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日报网 > 文脉 > 正文
活在一家书店里
来源:重庆日报
时间: 2019-04-21 06:46:40 | 编辑:王俭林

卞真真

做了15年传媒,经历过做报纸的种种澎湃与哀乐,转行走进位于渝北的新山书屋的时候,以为会是一段安静深潜的人生——“写不动的时候就去书店搬书!”和大部分朋友一样,我也说过这样的话,想象书店是一种温柔不变的接纳形象,出点力,它就该知足了。

然而,当我开始往高书架之间引入加拿大国宝级的杂技表演,让还没有完全进入家庭的智能机器人在店里有礼貌地散步,向别人极力推荐“我们书店有个布展很特别的观念影像展,特别适合晚上10点以后来看”时,我意识到自己干的好多事都是“书店里的不可能”,做书店一点儿也不归隐,简直冒险得很。

安静复古的事儿也有。在自己工位旁边设了一个植物救护所,把店里状态不好的植物搬到身边来养一阵儿,健康了又送回去。总之,想的就是要做一家活的书店。

你知道一家活的书店是什么样子吗?就是那个架上的书会变换位置,因为读者好奇的手,因为店员清洁的手,有时是因为书店编辑部(是的,新山书屋有个部门叫新山编辑部)的创意之手;新书不断涌入,像四季质感不同的气味,这是重要的活着;书台上的花叶,我们在它的花开叶落香残果红之间,保留它们和书影的情绪起落,这也是特别自然的活。

新山书屋去年夏天诞生,今年初获评最美书店,这是中国出版行业最权威的、授予书店空间的一项大荣誉。很多采访都会问及“最美”的体会,我想,那是书能在这个空间里与人、环境一起活着,不是一种被摆布的、做作的命运。

美,是基于空间里的人,没有人,书的呼吸也就停顿了。新山书屋里的人,是尤其新鲜漂亮的,我用两位老先生与新山的交往来讲讲吧。

前一位老先生我没见过,是去年刚开业时,一个在店里实习的川外大二的弟弟和我聊到的。当时他负责管理一个拓印体验展台,上面有各种模印和不同印制原理的复古机器。有天晚上,来了一位老教授,问这问那,好在是喜欢说话的人遇上喜欢聊天的人,时间充实又愉快,临结束,老先生叠问式地考弟弟,店里还有什么啊?弟弟觉得自己把书店里所有特别不特别的东西都推荐了一遍,老先生才稳着笑慢慢说:这里还有知识啊。

弟弟在那个夏日傍晚花了很完整的一段时间来给我讲这件小事,我想,那意味着特别。特别的不全是老教授的友善童萌之心,而是来自知识的朴素感召,时代里一直、永远都有回应,不分年纪。

后一位老先生是我遇上的。当时,这位退休工程师把我叫到窗户前坐下,一连串的提问阵势威严又密,我都心里警惕了一下:你是谁?他可不容我扭转局势,又自行讲了大半生在全球很多书店的见闻,也分析了重庆书店业好多年来的林林总总……我唯一问成功的问题是:这么一间新形态书店空间,您是怎么寻过来的呢?

他说他家在照母山附近,有一天特别想走出书房,去书店里看看书,就用手机地图搜索附近,结果发现一间新书店,就按导航进到了这儿,很喜欢,就想了解各种,和我们店员小伙伴聊了不过瘾,就希望找我再问问。他其实是一位《红楼梦》珍本藏家,也尤其在意书店科普类的选品,我们聊书店这个空间里应有的一些理想付出和彼岸遥望,讲书店最终容纳进的人性。

他问我知道鲁迅先生和内山书店的故事吗,还有《一面》这篇课文里的一块银元……我说知道啊,回答的时候,声音有一点点发紧,那种感觉是,如果我不是在一间书店工作,吸引出这样一场对话,又有多少机会可以望着一位值得尊敬的老先生的眼睛,去听一些好像是被偶然翻出来、却发现从未蒙尘的信念呢?

后来还接过好几次老先生的电话,提问读书会,提问短视频,虽然是让我帮忙解释介绍,语气依然是让人作答功课的感觉,所以我答的时候紧张,答完想想又会笑。

新鲜漂亮的样子,做书店的人要有,要相信。

延伸阅读: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