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日报网 > 北碚 > 正文
北碚 让广大群众共享文化发展成果
来源:重庆日报
时间: 2018-12-19 06:35:06 | 编辑:李平

  优秀剧目《丑角》入选第十二届全国舞蹈展演

  2018年10月26日 全国部分文化馆联盟优秀合唱团展演暨重庆北碚第二十五届缙云之声合唱节在西南大学光大礼堂举行

  cs:go国际邀请赛在北碚缙云体育中心举行

  北碚图书馆:全国一级图书馆,“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馆舍面积10055平方米,馆藏文献60余万册,其中历史文献近30万册,馆藏的21种、6840册古籍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

  送图书下基层-现在的流动图书车

  重庆两江艺术团赴西班牙萨拉戈萨市参加“第22届国际民间舞蹈艺术节”

  今年10月,全国部分文化馆联盟优秀合唱团展演暨第二十五届“缙云之声”合唱节开幕。由全国部分文化馆选送的10支合唱团近500人齐聚北碚,放歌巴山夜雨地,唱响新时代旋律。

  “缙云之声”合唱节是北碚区的特色文化品牌。与往年不同的是,今年合唱节不仅邀请了全国部分文化馆选送优秀合唱团参与展演交流,活动还纳入了重庆市群众艺术馆品牌文化活动直录播项目,通过“互联网+”公共文化服务模式,将网络录播与现场展演相结合,实现了文化资源的共创、共建和共享。

  这是北碚区不断深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成果之一。近年来,该区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着眼城乡之间、不同区域和不同群体之间基本公共文化权益保障,不断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让广大群众切实共享文化发展成果。2016年9月,北碚区以西部第一的成绩成功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

  一、“一刻钟文化服务圈”,让群众就近享受文化服务

  12月17日,难得的冬日暖阳。在北碚区静观镇集真村的多功能文化活动室,村民刘志容匆匆吃过午饭便赶回来,和其他村民一起继续排练腰鼓节目,为村里的迎新文艺演出做准备。

  “以前闲了就喝酒、打牌、搓麻将。”集真村老年协会会长杨永国对村民们文化娱乐生活方式的变化感触很深,“现在村里有了市民学校,还有农家书屋、电子阅览室、多功能文化活动室……村民闲暇时就在这里阅读上网、下棋打球、排练文艺节目。”

  这样的变化,得益于北碚区“城乡一刻钟文化圈”的构建。文化设施是文化惠民,让群众享受文化服务的基础。近年来,北碚区紧紧围绕“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一体化发展”目标,以“城乡一刻钟公共文化服务圈”为标准,按照“圈、带、点”的思路,科学布局和完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体系。

  巩固完善核心“圈”,在全市率先建成文图博美体“四馆一中心”区级设施网络体系,17个街镇综合文化站全部达到国家等级站标准,建成177个村社区文化室。创新打造旅游“带”,在旅游带上融入公共文化服务内容和项目,建成10个各具特色的文化大院。夯实终端服务“点”,在农村建设300个文化中心户,在城市建设20个文化生活馆,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实现了城乡全覆盖。

  这些科学布局的文化设施都免费向市民开放。据介绍,该区在全市首批免费开放试点基础上,由规定的“二馆一站”扩大到“四馆一中心一站”,由文化系统扩大到团区委、区妇联、西南大学、嘉陵书画院等群团和社会单位,文图博美体等新增免费开放项目24项,数字服务、特殊服务等不断增加免费开放内容,不断提升服务项目的文化内涵。2018年,全区免费开放总面积达9.49万平方米,服务项目68个,服务群众125万余人次。

  值得一提的是,北碚区围绕贯彻《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出台了《北碚区关于建设文化高地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十三五”时期,在北碚中心城区适时规划建设综合性博物馆、综合性演艺中心,在两江蔡家新区、两江水土高新技术产业区规划建设两江科技馆、两江艺术中心。提档升级区图书馆,建成“梧桐语书屋”,建立馆外流通点30个,建成首个“24小时城市书房”,完成区文化馆维修工程。同时,针对广大受众文化需求,加强广播电视覆盖工作,实现农村地区广播覆盖率和行政村有线电视通达率两个100%。建成全区农村综合广播信息系统,免费发放直播卫星12079套;实施有线电视数字双向化改造,新架设传输光缆1400公里,新设光接点6456个,确保收听收看好广播电视。

