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日报网 > 重庆观察 > 正文
智能化助推重庆制造业升级
来源:重庆日报
时间: 2019-04-17 06:37:34 | 记者:夏元 | 编辑:李平

三月六日,大渡口区建桥工业园,重庆数码模车身模具有限公司工人正在调试焊接机器人。(本报资料图片)记者 崔力 摄

今年,重庆将建成和认定100个数字化车间和10个智能工厂,推动500家企业开展数字化改造升级、400家企业建设应用企业信息管理系统、100家企业开展智能制造应用、250家企业“上云上平台”实现智能化升级

预计到2022年

重庆将累计推动5000家企业实施智能化改造,建成50个智能工厂、500个数字化车间,创建25个行业级智能制造标杆企业,建设12个智能制造示范园区

重庆84%以上规模工业企业将迈入数字化制造阶段

64%以上规模工业企业迈入数字化网络化制造阶段

全市智能制造关联产业产值突破400亿元

 

4月9日,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下称长安汽车)全球研发中心在两江新区启动建设。

该研发中心占地1000余亩,总投资43亿元,集设计、试验等7项功能,汽车制造仿真分析等12个领域,以及混合动力、空调系统等180个实验室于一体,将与长安汽车的“五国九地”研发中心(分别设立在中国、意大利、日本、英国、美国)协同进行产品开发和技术创新。

与之同步建设的,还有长安汽车“全球智慧研发平台”,它是由长安汽车分别与华为、腾讯、博世等携手成立的联合创新中心,将围绕新能源、智能化等展开技术研发,推动全市汽车产业整体转型升级。

长安汽车,只是重庆主攻智能制造的“领军者”之一。去年以来,重庆先后有200多家制造企业通过智能化改造进行转型升级。

智能化为重庆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打造制造业“升级版”注入新动能。

推动智能化改造

为传统制造业植入“智慧因子”

4月15日,在重庆小康动力公司(下称小康动力)智能工厂,其生产场景很“科幻”——在工厂作业期间,20台AGV智能物料小车搬运着各类物料,自动驾驶穿梭于厂房内外。

“智能物料小车的停车精度为5毫米,比人工操作更精准。”小康动力负责人介绍,这间智能工厂还运用了诸多“智能化”。

比如全自动机器人冷测试机,其集成了10余项智能制造先进技术,能够对间隙、振动、传感器等9类近1000项发动机故障进行准确识别判断,故障判断准确率达100%。

同样,在上汽依维柯红岩商用车有限公司(下称上汽红岩)焊接车间,20多台机器人挥动手臂上下翻飞,焊枪带来一阵火花飞溅,不一会儿,一个完整的重型卡车驾驶室壳体便焊接完毕。

如今,上汽红岩焊接车间工人张健上班时,不再手持焊枪在每台设备之间穿梭奔忙了。他只需操作监控系统,下达生产指令,即可交由机器人完成所有工序——这些机器“焊将”们24小时连轴转,每时每刻都干得热火朝天。

“这个驾驶室焊装生产线智能化改造项目去年3月启动,今年初完成改造后,已达到让老生产线兼容生产符合国六排放标准产品,以及提升焊装驾驶室产能这两个目的。”上汽红岩焊接前期工艺开发主管孙雨说,生产线共投入机器人25台,目前焊接车间的生产工序,除了需要人工上料外,所有的装配、焊接、转运等流程全都由机器人自动完成。

智能化生产线投用后,生产效率大幅提升——以前30名工人每小时生产11台驾驶室,而现在仅需6名工人操作机器人,每小时可生产15台驾驶室。

作为一个制造业大市,如今,像小康动力、上汽红岩这样的例子很多——重庆不少制造企业纷纷植入“智慧因子”,开启了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

“大数据智能化与制造业发展融合,不断推动着传统企业实施转型升级。”市经信委主任陈金山称,当前越来越多的“重庆制造”迈向“重庆智造”,带动全市工业整体转型升级及结构调整。

