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日报网 > 政务 > 正文
创新社会治理 南岸示范先行
来源:重庆日报
时间: 2019-01-30 02:49:35 | 编辑:周游

  组织社区儿童举行“开笔礼”

  居民象棋比赛

  为居民送春联

  组织少儿学习书法

  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进一步拉近了居民关系

  去年8月2日-3日,民政部“全国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结项验收专家组赴渝,对全国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南岸实验区建设工作进行验收。

  验收组通过实地走访、听取汇报、材料查阅、典型创新经验考察、提问交流、召开居民座谈会、组织测评等方式进行验收,对南岸区“实验区”建设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和充分肯定。

  2015年,南岸区被民政部确认为40个“全国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之一,对“深入推进‘三事分流’工作方法,加强基层政府、社区组织和社会力量在社区治理过程中的合作协作,创新社区治理体制机制”进行为期三年的实验。

  3年来,南岸区不仅将“实验区”建设列入全区重要议事日程,作为“幸福南岸”的主要内容强力推进,还成立了由区委书记任组长的领导小组,不断健全工作体系,以“三事分流”为主线,以“三社联动”为载体,强化改革创新,促进全区基层社会治理水平整体提升。

  在创新社会治理工作强力助推下,南岸先后荣获全国文明城区、全国卫生城区、全国双拥模范城等称号。

  去年以来,南岸区常态化推进“两深化一创建(深化全国文明城区、国家卫生区建设,创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开展,不断创新社会治理和服务方式,不仅涂山镇福民社区探索“四公”社区治理模式获评全国创新社会治理最佳案例,而且全国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建设也通过民政部验收,南岸区社区治理创新中心建成投用。

  此外,民政部“全国社区治理和服务能力建设示范培训班”也择址南岸举办,由南岸区走出的“三事分流”工作经验更是得到全国推广。

  南岸探索“四公”治理模式 构建社区生活共同体

  社区是群众的家园。伴随城镇化进程的推进,社区规模越来越大,邻里关系却因单元、楼栋、门户的相对封闭,而日渐疏离。

  如何提升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归属感?如何让来自“五湖四海”的居民住得进、融得下、生活得好?一系列问题,给社区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南岸区涂山镇福民社区着力探索“四公”社区治理模式,通过“四公”平台凝聚共治合力,有效把“陌生人社区”变成“熟人社区”,呈现出“邻里知、邻里和、邻里帮”的新气象,构建起一个互信互助、共建共享的社区生活共同体。

  拓展公共空间 架起家园“连心桥”

  1米见方,用防腐木搭建的菜园里,芹菜、芫荽、莴笋3种农作物郁郁葱葱。菜园中竖立的“宸天菜园”的卡通牌,昭示着8岁的刘宸屹和双胞胎弟弟刘雨宸对菜地的“所有权”。尽管菜叶上布满了小鸟啄出的坑洞,但这并不影响小哥俩侍弄菜地的积极性。隔三差五,他们便会在父母的带领下,到菜园施肥,或者欢天喜地把摘下的蔬菜带回家。

  福民社区办公楼下一隅,这样的微型菜园有21块。居民只要从事社区志愿服务50个小时以上,即可认领一块“一米菜园”耕种。

  福民社区引导居民养成的“新六艺”中,“耕艺”位居其首。菜地边,几只塑料大桶中,满满的酵素洋溢着淡淡的清香。这些酵素出自居民家中的厨余垃圾和菜园杂草。它们既为菜园提供了优质有机肥,也在潜移默化中不断提升着大家的生态环保意识。

  类似“一米菜园”的公共活动空间,在福民社区不胜枚举——看影视大片,去“社区小剧场”;欲课外学习,来“微型少年宫”;学国学,到“国学堂”;习书法,有“翰墨轩”;喜阅读,“漂书屋”“网上书吧”经典云集;好运动,篮球、网球、乒乓球、羽毛球等场地一应俱全……

  拓展公共空间,搭建互联互通的交流平台,是福民社区“四公”社区治理模式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精心打造“室内、室外、网络”三维空间,福民社区建立起集宣传、教育、援助、休闲、娱乐、健身为一体的公共空间体系。众多公共空间,畅通着人与社区和人与人之间的友好互动。为这里的居民们,架起了一座座畅通无比的“连心桥”。

  把“陌生人社区”变为“熟人社区”

  据福民社区党委书记黄安强介绍,福民社区成立于2013年,是一座品质较高的商品房小区,共有6个组团,含住宅楼53栋、写字楼3栋,小区居民12100余户,常住居民30000余人。其中,75.8%的居民来自市内区外,5.5%的居民来自外省市。社区人口流动性强,居民需求多元。同时,他们对社区也缺乏认同感和归属感,对社区公共事务参与度较低。

  如何将这座“陌生人社区”变为“熟人社区”,增强社区居民的融合度,满足居民的多元化需求,成为福民社区创新社会治理的关键议题。

  为此,福民社区在2017年提出开展以“耕、读、居、养、礼、乐”为特色的“六艺”公共服务,增强社区人文气息和文化底蕴。通过“六艺”的熏陶和浸润,实现以文聚人、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惠人。

  经过一年多的摸索,以“六艺”传习为核心内容的社区公共服务,凝炼为“做优公共服务,创建互惠共享的品质社区”17个字,成为“四公”社区治理模式的又一重要内容。

  除了拓展公共空间和做优公共服务,福民社区还立足公众协同,构建共治共建的治理体系。社区党委统筹全局、协调各方,引领社区、社会组织、社工“三社”联动,着力激发社区内在活力。引导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社区治理,形成党建引领、协同参与、多元共治的社区治理格局。

  同时,福民社区致力于培育公共精神,共建睦邻友好的幸福家园。通过三事分流、家风建设、志愿服务等途径,着力培育社区居民的公共精神,增强社区居民的责任意识、家国意识、公益意识,积极融入社区大家庭,主动成为社区治理的参与者。

  成功探索 收获社会各界一致认可

  日渐成熟的“四公”社区治理模式,让福民社区党组织的凝聚力显著增强。在社区党委主导下,“三社联动”构建起了共建共治的社区治理体系,以制度保障居民参与自治实践,并充分发挥主体作用。不断拓展的公共空间,让居民走出封闭的家门,以全新面貌互动交流。“六艺”活动和国学经典传习,让居民在尚礼守法的浸润中,责任意识和公共精神得到强化。扎根楼栋、深入居民的党建工作,在促进事务解决、问题化解中,形成了居民依靠的核心。

  居民参与社区活动的积极性也明显提高。社区在为居民提供优质高效便捷公共服务的同时,针对不同人群开展个性化服务,确保“天天有活动、周周有表演、月月有比赛”。丰富多彩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满足了居民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让越来越多的居民走出家门走进社区,互助、互信、互爱的邻里关系逐渐形成。

  居民主动参与社区事务协商决策,极大地释放出基层动能——专业化的服务、柔性化的管理、社会化的运作,增强了社区治理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有效解决了居民的各种需求诉求。居民的归属感、安全感、幸福感显著提升,社区成为居民满意、社会认同的生活共同体。

  福民社区的“四公”创新社区治理模式,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和充分肯定。社区先后接待中央文明办、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公共管理和人力资源研究所、中国社科院、杭州市民政局、黔南州委组织部等多个部门单位参观、学习。仅去年便接待来访团队65批次。

  借助搭建起的公共平台,福民社区还承办了国家文化部“文化迎春,艺术为民”服务基层——中国交响乐团进社区活动、重庆市京剧团文化下乡等活动,获得好评如潮。

  彭光灿 王彩艳 图片由南岸区委宣传部提供

延伸阅读: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