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日报网 > 文脉 > 正文
除了爱,没别的原因
来源:重庆日报
时间: 2019-05-13 06:04:54 | 编辑:李平

刘涛

她,娇小干练。

这些年来,许多人(包括不少媒体记者)都惯用这两个词来描绘她。

她的发型三十多年没变过。齐脸短发,刘海夹在头顶,露出额头。戴上帽子,可见两边整齐的头发,又不碍事。这是她的职业要求。

她的鞋跟不能太高也不能太矮,这又是她的职业要求。走起路来,她那般轻盈,像从人们身旁冉冉飘过。当她来到病区,好似一朵洁白的素馨花从一间病房飘向另一间。

她已经56岁了,可依旧那么美,除了眼角的细纹外,岁月没有在她脸上刻下更多记忆。她早已成为许多人的心灵坐标,甚至一种难以逾越的象征。她获得了几十项荣誉,其中任何一项都足以让医生护士骄傲。

而她,好像天生与傲气这种东西格格不入。

她是护士,也是博士生导师。而对更多的人来说,她是天使。

作为护士,赵庆华走得太远太远了。她改变了人们对护士的想象。

3月18日,赵庆华登上央视,拔群出类于全国医务工作者,成为“最美医生”。这一荣誉对她是再恰当不过的了。

回到重庆后,有媒体采访她。她说:离开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这个平台,她什么都不是。她希望记者把目光从她那里移开,多去关注她身后的那个“最美团队”。

那一年,她哭得很伤心。

哭过之后,她知道自己要去做什么。

1963年9月,赵庆华出生在四川蓬安。母亲是农民,父亲是石油部门的汽车修理工。母亲的热心肠和父亲温和的脾气对她影响至深。

赵庆华爱讲这样一个故事:“6岁那年,疼爱我的外婆在哄我午睡时突然倒下,再也没起来,当时我不明白外婆怎么了,拉着她那双一直温暖我的大手,把头深深埋进她的手心里,希望她像从前那样哄我、逗我。可是,外婆的手却越来越冷。我失声恸哭。外婆的床空了,慈爱的脸庞不见了,那份幸福再也没出现。那时,我许下心愿:长大了要当一名白衣天使。”

国家恢复高考的第二年,赵庆华初中毕业。她以全校第一的成绩考入重庆医学院护士学校(现重庆医科大学护理学院)。那年她16岁,第一次来到重庆。她感性、简单、纯粹,与重庆的城市性格有些配。也在那一年,赵庆华知道了提灯女神南丁格尔。她没有想到,36年后她获得了南丁格尔奖。

1982年,赵庆华毕业。她太优秀了,成绩全校第一,甚至每科第一。她有足够的资格选择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当一名护士。

护理一直是重医附一院的强项,因为这里有全国非常著名的护理团队。

赵庆华特别提到卢惠清教授,这位中国护理界的传奇女性,1938年毕业于北京燕京大学及协和医学院高级护士学校,曾任协和医院妇产科护士长,1956年起任重医附一院护理部主任,直至1971年退休。“卢教授提出的3H护理理论对我们影响很大,护士要具备Heart,一颗爱心;Head,一个灵活处理事情的头脑;Hand,一双灵巧的手。”

年轻的赵庆华很庆幸自己能进入这样一个优秀团队。一颗梦想的种子开始生根发芽。

她去到的第一站是消化科。这里没有惊涛拍岸,少见肆虐生命的病魔的影子,不是“生死战场”的最前线。但是,不历经死亡阴影的袭击,护士怎会那么容易地感受到职业的崇高!

第二年,她哭了。

1983年,赵庆华被调到心血管内科。这里是生命的最前线,变化如神,死亡常常不期而至,一分钟前这个人好好的,一分钟后可能失去生命。

死亡活生生在眼前,赵庆华哭了。护士长安慰她:在这里,你哭得完吗?慢慢地,她们只能躲在某个角落或内心深处哭泣。人人都是这样。

一位小伙子肾衰竭,他的生命像盛开后的花一样加速枯萎,“在我眼皮底下枯萎,直至死亡。”赵庆华受不了这个过程,刚过20岁的乖乖女拿什么来承受!泪水可以缓解悲痛,泪水也能洗濯出一个强大的心灵。赵庆华发誓:一定尽全力挽救每个生命,还每一个家庭完整。

