹,或尖厉或低沉的笛哨声,此起彼伏,遥相呼应,把端午节的气氛吹得浓浓的,足足的。

笛哨热闹一阵子以后,接下来就是裹粽子了,这也是很富有节日情调的。厨房里、家门前,女主妇们围坐在一起,就像成立了裹粽子的作坊。旁边还围着一些未出闺阁的姑娘,时不时地坐上场去,依葫芦画瓢一番,然后捏着裹散了的粽子哈哈大笑。

大家一边手不停地裹着,一边嘴里不停地摆龙门阵,天南海北,左邻右舍,家国事,儿女经……

那时粽子不像现在,随时可以吃到,平时商店里买不到糯米和粽箬、赤豆之类,只有到了端午节,才按购粮证定量配给供应。母亲裹的粽子往往不够我们这班娃儿吃。于是,端午节那天,母亲总是让我们到小龙坎街上的老饭店松鹤楼或三六九去买粽子,天还蒙蒙亮,我们就去排队等候,记得有几年,买的人多,我们都空手而归,懊恼得真想哭。

除了老房子周围团转的笛哨声和粽子香,那时的端午,还有穿街走巷的小商贩,拎着一串串散发着艾香的荷包,吆喝着招揽崽娃们。那些荷包被做成鸡心、三角、小书僮、小老虎,千姿百态的,逗得娃娃们都想买。大人们往往被崽娃们从家里拉出来,顺遂娃儿的要求,花几毛钱,买上一串挂在他们的衣服上或脖子上。

有的大人还会给家里奶崽崽的眉心上涂上雄黄,穿上杏黄衣,抱着那宝贝疙瘩到处走,接受街坊邻里的几声喝彩,几声恭维,笑得合不拢嘴。

当然,按传统来说,端午节最热闹最精彩的要数赛龙舟了。我曾在綦江观看过赛龙舟,只见波光粼粼的江面上,一条条木船,龙首昂然;一个个身强力壮的小伙子,一字儿排列在船上。随着口令,木桨翻飞,水花四溅,龙船你追我赶,似离弦之箭。两岸喝彩声、喧闹声、锣鼓声搅得沸沸扬扬。

这实在是屈夫子的忠魂使然,为这个节日蒙上一层隆重的色彩。记得孩提时起,外婆和母亲就将这位忠臣的传说,裹在粽子里喂养着我,一遍又一遍。我想,许多孩童大概都是在端午节认识这位爱国诗人的吧。

然而,自从我们长大从老房子搬迁到新楼房后,一些东西悄悄发生了改变:我再也沒有听到那熟悉的笛哨声,没有看到那家家户户门前浸满粽箬的盆子,没有目睹那作坊似的裹粽子的场面。

我们的祖祖辈辈以美丽的传说和习俗,滋养着年复一年的端午节,生生不息。只是,我记忆中的端午节,却在渐渐离我远去。唯有那沁人心脾的粽子清香、竞逐火爆的龙舟赛场面,以及那粽箬笛哨的悠扬,一直萦绕在我心中,不会离去……

延伸阅读: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