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日报网 > 重庆 > 正文
逾九成游客对过夜游体验有需求 重庆该怎样发力
来源:重庆日报
时间: 2019-03-17 06:57:31 | 记者:韩毅 | 编辑:李振兵

原标题:

《夜间旅游市场数据报告2019》显示,逾九成游客对过夜游体验有需求

重庆夜间旅游该怎样发力

(中国旅游研究院夜间旅游课题组供图)

夜景是重庆旅游的一张王牌,如何向王牌要“含金量”?3月4日重庆日报刊发深度报道《夜间经济展现重庆另一种魅力》,受到业界广泛关注。3月14日,中国旅游研究院发布《夜间旅游市场数据报告2019》(以下简称《报告》)显示,对过夜游体验有需求的游客占总数比例达92.4%,夜间经济已经点燃消费热情。

夜间旅游消费旺、潜力大

《报告》由中国旅游研究院夜间旅游课题组根据自主调研平台调查数据,系统研究夜间旅游(以下简称夜游)市场的供需情况、结构特征、制约因素和发展前景等。

《报告》显示,随着旅游消费的日益多元、旅游供给的提质挖潜,夜游正为旅游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新动能,92.4%的游客有过夜游体验需求。今年春节期间,国内夜间总体消费金额、笔数分别达全日消费量的28.5%、25.7%,游客消费占比近三成。

在游客目的地停留时间上,国内游的平均停留时间为3天。其中,连续3晚愿意体验夜游的游客占26%,选择2晚夜游的游客占53%,不愿夜游的仅占2%。

在消费上,游客单日夜游花费200-400元和400-600元的分别占比27.9%、27%,花费600-800元的占比15.6%。其中,月收入水平在12000元以下的游客选择600元以下夜游花费的比重最高,月收入在12000-15000元的群体选择600-1000元夜游花费的比重最高。

“这说明,游客对夜间旅游的参与度高、消费旺,夜间旅游已成为旅游目的地夜间消费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旅游研究院专家张佳仪表示,未来,伴随夜游产品的丰富和夜游环境的日臻完善,夜游消费潜力还会进一步释放,市场前景广阔。

仅27%游客非常满意夜间旅游产品搭配

在游客夜游体验需求种类方面,《报告》显示,游客对景色、活动、餐饮、休闲等夜游要素的诉求相对均衡,35.7%的游客关注可供欣赏的美景,对夜晚活动、休闲氛围、安全保障、美食(夜市)的诉求比重分别在23%-28%之间。其中,文化体验已成为夜间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书店、茶社、剧院是夜间消费市场的文化亮点。

在对夜游产品搭配和公共服务的满意度调查中,27%的游客表示非常满意,73%的游客评价为满意及以下,未来仍有较大提升空间。针对限制游客夜游体验的原因调查显示,担心安全问题占比49.4%,夜间交通不便占比25.8%。

从供给角度看,参与调研的657家旅游企业中,72.99%的旅游企业提供的夜游产品占总产品品类30%以下,79.24%的旅游企业的夜游产品收入不足30%。夜游产品的供给数量和质量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对此,家住渝中区石油路的旅游达人李塞双深有感触。“我已经走了30多个国家,夜游是每到一个地方都有的行程,不仅能看到跟白天不一样的景观,更能深度体验当地的风土人情。”他说,如泰国就创新性地推出了夜间动物园,人气火爆,但目前国内夜游产品相对单一,除了观夜景、逛夜市,其他新兴业态较少。

夜间旅游需社会各界共商共建

“夜间旅游已经完成了从自发探索到局部自醒,正在走向战略自觉。”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表示。

在大众旅游时代业已到来的当下,游客到访一个旅游目的地,不再可能只是“白天看庙,晚上睡觉”。特别是对越来越多追求异地生活方式深度体验的休闲客而言,晚上6-10时是旅游消费的高峰期,也是目的地消费市场的“黄金四小时”。