  二、创新数字文化建设,打通服务“最后一公里”

  随着互联网、大数据的广泛普及与运用,近年来,北碚区加快推进“互联网+文化”、“文化+科技”,建设数字化公共文化服务平台,并在全国建成首个数字文化馆,使城乡居民足不出户,通过电脑或手机就能参与和享受文化服务。

  据介绍,北碚区数字文化建设的基本思路是“体系化、联通性、交互式,用起来”。2014年9月,该区开发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平台“碚壳”正式上线,将300余种报刊、60万册电子图书,以及“文图博美影”和工青妇、高校等部门的文化资源整合在一起,城乡居民借阅图书、预约活动场地、查阅影院资讯、了解展览和培训信息等,均可通过手机客户端、电脑网站、LED屏一体机等登录“碚壳”平台完成。

  2018年,北碚数字文化以“用起来”为切入点,在“有用”和“好用”上下功夫,大力实施文化部基层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推广项目,切实推动公共数字文化在基层“用起来”。提档升级“碚壳”,对接国家公共文化云和重庆市公共数字文化平台,增强了“互联网+文化”的受众体验感。创新研发基层数字文化站业务管理系统、专题文化资源库推送系统,有力提升基层文化站的工作效率,为基层学习教育、文化活动的策划和开展提供了便利和专业指导。完成天生街道、北温泉街道、童家溪镇数字文化站试点建设,配置迎宾机器人、少儿桌式一体机、远程实时培训终端等数字体验设备,深受群众喜爱。预计到2020年,全区将实现基层数字文化站全覆盖。

  此外,北碚文化馆建立的公共文化物联网服务平台,让群众自主掌握文化服务选择权,并实现供需精准对接。2018年,全年物联网配送3355次数,76600名志愿者参与配送,服务442237人,数字公共文化资源(作品或者产品)190个;北碚图书馆以及各街镇文化服务中心和部分村社区并入全市借通还系统,2018年到馆读者473897人,借阅人次53251人,借阅册次223343册,持证读者56586人。北碚博物馆于2015年开发了北碚区博物巡查APP系统,对全区文物实行常态化监控管理。2018年,国家级文物巡查156次、市级文物42次、区级及区级以下文物266次。

  三、打造特色文化品牌,增强群众获得感

  近年来,北碚区金刀峡镇的一群古稀老人自发组织起来,搜集研究偏岩古镇的民俗文化。这一传统民俗文化,如今已成金刀峡镇的一个文化品牌。

  老人们翻山越岭探寻文化源头,整理那些口口相传的民俗传说;他们各展所长,办黑板报宣传古镇民俗,向居民传授演示手工技艺,发展新鲜血液。在他们的努力下,龙舞、狮舞、旱船、唐门彩扎、偏岩耍锣鼓等传统民俗得以重焕生机。

  “像金刀峡镇这样,北碚的每一个街镇,几乎都有自己的文化品牌,比如澄江板凳龙、三圣大鼓、童家溪同兴金镲等。”北碚区文化委负责人说,“这些文化品牌,使北碚的公共文化服务示范活动有了本地特色,也让群众有了文化小康的获得感。”

  自2016年获得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称号后,北碚区就着手进一步打造文化品牌,不仅引导各街镇根据文化底蕴打造本地品牌,还在全区集中打造出一批具有特色的公共文化服务品牌。其中,北碚持续培育的“缙云五品牌”文化活动,创新策划组织的“群众坝坝舞星级争霸赛”、“群众文化艺术节”、“碚城同读一本书”等活动,让城乡居民共享了极具特色的公共文化服务。

  文艺创作方面,围绕全区中心工作,策划实施“叩击·金刚碑”、“北碚抗战遗址、嘉陵江小三峡”等采风创作活动,持续开展“北碚印象”大型采风创作活动,热情讴歌全区各行各业的建设成果和人民群众的火热实践,全区文艺生产创作呈现持续繁荣的景象。据不完全统计,5年来,全区累计推出各类原创作品2400余件,获得市级及以上奖励300件(次)、各类专业奖项1100件(次)。

  新时代呼唤新作为,新使命开启新航程。当前,北碚区正以建设文化高地为目标,进一步突出群众主体地位,不断加强制度设计、健全服务网络、创新服务供给、提升服务质量,为全区群众带来更多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

  王彩艳 邓公平 图片由北碚区委宣传部提供

延伸阅读: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