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日报网 > > 正文
武隆 人心齐了 环境美了 游客来了
来源:重庆日报
时间: 2019-04-04 06:24:09 | 编辑:李平

莲藕基地。(武隆区融媒体中心供图)

武隆区平桥镇红隆村,中国传统村落。春雨连绵,层层薄雾中,老树、碉楼、染坊古意幽幽,金黄的油菜花、绿油油的荷田、红的砖、黑的瓦装点其间,如油画般好看。

“放在前两年,不敢想象村子能有这么漂亮!”正在新房的院坝上整理花草的村民余海燕,惊异于村子的变化。

工作见效了,人心齐了

天气乍暖还寒。红隆村石连寨广场上却格外热闹,不时传来阵阵掌声与欢呼声。

“文珍,文珍,快去领奖,别不好意思了……”在村民们的阵阵鼓励下,获得“好儿媳”荣誉称号的村民刘文珍,羞涩地站上了颁奖台。

今年50岁的刘文珍,未曾想过自己这辈子还会站上领奖台。

20年前,丈夫因种植桑树摔倒至瘫。刘文珍放弃出门务工的机会,留在家里一边悉心照顾丈夫,一边饲养家禽,用自己柔弱的肩膀扛起了一个家,没有半句怨言,这一坚持,就是整整二十年。

党的十九大以来,红隆村大力开展以“孝贤洁序”为重点的公序良俗建设,表彰以刘文珍为代表的孝老爱亲典范,发挥榜样的示范带头作用。“我们希望用榜样的力量鼓舞大家,营造良好的风气。”红隆村第一书记刘小康告诉笔者,身边好人的激励作用是显著的。

刘小康说,2017年底上任之初,自己曾听老干部介绍驻村工作的“艰巨性”——特别是前些年,因为土地边界、房屋确权等问题,村民之间没少发生口角,闹了不愉快之后,因调解不满意,乡邻关系变僵,村干部工作也不好做。

驻村伊始,刘小康便和村干部们一同来到老党员、退休村干部、贫困户家中走访座谈,白天走访,晚上汇总,利用周末分析。

一个多月调研结束,一件件实事落地了。广场安装了音响设备,村民们跳起了广场舞;召开全村先进典型表彰大会,36户先进个人和家庭获得了表彰……村民的精气神被凝聚起来。

不仅如此,村边道路上出现不少干部群众清理垃圾的身影,村里还播撒花种、定点配发垃圾桶。村民们自觉将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形成环境卫生人人有责的良好氛围。

提升乡风文明的工作做扎实了,见成效了,红隆村在乡村振兴之路上,也就迈开了坚实的步伐。

项目落地了,环境美了

“沿着我家门口这条路走,可以延伸到水田堡哩。”村民周忠志笑着说,现在村里的基础设施与以前相比,简直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前几年,村里公路硬化得少,村民出行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是常态,一下大雨路况更差,一般的轿车根本无法通行,村里的农副产品销售成本高,很难卖出去。

在平桥镇党委政府的领导下,红隆村也积极向对口帮扶单位争取资金。经多方共同努力,一系列项目落地。完成了芭石公路4.3公里、邹水路1.4公里的硬化,投入15万元硬化了水田堡到豆地湾社道路,投入150万元硬化了长青安莲藕基地生产大道1公里和人行便道6公里……村通畅、社通畅、户通畅,真正解决群众出行难的问题。

村里还全面解决农村饮水安全,努力实现从“有水喝”到“喝好水”的转变。自开展脱贫攻坚工作以来,该村投入6万元完善人饮延伸工程,供水入户率达到了100%。

“用水不紧巴巴了,路也畅通干净了,大家愿意把家园打扮起来,你看我们这院里、路边到处鲜花绽放。”红隆村村民周忠志喜滋滋地说。

古遗址活了,游客来了

细雨蒙蒙的下午,三三两两的游客拿着相机、手机,对着位于平桥镇乌杨村小河口小组镇政府旁的和平中学旧址按下了快门。

“和平中学原为文庙,始建于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坐南向北,四合院布局,通长40.2米,宽20.5米,建筑面积824平方米……”村民何杰正在为游客们做简单讲解。

“我听说,这里还曾经是武隆县委临时委员会所在地,培养了大批革命干部,是武隆地区的革命摇篮呢。”“学校的老建筑承载了武隆很多历史文化元素,下一次我要带上孩子过来好好看看……”游客们你一言我一句聊开了。

“除了和平中学,目前村里还完好地保存了寨门、碉楼、节孝牌坊……”在何杰的带领下,游客们陆陆续续地向其它古遗址走去。

“下一步,我们将和传统村落项目人员深入探讨,如何让一个正逐渐走向现代化的传统村落,在保持建筑空间布局同时,发展合适产业,实现传统与现代、文化与经济的良好融合,让更多人乐于来红隆村感受中国传统村落的魅力。”刘小康说。

(武隆区融媒体中心 陈娜霖)

延伸阅读: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