戴斌认为,发展夜间旅游,首先需要行政主管部门思想重视、政策协调。游客夜间消费既需要实体餐饮的宵夜,也需要精神文化的“深夜食堂”。目的地市场可向文化要动能,延长博物馆、书店的开放时间等。同时,夜间旅游、夜间消费和夜间经济兴起,必然会给公共交通、公共卫生、市政管理等带来压力,所以还需务实提升公共治理水平。

戴斌表示,其次,涉旅市场主体需着力培育夜间旅游产品品质,加快投资研发产业链,缓解夜间旅游供需矛盾;最后,教育、科研、媒体和社会各界需本着共商、共建、共享的理念,推动夜间旅游经济的发展。

眼下,重庆正在举行文旅融合发展全球金点子大赛,一些参赛专家学者、研究机构所提交的“金点子”中,不少内容也涉及重庆夜间旅游的打造。

有参赛者表示,重庆需进一步擦亮“不夜城”品牌,建议重庆打造国际智慧夜间旅游大都市,在解放碑商圈、观音桥商圈、主城“两江四岸”分期分批规划发展智慧夜间旅游产业链,按照不同区域文化板块,配套夜间旅游产业商业区,配置特色文艺演出、互动体验项目等。

还有人建议,重庆的灯饰特色鲜明、景致迷人,可进一步提升重庆灯饰品质,植入文化元素,让山城的夜晚更加璀璨多姿多彩。

相关新闻》》

产学研一线专家、管理者聚焦“客从哪儿来”

春节游客4700万背后:重庆旅游还需提质

重庆日报讯 (记者 韩毅)重庆旅游是火起来了,但走红背后有喜有忧。3月16日,重庆博众城市发展管理研究院举行文化旅游研讨会,来自我市产学研一线的专家及管理者就“客从哪儿来——2019春节重庆4700万游客”展开研析,为重庆文旅产业发展聚智聚力。

“近一两年来,重庆旅游城市品牌形象日益彰显,旅游接待量的成绩单十分亮眼。”研讨会上,市旅游信息中心副主任杨雪峰率先分享了他的观点。据介绍,今年春节黄金周,全市共接待境内外游客4725.98万人次,同比增长10.26%。就游客接待量而言,按照城市排名,重庆位居全国第一,高于北京、上海、成都、西安等城市;按照省域排名,重庆位居全国第八,广东、四川、湖南为前三甲。

手机漫游数据显示,春节假期,入渝漫游3680.79万台次,入渝漫游前5名为粤、川、浙、黔、闽。离渝漫游1930.23万台次,离渝漫游前5名为川、黔、鄂、粤、滇。在游客净流入量排名中,重庆位居全国第三,仅次于湖南和安徽。

“旅游热中也应有冷思考。”杨雪峰坦言,细研重庆旅游大数据,会发现我市存在“游客数量大,过夜人数少”“客人来得多,消费释放少”“主城人数多(占总接待量一半以上),纵深辐射少”等问题,如何实现从数量到质量的转变是重庆文旅界亟待解决的问题。

“我市的确存在游客停留时间短、消费水平低、内容体验较差等问题。”研讨会上,重庆旅游投资集团专家张仁进认为,无品牌就无市场辨识度和渠道议价能力,重塑品牌要从顶层(精神价值)、内容层(品牌形象)、传播层(信息传递)方面发力。

张仁进表示,在顶层上,要有精准的主题定位、突出的品牌特色、IP(知识产权)化打造等;在内容层方面,要有抽象、简洁、传神的logo(标识)设计和形象的广告语,在目标游客群中找到行动示范人群,建立一套有仪式感的规则等;在传播层上,要做好传播规划,注重社交媒体、制造好话题等。

嘉宾发言之后,研讨会还进行了交流发言,来自重庆文旅界的产学研一线专家及管理者上百人就重庆全力打造旅游业发展升级版、唱响“山水之城·美丽之地”,提出了真知灼见。

延伸阅读: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