他表示,按照《重庆市发展智能制造实施方案(2019-2022年)》,重庆智能制造将全面发力——到2022年,全市将累计推动5000家企业实施智能化改造,建设10个具备国内竞争力的工业互联网平台、50个智能工厂、500个数字化车间,创建25个行业级智能制造标杆企业,以及12个智能制造示范园区,基本建成覆盖重点行业的工业互联网生态体系。

发展机器人产业

全市已有机器人企业300多家

位于北碚区蔡家组团的横河川仪公司,由中国四联集团与日本横河合资组建。它也是智能化生产的受益者之一。

横河川仪的主打产品是测量工业仪器压力的设备——变送器。早在数年前,该公司就建成了自动化生产线,通过设定参数让机器自动完成装配。

不过后来,随着产品种类不断增加,要在同一条生产线上装配不同品类的产品,需要人工频繁调整参数,产品生产的误差率有所抬头。

为此,这两年来横河川仪陆续对既有生产线进行全面智能化改造,让整个产品生产环节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自动衔接。

如今,在该公司生产车间,一套坯件产品在进入数控机床,经过磨、钻、铣等多道工序后,将被自动刻录上二维码,然后“搭乘”自动化物流车进入装配车间,再扫描二维码;通过扫描,哪种型号的产品以及相应的装配参数,都会即刻显现在装配线屏幕上;然后由机器人将这些产品放置在装配线相应位置,铆准螺丝进行加工,不一会儿,一套完整的产品即制作完毕。

“机器人的工作效率是人工无法比拟的,并且不同型号的产品在外观上差异很小,很难靠肉眼识别,而通过二维码记录和产品信息传递、自动选择转配参数等智能技术,完美解决了这些难题。”横河川仪负责人说。

市经信委表示,利用大数据、智能化、人工智能技术来变革制造业,已逐渐成为重庆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内容。其中,工业机器人就是推动重庆制造打造“升级版”的重要抓手。

目前,全市已有机器人企业300多家,其中工业机器人企业突破120家。在机器人制造领域,重庆已初步形成集研发、整机制造、系统集成、机器人应用服务为一体的全产业链——川崎、库卡、ABB、发那科,世界排名前五位的机器人厂商中已有4家落户两江新区;永川区聚集了深圳固高、广数机器人、华中数控等一批国内智能装备制造的龙头企业,璧山区正在积极筹建机器人产业园……重庆机器人产业呈现出多点开花的局面。

“制造企业的市场需求与机器人产业的发展,彼此是相辅相成的。”重庆市机器人与智能装备产业联合会轮值会长余亚军表示,因为重庆的汽车、电子及装备制造等产业全都是机器人需求“大户”,从而催生出源源不断的机器人使用需求,吸引国内外众多机器人制造企业纷至沓来。

他介绍,国际上常用万名产业工人拥有的机器人数量,作为衡量该地区工业自动化、智能化水平的标准。目前,重庆工业机器人使用密度约为50台/万名产业工人,今后3年内有望提升到150台/万名产业工人,届时全市工业制造效率亦将比现在提高3倍。

根据《重庆市关于推进机器人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到2020年,重庆将形成完善的机器人研发、检测、制造体系,全市机器人产业销售收入达到1000亿元,机器人产业将成为重庆新的支柱产业。

培育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

全面建设先进制造业体系

今年,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实现制造业智能化转型、全面建设先进制造业体系,是重庆工业经济发展的主题。

在4月12日举行的全市智能制造经验交流会上,市经信委表示,今年全市将分两批建设、认定100个数字化车间和10个智能工厂,持续营造智能制造氛围。

“数字化车间及智能工厂建设成效明显,是去年重庆智能化改造的亮点。”市经信委副主任刘忠表示,2018年,全市组织重点企业实施203项智能化改造项目,其中28项列入国家计划,建成62个数字化车间、14个智能工厂。实施智能化改造后,全市企业生产效率平均提升67.3%,产品不良品率平均降低32%,运营成本平均降低19.8%,单位生产能耗平均降低17.3%。

