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日报网 > > 正文
铜梁:绿色发展“壮”起来 生态环境“美”起来
来源:铜梁报
时间: 2019-05-29 07:24:59 | 编辑:李振兵

  大庙镇双马养殖场循环化养殖沼气处理设施。 (记者 陈刚 摄)

  作为畜禽养殖大区,为化解畜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矛盾,铜梁区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引领,整区推进畜禽养殖循环化改造,促进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逐步实现种养结合循环养殖。

  近日,记者走进西河镇兴建村9社的一块玉米地里,村民杜木会拧开管道阀门,沼液就源源不断地流出,为庄稼输送营养。

  “玉米地里埋了干粪,平时打开沼液的水龙头,就可以淋庄稼。化肥用得少了,庄稼还长得好。”杜木会家里的半亩地都用上了有机肥。

  原来,在这片茂盛的玉米苗之下,“潜伏”着很多管道,这些管道的源头是一家年出栏200头的养猪场。

  记者在村民的指引下来到这家养猪场。和印象中脏乱差臭的养猪场不一样的是,偌大的猪舍宽敞明亮、干净整洁,几乎闻不到臭味。紧挨猪舍的是一栋两层小洋房,这是业主欧华洋的家。他还在院坝边栽满了花花草草,月季、水仙花开得正艳。

  猪场环境的改善得益于我区去年启动的畜禽养殖循环化改造。全区893家养殖场完成改造,欧华洋的生猪养殖场就是其中一家。

  借助政策,欧华洋新建了集污搅拌池、沼液池、干粪堆积房、高位池、田间管道,采购了干湿分离机,建起了一套完整的粪污处理系统。

  每天上午,系统会准时运行,圈舍污水经由管道排至集污搅拌池,固液分离后,固体变有机肥,液体集中于沼液池厌氧发酵,再排到储液池以专用生物制剂杀灭其中有害有毒物质后,抽到高位池,再通过一根根管道通向田间地头,供给附近的500亩柠檬基地和周边村民的庄稼地。

  “以前猪场很臭,周边住户有怨气。现在干粪一分离出来,就被他们‘抢’光了,大家关系也缓和了。”今年53岁的欧华洋养了10多年猪,曾吃尽猪的“苦”,如今终于扬眉吐气了,对扩大规模发展也有信心了。

  趁着这股东风,今年西河镇对适养区内的35家规模养殖场都启动了循环化改造,目前已经完成20家。

  西河镇龙岭村1社邓启模的养殖场循环化改造即将完工。根据设计修建的养殖污染治理设施,他可以养殖生猪160头左右,只要改造完成后,养殖场空置的圈舍就可以养猪了。

  “整个改造共花了11万多元,财政补助5万多,自己筹了一半。”邓启模说,改造后,粪污得到处理,不再影响环境,还可以作为有机肥种庄稼,搞养殖也更有底气了。

  西河镇仅是我区畜禽养殖场循环化改造的缩影。为有效破解难题,铜梁区坚持源头减量、过程控制、末端利用的治理路径,坚持“养殖跟着种植走、以种植面积确定规模养殖量、以农作物种类确定饲养品种”的原则,以种养循环利用为发展方向,整区推进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着力构建种养循环发展新格局。

  目前,全区共有1254家养殖场,对其中不具备治污条件或位于禁养区内的124家予以关闭或转场,循环化改造1130家,去年完成893家,今年还将完成改造237家,预计6月底全部完成。到2020年底,全区所有养殖场将达到绿色生态化标准。

  除了对现有的养殖场进行循环化改造外,我区还严把新建养殖企业的环保关,坚持以粪污资源化利用为基础,推广“畜沼果、畜沼菜”等种养结合模式,实现粪污就地就近综合循环利用。

  土桥镇去年底建成投产的“兔管家”养殖场坐落在适养区的高桥村,占地约400亩,其中肉兔养殖、防疫绿化隔离带占地150亩,经果、蔬菜等种植占地200亩。

  这家规划年产100万只肉兔的养殖场,环境优美,整齐划一的兔舍前面是一大片草坪,建筑四围一排排大树,树冠浓密。养殖场与环境相得益彰。

  养殖场配套有自动供料系统、自动消毒防疫系统等,全封闭环控系统,自动检测舍内温度、湿度、氨气浓度,为实现肉兔养殖规模化、标准化、工厂化提供了有力保障。

  养殖场具有高效粪污处理能力,建有沼气发酵池1000立方米,尿液收集池550立方米,雨污分流沟渠约1300米,沼液贮存、收集池1125立方米,干粪堆集场700平方米,沼液还田管网3000米。肉兔产生的粪污通过36套全自动传送带清粪系统,经干湿分离、雨污分流后,尿液进入沼气池发酵后还田,兔粪集中处理生产成有机肥,用作果蔬种植,实现规模化养兔零污染、零排放。

  “这样,果蔬种植垂钓区与养殖区就形成了中央循环。”养殖场相关负责人江欢说,他们还计划在2019年底建成年处理能力2万吨以上畜禽粪污的有机肥集中处理中心。该中心设施设备投用后,可以有效解决规模化养殖环境污染及资源化利用问题,实现畜牧业发展与环境保护协调并重,为铜梁及重庆探索肉兔产业发展“园区模式”提供样板。

  “循环化改造不仅让原本臭烘烘的猪粪变废为宝,还有效控制了困扰我们多年的污染问题。”区畜牧业发展中心负责人说,同时我们还大力推广生态养殖,促进畜牧业提质转型,让绿色发展“壮”起来、生态环境“美”起来。

  (记者 闻琼)

延伸阅读: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