这时的她,开始触感到一个护士沉重的使命和责任。

这里的形势总那么紧迫。你特别能体会到时间就是生命。那些危重病人,已经插上了很多根管子,各种各样的仪器设备围绕着他们,护士不仅要懂得如何使用这些仪器,还要根据仪器上的信息迅速判断病人的状况,而这些仪器不会向护士喊“这个人快不行了”的话,它们只反映出一堆数字、流动的线条。

心脏的跳动和血液的流动让人捉摸不透。死亡躲藏在症候之后,生命与之搏斗,谁胜谁输,难有定律。

赵庆华在护理中发现必须掌握病人个体情况,即使他们的病一样,服药时间一样,反应也会不同。

在这里,你必须坚强,必须爱心不褪色,必须本领过硬。就拿静脉输液来说吧,这是基础得不能再基础的技能了,普通人都可以摸到静脉在何处,但这位病人血管很不好找,或者已经受损,该怎么办?

赵庆华可以一针见血。在护士学校时,她把女同学织毛衣的时间,全用于在自己手上练扎针手法,结果至今都还不会织毛衣;恋爱了,她拉着男友的手,总是摸他的血管,“感受血管的弹性。”

在这里,团队特别重要。任何一台大手术的成功,都是团队中每个人协同作战的结果。对抗死神,个人是渺小的。

赵庆华说:“救一个人是英雄,救一百人靠团队。”她说得太好了。个人算什么呢,重要的是一个好的团队。

那一年,她哭了。感动的泪水。

因为这样一个团队,一个新的赵庆华诞生了。她开始带领团队参加了一系列艰难的战斗。

2003年“非典”肆虐,她投身一线筹备隔离病房,制定接诊流程,现场救护患者……你难以想象,她连续奋战五昼夜不眠不休。

2008年汶川大地震,她组建爱心护理志愿者团队,多位失去亲人的孩子从她那里得到希望和信心。当她听到那一声声“赵妈妈”时,她感动得泪流满面。

2013年芦山地震,她参与以重医附一院为主的国家(重庆)紧急医学救援队驰援灾区,成为全国第一个到达灾区的外省医疗救援队。

人们称她“守护天使”。她一直认为,应该是她们,准确的说法是“守护天使团”。

那些被她们护理过的人,或许会用一生来爱她们。如果不是因为严重的疾病,他们可能一辈子也不知道在重庆还有一群这么美的护士。她们正直、善良、真诚、热心、坚强,是最美团队。当她们走到病床前问起患者的情况时,她们的双眼总是散发出爱的光芒。

她最大的愿望就是希望这个团队更美,比她走得更远,飞得更高。

那一年,她哭了。除了爱,没别的原因。

作为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护理部主任,赵庆华管理着2800名护士,可以喊出她们中至少1400人的名字。她的手机是护士热线,她们任何一个人可以随时给她打电话。

离卢惠清教授提出3H护理理论已过半个多世纪,其思想早已沉淀为一种文化——重医附一院护理文化——重庆独特而有魅力的医学文化。这是一种守护生命健康的大爱文化,它具有强大的编织力量,把医生护士悄然变为所需的一员。

2005年,重医附一院推出“五心”护理理念——接待热心、治疗细心、护理精心、解释耐心、征求意见虚心,实行严格规范的护理流程。“五心”护理理念相当于对3H护理理论的再刻写。2008年,重医附一院启动患者安全文化工程,着力打造患者安全文化型医院;同年,该院获“全国卫生系统护士岗位技能竞赛”金奖。2010年,获当时重庆市唯一的卫生部首批“国家临床重点专科护理”项目资助。2012年,获卫生部医院患者满意度排名全国第16名。2013年,获护士满意度排名全国第3名……一系列的制度、文化建设,让赵庆华身后的团队更美。

血液从心脏流出,最后回到心脏。这是一个循环。生命的奥秘或在循环之中,生命的循环诞生爱的循环。

循环,一环扣一环。“你爱患者,他们就会爱你。”赵庆华推动爱的循环一直循环下去。“始于患者需求、终于患者满意、超越患者期望。源于护士同心、聚于护士同德、乐于护士同感。”

因为赵庆华,我们更爱护士;因为她们,我们爱上一些爱、一些人。

延伸阅读: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