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日报网 > 重庆 > 正文
巫山双龙 让脱贫成效更上一层楼
来源:重庆日报
时间: 2019-03-17 06:59:38 | 记者:管洪 李诗 陈维灯 | 编辑:李振兵

    2月22日,巫山双龙镇笔架村七组村民王仁文在屋前树林捡拾鸡蛋。今年,王仁文养的土鸡将搭上“双龙跑跑鸡”的品牌进入电商平台销售。记者 齐岚森 摄

    如何才能在传统农业项目中寻找新的突破点,使其成为新的增长点,让一时脱贫成为长期增收,巩固脱贫成效?这是许多驻村干部思考的问题。

巫山县双龙镇是全市深度贫困乡镇之一。经过上下勠力同心、全力攻坚,双龙镇广大群众的生活、生产条件不断改善。

2月22日,重庆日报记者在双龙镇采访,看到这里的乡亲们在各方支持下正为巩固提升现有脱贫攻坚成果,持续拓展增收渠道而不断努力着。

以标准化品牌化助脱贫户增收再上一层楼

午后,初春的阳光洒落山间。

双龙镇笔架村七组村民、47岁的王仁文走到屋前树林,从鸡舍里抱出一兜鸡蛋。黝黑的脸上,笑容如这午后的阳光般温暖而灿烂。

可在去年年初,王仁文还总是愁容满面,紧锁的眉头里藏着对生计的忧愁,“我身体有残疾,娃儿在读书,一家人就靠娃儿妈在珠海打工撑起。”

如今,王仁文一家不仅吃穿不愁,还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仅仅一年多的时间,在王仁文身上发生了怎样的故事,让他紧锁的眉头被灿烂的笑容所代替?

故事,要从去年4月25日说起。那也是一个阳光灿烂的午后,王仁文家里迎来了一位特殊的客人——驻村扶贫第一书记左强,左强还带来了一群叽叽喳喳叫个不停的鸡苗。

对于王仁文来说,常来家里走访的左强并不陌生,让他感到稀奇的是那群鸡苗。

原来,对口帮扶笔架村的重庆日报报业集团给村里送来了5600只鸡苗,并出资修建600多个鸡舍,帮助村里发展土鸡养殖产业。

左强是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派驻笔架村的驻村扶贫第一书记。他向记者介绍:“王仁文被列为重点帮扶对象之一,分了300只鸡苗和1000斤用作鸡饲料的苞谷。我们希望他能起到示范作用,带动村里更多人发展土鸡养殖。”

王仁文没有让左强失望,300只鸡苗,成功养大了200余只,“卖了180几只,有一万八的收入。”

对于腿脚不便的王仁文来说,养大这些鸡并不容易,“最怕出鸡瘟,一晚上要死十几个。”

去年7月的一天傍晚,提着苞谷喂鸡的王仁文发现,有许多鸡都蔫蔫的,“不吃东西,还像人感冒了一样流鼻涕、打喷嚏。”

王仁文赶紧找来针药,挨个给鸡打针。可一个人根本忙不过来,一晚上就死了30余只鸡,这让王仁文极为心痛,“半大的鸡仔,可惜了。”

卖出的180多只鸡,除了少部分是客户自己上门购买外,大部分靠王仁文一瘸一拐挑到毗邻笔架村的大昌场镇售卖,“辛苦,也不是很好卖。”

其实,重庆日报报业集团帮扶笔架村发展起来的土鸡养殖产业,都面临着市场销路的问题。

“卖不出去,养再多也没有用。”左强介绍,为提升产品附加值,拓展销路,村里今年打算把笔架村及整个双龙镇的土鸡养殖注册统一品牌“双龙跑跑鸡”,并按电商理念进行包装,做到标准化、可溯源,同时启用重庆日报报业集团电商平台为“双龙跑跑鸡”提供宣传和销售渠道。“养鸡是传统农业项目,品牌化包装和‘触电’能让类似的传统农业项目换个活法,惠及更多群众,将让乡亲们的脱贫成效更上一层楼。”

“左书记说销路能解决,我今年就打算再养300只鸡。”王仁文计划用自家产的鸡蛋孵化,“养了一年,鸡瘟这些问题自己基本搞懂了,这几天就去参加村里组织的鸡苗孵化培训。”

推广新“三大坨”助村民长期增收

双龙镇金花村村民、今年57岁的黄世彩,靠着自己的努力和政府的帮扶,不仅摆脱了贫穷,还带动了周边村民一块儿增收致富。

661户、1862人的金花村,有三分之一的人口都外出务工,致使全村2900多亩耕地闲置了一半。

于是,黄世彩利用部分闲置地种了200多亩脆李、10多亩红心柚,“脆李和红心柚还没挂果,此前种的10多亩金秋梨去年开始有产出了。”

过去洋芋、苞谷、红苕被称为村里的“三大坨”,现在脆李、红心柚和金秋梨,被金花村村民称为新“三大坨”。目前村里已种植脆李400多亩、红心柚900多亩、金秋梨300多亩。村民都希望新“三大坨”能取代旧“三大坨”,成为村里的主导产业。

“不过在现阶段,新‘三大坨’还在成长期,只能靠旧‘三大坨’养着。”金花村党支部书记王绪亮介绍,在新“三大坨”未产出时,目前套种在果园里的旧“三大坨”等农作物还能为村民带来一些收入。

去年,黄世彩还在果园里套种了5亩多的“石柱红”辣椒,再加上金秋梨的销售收入,他和老伴收入近6万元,“1996年的时候,屋头盐巴都吃不起,现在生活好多了。”

