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日报网 > > 正文
产业扶持 科技助推 忠县笋竹欲“弯道超车”
来源:重庆日报网
时间: 2019-04-08 19:11:33 | 编辑:肖福燕

  摘要: 忠县自2008年起,从浙江引入雷竹、高节竹等品种发展笋竹产业,在县委县政府支持推动下,已呈现规模化、产业化趋势,截至2018年,全县竹林总面积接近18万亩,其中引种栽培笋竹超过10万亩,年产值超1亿元,正在成为继忠县橙之后的第二大支柱品牌。忠县自2008年起,从浙江引入雷竹、高节竹等品种发展笋竹产业,在县委县政府支持推动下,已呈现规模化、产业化趋势,截至2018年,全县竹林总面积接近18万亩,其中引种栽培笋竹超过10万亩,年产值超1亿元,正在成为继忠县橙之后的第二大支柱品牌。

  事实上,忠县与浙江的笋竹产区相比,地理条件、气候环境和土壤质量不相上下,而忠县的优势在于,这里的冬天比浙江温暖,土地更加深厚肥沃,更有利竹笋的生长,收获时节要比浙江产区提前半个月至一个月,利于抢占市场先机。

  天时地利的条件,加上好的扶持政策,正吸引着大批企业家前来投资。

  快速形成的笋竹产业链

  忠县从浙江临安引入雷竹、高节竹等竹种后,先后经历了引种试验—推广种植—规模发展—提质增效等四个阶段,探索出“龙头企业 、企业+农户、股份制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植大户”五种发展模式,笋竹基地涵盖了白石、马灌、金鸡、官坝等19个乡镇。

  以官坝镇的重庆红高雷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为例,这家浙商企业在官坝镇有8000亩左右的笋竹生产基地,采取专业合作社的形式,辐射全镇8个行政村,对农户的种植的竹笋,采取全程指导,全包收购的形式,平均每年助农增收户均在1000元以上,最多一家户均增收了3000多元。

  像“红高雷”这样的笋竹经营机构,在忠县已有近50家,企业的经营也呈现多元化趋势,除了笋竹加工企业,还有包括竹纤维系列商品生产企业,竹炭生产企业,乡村竹林生态旅游企业,一个完善的笋竹产业链基本成形。

  全力解决后顾之忧

  今年3月初,重庆市忠县竹产业协会正式成立,其主要工作任务,就是团结一致,抱团发展,在政府的支持引导下,促进忠县竹产业发展。

  目前,忠县竹产业就形成了“企业为农户解决后顾之忧,政府为企业解决后顾之忧”的良好氛围。

  例如,就算把所有种类的竹笋采集、生产完毕,竹笋加工厂的工期也仅仅3个月左右,为了让企业常年“有活干”,很多企业又开辟了各种副业,而且优先招聘贫困户到厂里做工,想的都是怎样让很多村民脱贫致富。

  上周,重庆市忠县竹产业协会召开会议,专题讨论对竹笋制定收购保护价的措施,解决种笋农户的后顾之忧,县政府方面也承诺,积极引入保险机构,对企业投入进行销售保价的保险,解决企业的后顾之忧。

  同时,政府投入无人机进行竹林病害防治,对全县竹林推广控释肥技术等措施也在积极的落实之中。

  在农户、企业、政府三方积极推动协同下,忠县笋竹产业已有“弯道超车”之势。据了解,目前,忠县笋竹产品不仅销路遍及全国各地,其竹纤维产品甚至还成了出口的主力。去年4月,忠县成功举办2018中国竹产业融合发展研讨会,“忠县竹”品牌口碑悄然打响。

  制定标准 掌握市场话语权

  盐水浸泡、热风烘干,江浙一带笋干制作的传统工艺已有上百年历史。但随着江浙地区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土地越来越精贵,原产地的种植面积在缩减,而这一传统产业恰好在忠县得到良好的传承。

  不论是与浙江农林大学合作成立忠县竹产业研究中心,还是与国家竹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合作成立忠县分中心的举措不难看出,当忠县将竹产业定为全县支柱产业发展之时,就确定了科学化、产业化发展的道路。

  忠县曾组织农委、林业局、浙江农林大学以及相关企业组成一支专业的调查队伍,大家翻山越岭查勘地貌,取土壤样品,多次做实验,详实记录气候变化,掌握到了比较详细的情况:忠县属亚热带东南季风山地气候,土壤以紫色土、水稻土为主,大部分地区海拔合适(600米左右),年降水量合适(1200毫升左右),年平均温度合适(21度左右),山坡地形滤水性强,土壤质地较轻,且土壤深厚,气候湿润温暖,非常适宜多种竹类生长!

  今年,忠县将启动《干制竹笋》的地方标准与行业技术标准的制定与申报,竹产品地理标志申报,争创市级驰名商品,这些都是今年忠县围绕竹产业发展的几大重点工作。

  掌握了标准,就能掌握市场话语权,打响了品牌,就能获得更多的市场认可,目前,忠县的各大企业已经行动起来,截至目前已有2家企业获得有机食品认证,3家企业获得了绿色食品认证。

  忠县橙子,已形成了“忠橙”品牌;竹子,中国传统“四君子”之后,寓意高耸坚韧,顽强不屈,这两样农产品,都很好地体现了忠县正在打造的“忠义文化”品牌。

  如果把“忠”拆分开来,正是“心”、“中”二字。可以说,忠县,心中已有成(橙)竹。

延伸阅读: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