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日报网 > > 正文
江北 让垃圾分类成为“新时尚”
来源:重庆日报
时间: 2019-03-18 06:27:06 | 编辑:李平

垃圾分类处理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应有之义,也是功在当代、泽被后世的利民之举。

早在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四次会议上就“普遍推行垃圾分类制度”作出重要指示。去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指出,垃圾分类工作就是新时尚,要把这项工作抓实办好。

近年来,江北区把垃圾分类工作作为生态文明建设和城市提升的重要抓手,并于2014年底开始“探路”垃圾分类工作。经过4年多的探索和实践,目前,江北区已建成3个垃圾分类示范片区,示范片区内基本实现生活垃圾分类管理主体责任全覆盖、生活垃圾分类类别全覆盖和生活垃圾分类投放、收集、运输、处理系统全覆盖。

到2020年,江北区将实现九街三镇全面实施居民生活垃圾强制分类,辖区内所有社会单位强制落实垃圾分类制度;餐厨垃圾收运处理率达到100%,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超过35%以上的目标。

率先探索

打响垃圾分类攻坚战

3月12日一大早,家住江北区金科廊桥水岸的小区居民王艳秋女士像往常一样把家里的垃圾拿出家门。王女士手里拿着两个垃圾袋,一个是装着昨天厨房产生的垃圾,一个装着几个矿泉水瓶、易拉罐。接下来,她会把这两包垃圾分别投放到小区楼下不同的垃圾箱里。

王女士所拿的垃圾袋与一般垃圾袋不一样,每个袋子上有二维码标记,相当于每袋垃圾都有了“身份证”。在小区的垃圾房内,工作人员将对这些带有“身份证”的厨余垃圾袋进行扫描抽查,正确分类的居民每月将得到80分积分奖励,可用于兑换30个厨余垃圾袋。

不仅如此,廊桥水岸小区居民还可以在每周六或周日到小区参加“资源回收日”活动,把可回收垃圾带到现场换取积分奖励,积分奖励可兑换肥皂、洗衣液等生活用品。

“垃圾分类投放有利于保护环境,我们小区垃圾分类投放已经4年多了,大家现在都已经养成了习惯。”王女士说。

垃圾分类看似小事,实则关乎生态文明建设和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大局。

从2014年底开始,江北区就在我市率先“探路”垃圾分类工作。该区在金科廊桥水岸、金科金砂水岸、长安麒麟公馆等居民小区先行试点,并通过各种途径加大垃圾分类的宣传力度。

近年来,江北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垃圾分类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为指导,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全面贯彻落实城市提升及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发展战略部署,加快建立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和分类处理体系,不断提升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水平。

“垃圾分类不是简单的举手之劳,而是一个科学体系,综合体现了一座城市的管理水平,市民文明程度的高低。”在江北区有关负责人看来,以推进垃圾分类制度为抓手做好垃圾处理工作,是重大民生工程、民心工程,对于建设生态文明,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促进城市品质提升具有重大意义。当人们放眼长远,关注不纠结于垃圾分类的“小麻烦”,让“麻烦事”变“分内事”,让垃圾分类成为新习惯、新风俗、新规矩,那么文明的行为方式就能逐渐养成,垃圾分类就能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新时尚”。

据了解,到2018年底,江北区已实现公共机构及相关企业生活垃圾分类的全覆盖;示范区生活垃圾分类设施覆盖率达到100%,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到28%。

试点先行

加快城市生态文明建设

走进江北区鱼嘴镇和韵家园小区,小区路面整洁,每栋居民楼下,红、灰、蓝、绿4个垃圾桶依次摆放,次序井然。

和韵家园社区是一个典型的农转非安置社区。从去年开始,在江北区委、区政府的统一部署下,该小区被纳入垃圾分类试点。一年来,和韵家园小区坚持党委统揽、政府主导、上下联动、全民参与,先后召开工作部署会、楼院长动员大会、物业联席会等,明确目标任务,细化工作责任,落实工作举措,确保垃圾分类有统有筹、落实落地。

“在干部带头、志愿督导和积分奖励的多重激励措施下,小区参与垃圾分类活动的居民从最开始的200余户增加到现在2000余户,参与积极性大幅提高。”和韵家园社区负责人张学介绍说。

和韵家园社区只是江北区推行垃圾分类工作的一个缩影。据江北区城市管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该区按照“政府推动、全民参与,因地制宜、循序渐进,完善机制、创新发展,协同推进、有效衔接”的基本原则,主要围绕“五个第一”推行生活垃圾分类工作。

该区把强化组织领导作为垃圾分类“第一保障”。区政府成立了江北区生活垃圾分类领导小组,由分管副区长任组长;2018年全区召开垃圾分类动员会11次、专题推进大会26次;区级专项调研工作会12次,实地实时解决工作问题38个。

把落实分类责任主体作为垃圾分类“第一要务”。2018年,江北区把472家区属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区属中小学校、幼儿园、观音桥、江北城街道、江北城商圈确定为分类试点示范街道,其余10个街镇确定1个社区为垃圾分类示范社区。全区责任主体单位制定了垃圾分类工作方案130份,公共机构、社区签订垃圾分类目标责任书162份。