不仅自己生活好了,黄世彩还积极带动周边的村民种植金秋梨,“金秋梨好吃,一斤能卖一块多钱,去年我种的金秋梨最大的一个有一斤三两呢。”

好吃的金秋梨供不应求,许多巫山县城的商贩都上门收购。

如今,在金花村一组,10余户村民在黄世彩的带领下种植金秋梨,什么时候打药、修枝、施肥……黄世彩都积极去现场指导。实在忙不过来,她就让老伴把自己给金秋梨打药、修枝、施肥等情景一一拍成视频,再分发给村民对照学习。

此外,黄世彩还时常指导村民如何在果树间套种旧“三大坨”等农作物,“主要考虑的是套种农作物的品种,以及如何在不影响果树生长的情况下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等。”

“以目前的市场价格来算,等村里的脆李、红心柚、金秋梨都进入丰产期,这三种水果每亩的纯收入都能达到3000元,将有力保障村民的长期增收。”王绪亮表示。

为传统农业“嫁接”新的增长点

在双龙镇,像王仁文这样依靠传统农业项目脱贫的村民不在少数,但许多驻村干部还在思考:如何才能在传统农业项目中寻找新的突破点,使其成为新的增长点,让一时脱贫成为长期增收,巩固脱贫成效?

金花村六组村民罗世凤的房子,建在硬化后的村道旁。

去年,靠着地里种植的洋芋和苞谷,罗世凤养了7头猪,在丈夫病倒后撑起了一家六口的生计。“难一点,不过比2012、2013年的时候还是好很多了,那时候种的洋芋、苞谷自己都不够吃。”罗世凤说。

今年,除了养猪,罗世凤又种了两亩半的红皮洋芋,“专家说红皮洋芋产量高、价格高,我就试着多种点。”

重庆新华书店集团驻村扶贫第一书记庞玉川介绍,红皮洋芋是巫山农委的农业推广项目,亩产能达4000斤左右,目前市场收购价为每斤1.2元至1.5元,产量和价格都远高于普通洋芋。

在农业技术人员指导下,罗世凤还种了半亩“石柱红”辣椒,给她带来了1000多元的收入,她计划今年再种两亩“石柱红”,“以前村里的辣椒产量低、个头又小,不管钱,新品种辣椒卖得起钱些。”

“虽然洋芋和辣椒都是传统农业种植品种,但引进新品种代替旧品种,让农产品增值,也能为村民带来不少收入。”庞玉川介绍。

金花村与双龙场镇隔着大宁河,往来场镇目前只能靠船渡,交通极为不便,给村里的农产品外运带来了极大的困难。不过,随着双龙场镇连通金花、巴雾等村的双龙大桥开工建设,这样的境况将很快得到改变。

庞玉川说,“2020年年底双龙大桥建成通车后,金花村、巴雾村等双龙后山片区就能与小三峡、小小三峡、鱼头湾等景区连成一片,双龙后山片区也能搭上旅游便车,村民有希望吃上‘旅游饭’。”

罗世凤就盘算着将自己的房子改建成农家乐,为此,她还参加了村里组织的旅游培训。她希望将自己地里种的洋芋、辣椒、苞谷,养的土猪,都变成端到客人面前的一道道美味佳肴。“到那时,日子就更好过了。”而这也是金花村所有村民对未来的憧憬。

短评》》

既要脱贫,更要致富

程正龙

“现在生活比以前好多了,今年还想扩大点规模挣钱呢。”近日在巫山双龙镇金花村、笔架村以及竹贤乡下庄村走访发现,无论是养鸡、养猪的脱贫户,还是种植脆李、金花梨的致富能手,都在感叹生活的新变化,也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信心。

摘掉“贫困帽”,过上好生活。这是重庆很多贫困户脱贫后生活的真实写照,也是政府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具体体现。自脱贫攻坚战在巴渝大地全面打响以来,重庆各地真抓实干、精准施策,扶贫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去年,开州、云阳、巫山顺利通过国家验收,实现整体脱贫摘帽,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减至4个。

成绩值得肯定,但也要看到,整体脱贫摘帽并不意味着贫困地区消失,也不意味着就没有贫困人口了,还有诸如双龙镇这样的全市深度贫困乡镇。对这些“贫中之贫”“困中之困”,各级各部门不能有喘口气、歇歇脚的念头,既要对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有更细致的帮扶与脱贫对策,做到脱真贫、真脱贫,也要在防返贫上下真功夫,做到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让脱贫稳得住。

具体来说,要稳住脱贫、防止返贫,就要夯实可持续发展基础,增强兜底保障能力。比如,向特殊困难家庭提供公益性岗位或提供就业帮助,稳定收入来源;完善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不让脱贫户因病因残返贫;落实易地扶贫搬迁和危房改造,让群众住上舒适安全的住房,等等。

既要脱贫,更要致富。这是因为,脱贫不是目的,稳得住是基本要求,致富才是关键。健康扶贫、交通扶贫、产业扶贫……从重庆各地的实践探索来看,产业是核心。在产业发展上,不能“剃头挑子一头热”,也不能“保姆式”大包大揽,而是要结合地方、市场实际情况,创新利益联结机制,充分激发各方积极性,增强发展后劲,为贫困群众广开增收之门。对贫困群众来说,也要自立自强,掌握一技之长,不断拓宽致富门路,让日子越过越红火。

延伸阅读: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