“特别是通过智博会平台,为全市企业发展增添了国际级的智能制造整体解决方案。”刘忠说,在首届智博会上,重庆通过引进施耐德、西门子、三菱电机等跨国企业,为渝企智能制造提供了整体解决方案,加快了智能化改造进度。

市经信委表示,持续推进重点产业智能化升级,是今年重庆培育制造业“升级版”的“重头戏”,全市将持续加大对传统产业改造挖潜力度,“智能”仍将是关键词。

为此,重庆今年将持续在培育发展新兴产业、改造升级传统产业两个方面“双管齐下”——通过发展智能制造,推动从设计、研发、生产、管理到服务的全价值链优化提升,带动制造业供给体系整体质量效益提升,推进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并针对汽车、电子、装备制造等重点行业的不同特点,分行业引导企业更新数字化设备,加快推进制造业数字化转型。

新时代有新作为。蓬勃发展的智能产业,正成为重庆培育先进制造业的新引擎、助推器,不断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巴渝论坛》》

抓住智能化提供的 “换道超车”机会

单士兵

通过智能化手段,打造重庆传统制造业“升级版”,正在不断开花结果。2018年,重庆市组织重点企业实施203项智能化改造项目,其中28项列入国家计划,建成62个数字化车间、14个智能工厂。实施智能化改造后,全市企业生产效率平均提升67.3%,产品不良品率平均降低32%,运营成本平均降低19.8%,单位生产能耗平均降低17.3%。

单看这些数据,有点冰冷无趣。仔细体会,不难发现背后是企业转型升级的破茧成蝶,是企业运行效率提升的有力明证,是产品升级的市场突破,更是企业员工实实在在的利益福祉。在重庆,像小康动力、上汽红岩等制造企业,就是在植入“智慧因子”后,成功开启了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未来重庆将以更大力度推动更多企业实施智能化改造。这意味着,传统企业通过拥抱智能化有利于实现“换道超车”,完成华丽转身。

对传统企业来说,已到必须重新发现人工智能价值的时候。不得不说,现在仍有一些企业对人工智能麻木无感,特别是在一些传统行业领域,有些人甚至对人工智能的科技认知还停留在“科幻大片”阶段。第一台蒸汽机车问世时,驾着马车与火车赛跑的人,起初讥笑火车没有马车快,最终却被甩得无影无踪。同样,现在对很多传统企业来说,如果错过智能化的快车道,就很可能掉进永远无法爬出的沼泽地。

今天已经真正进入了智能化时代。事实上,各式各样的人工智能产品,正在彻底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消费者也正在成长为注重观感使用体验的用户。人工智能市场的迅速扩张,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的迅猛崛起,特别是先发企业已经享受到融入智能化带来的发展红利,这一切,都在说明智能化颠覆的不仅是传统行业,也包括传统互联网行业。对企业来说,拥抱智能化不只是简单的技术拓展,而应上升为一次整体转型。

既要有认知,更要有行动。重庆传统制造业之所以能够搭上“智能快车”,关键就在于坚定不移实施以大数据智能化为引领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行动计划,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已经成为重庆发展的共识。为“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重庆通过各种具体举措,不断加强各个领域学习大数据智能化背后的知识逻辑,各级政府和企业在不断理解大数据的内涵,逐渐形成大数据思维,学会运用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平台,由此形成闭环,收获“重庆制造”升级为“重庆智造”成果,自然就是顺理成章。

在今天,只有做智能化变革的引领者和赋能者,才不会辜负智能化提供的“换道超车”机会,期待更多行业领域在人工智能发展的轨道上,驶向一片更加辽阔的地带。

 