把配齐完善设施容器作为垃圾分类“第一道门槛”。2018年江北区垃圾分类工作涉及165552户、29个社区、2689个单元楼。全区发放了8417个分类垃圾桶、家用厨余垃圾桶2442个,垃圾分类袋36万余个。通过改善小区垃圾分类基础设施,向居民登记发放厨余垃圾桶等方式给市民提供垃圾分类的良好环境,推进分类工作的实施。

把市民知晓率和参与率作为垃圾分类“第一关键”。开展分类示范片区建设,示范镇街50%以上。采用“五个一”及实物发放方式提升市民知晓率和参与率,即“一个宣传栏、一个实物展示板、一个分类流程图、一封公开信、一本分类手册”。

把提升分类投放准确率作为垃圾分类“第一着力点”。12个镇街、商圈建立了分类指导员、志愿者、分拣员队伍,社区聘请楼栋管理人员、清扫保洁人员为楼道分拣员进一步强化分类指导、监督工作。示范街镇分类效果明显提升,示范小区分类投放正确率达到60%以上。

深入推进

让垃圾分类成为文明自觉

“这是矿泉水瓶,应该放到‘可回收垃圾桶’;这是废旧电池,应该放到‘有害垃圾桶’……”2月25日是新学期开学第一天,在江北区一家幼儿园,孩子们正在老师们的带领下,开展一场“我是垃圾分类小能手”的比赛,让孩子们能从小培养幼儿垃圾分类的意识,提升他们的环境保护意识。

做好生活垃圾分类,关键在让老百姓转变观念,让垃圾分类成为一种自觉、一种习惯。为此,近年来,江北区着重从开展宣传教育入手,通过各种各样的途径,举办形式多样的活动,加大宣传力度,为实现垃圾分类处置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从2015年开始,江北区在全市率先开设垃圾分类课程,该区52所中小学、125所幼儿园免费发放由江北区城市管理局编发的《绿色生活,从垃圾分类开始》科普教材共计48000册,从小培养垃圾分类的文明意识。

同时,江北区还专门设计了“垃圾分类推广大使卡通形象”,4个颜色各异、代表不同垃圾类别的卡通宝宝成为该区垃圾分类推广大使。

去年以来,江北区还通过各类宣传活动开展垃圾分类宣传:如利用国庆假期在重庆科技馆开展“垃圾分类、垃圾回收——你就是影响力”主题游戏宣传活动,参与者和参观者达上万人;10月在鸿恩寺实验学校开展江北区教育系统垃圾分类宣传活动启动仪式,全区50余所学校校长及1600名学生参加本次启动仪式,全区各中小学通过主题班会、现场体验等多种方式开展垃圾分类系列宣传教育活动;开展入户宣传活动19150次;城管局及各街镇开展垃圾分类宣传活动173次,通过微信自媒体宣传693次,先后被主流媒体报道540次,各街镇开展垃圾分类培训26次,群众知晓率达到60%以上。

今年1月1日,《重庆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办法》正式实施。按照市委、市政府有关部署和办法要求,2019年,江北区计划把垃圾分类工作从去年的两个示范街镇一个商圈扩展至六个示范街镇一个商圈,将涉及54个社区,45万户居民,472家区属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中小学校、幼儿园等,预计新增或更新公共区域垃圾分类投放设施2600余套。所有新增的垃圾分类小区、单位及公共区域在设置垃圾分类投放设施的同时,必须配套建设相应的分类收集、运输及处理设施设备,严格做到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和分类处理。

江北区计划,到2020年,全区九街三镇实施居民生活垃圾分类示范试点的街道比例达到100%,餐厨垃圾收运处理率达到100%,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超过35%,全区区公共机构和相关企业生活垃圾强制分类取得良好成效。

聚焦》》

NO.1

主推“市民推广模式”

江北区建立了区级主管部门负责本行业、本系统垃圾分类的指导和督促检查,区环卫部门负责辖区生活垃圾收集、运输,街道、社区组织发动辖区居民、单位及居民积极参与生活垃圾分类和处置管理的四级管理体制。坚持实行全天候巡收制度,安排各类清运车辆,对城区38个垃圾收集点位进行及时巡收,做到随满随清,日产日清。目前,易腐垃圾收运处理率100%,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超过28%,无害化处理率100%。

NO.2

适度开展“服务外包模式”

江北区目前已在寸滩街道廊桥水岸、华新街道金砂水岸、观音桥街道鸿恩雅苑、观音桥街道鲤鱼池小区等4个小区开展试点工作。4个“服务外包”试点小区的可回收垃圾由再生资源回收企业负责收集、运输、处理,易腐垃圾由试点小区物业公司收集,区固废公司负责运输、处理,其他垃圾由区固废运输公司负责收集、运输,有害垃圾由具有环保资质的收运企业负责收集、运输、处理。

NO.3

积极推动“智能回收模式”

未来,江北区将在已经引入智能垃圾分类机的基础上,着力推进智慧环卫系统建设,开启AI智能垃圾分类回收新时代,建立全生态链的智能回收体系。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和物联网等先进科技,促进垃圾分类回收系统线上平台与线下物流实体相结合,实现对可回收、有害垃圾前端有偿分类回收、中端统一运输、末端集中处理。

盛志信 图片由江北区城市管理局提供

延伸阅读: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