云从科技AI智慧展厅正式开放

可体验人工智能在安防、金融、教育等领域的应用

本报讯 (首席记者 陈钧 实习生 唐璨)大数据智能化有啥魅力?云从科技在重庆数字经济产业园打造了一个AI(人工智能)智慧展厅,你可以去体验一下。

4月15日,重庆日报记者从两江新区了解到,我市人工智能领域首屈一指的“独角兽”企业——重庆中科云从科技有限公司(下称云从科技)打造的AI智慧展厅已正式开放。市民可以先预约,就有机会见识到大数据智能化领域的一系列最新成果。

1280平方米空间展出内容丰富

云从科技是一家人工智能企业,通过人脸识别技术作为跨行业入口,将人工智能技术融入传统行业,成为我国自主人工智能技术产业化的领军者。

云从科技打造的AI智慧展厅,位于重庆两江数字经济产业园·互联网园(二期)11栋内。展厅面积约1280平方米,分为序厅、云从大街、城市大脑、分享厅等区域。

其中,云从大街涵盖了安防、金融、机场、教育、商业等多个应用板块,对AI技术与金融、安防、交通、零售、商业等重要行业的深度融合,以及两江新区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进行了集中展现。

人脸识别可助公安快速破案

记者在其中的智慧安防展区看到,“智慧鉴身”项目不仅可以对人脸进行活体识别,还能实时生成3D人脸模型。

近期,云从科技基于单帧图像的3D人体重建技术,在全球关于该领域的权威数据集Human3.6M、Surreal和UP-3D上刷新了世界纪录,将原有最低误差纪录大幅降低30%,呈现出来的模型更精细、更迅速,将大大推动相关智能图像应用落地。

在安防领域,云从科技开发了安防大数据平台、“睿眼”AI相机、智慧社区安防系统等产品。

其中,安防大数据平台通过人脸识别、关系网分析、跨镜追踪等技术,集实时监控、挂图作战、人像检索,布控预警等于一体,可实时掌握目标人物行踪,预判其活动时间和空间范围,协助公安快速破案。

目前,该平台已在全国29个省级行政区部署上线实战,协助全国公安机关破获3000多起案件,抓获上万名犯罪嫌疑人。

“智慧大脑”可服务机场和金融机构

云从科技打造的“智慧大脑”系统则可在不同场景实现应用,服务于机场、金融机构等。

在机场大脑展区,记者体验了“刷脸登机”——即模拟从机场出发口通过人脸识别验证身份证、人证合一后,无需展示纸质或电子登机牌(登机二维码),即可通过人脸识别,直接“刷脸”查询出发航班信息、通过登机口。

目前,云从科技的机场大脑系统已部分应用于重庆、银川、广州等地机场。

在金融大脑展区,云从科技展示了在智慧银行、智能风控等方面的“AI+金融”解决方案,通过智能感知、AR识别(增强现实技术)、聚合支付等技术,实现VIP迎宾、刷脸支付、VR(虚拟现实技术)银行、AI网点、智慧金融助手等功能,助力金融机构提供更便捷优质的服务。

如今,云从科技已成为中国银行业第一大AI供应商,其智慧金融解决方案应用于400多家金融机构。

在城市大脑展区,云从科技展示了其“智慧大脑”系统,该系统可调取城市人脸、人体、车辆、语音等摄像机、麦克风感知到的城市数据,为打造智慧城市建设提供数据支持。

人工智能赋能打造智慧校园

在智能教育展区,记者了解到,云从科技与高等院校进行合作,用人工智能赋能校园,提高教学效率,培养“AI+X”复合人才,提供智慧校园、学情管理、智慧教育、AI人才培养、AI实训等方面的智慧教育解决方案。

目前,云从科技的智慧教育解决方案已应用于重庆邮电大学、江西财经大学等高校,并与重庆邮电大学、江西财经大学、英国华威大学等高校展开产学合作。

延伸阅读: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