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日报网 > > 正文
开州 力推“农业+生态+旅游”发展模式
来源:重庆日报
时间: 2018-09-26 06:25:31 | 编辑:李平

硕果累累 摄/王红

龙珠茶山采茶忙

丰收在望 摄/李平

民俗表演与趣味竞技

稻田摸鱼农事活动

九月,在叠翠流金的金秋时节,欢庆首届“中国农民丰收节”,丰收的乐章奏响在开州大地的田间地头,在这希望的田野上,处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在实施乡村振兴的开局之年,开州区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深入谋划乡村振兴战略这篇大文章,紧紧围绕产业兴旺下功夫,立足当地发展特色产业,为农村农业发展注入新动能。

农民们一张张丰收的幸福笑脸正勾勒出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美好图景。

培育新模式 “农业+生态+旅游”拓宽富民路

金秋时节,瓜果飘香,又到一年丰收时。走进开州区长沙镇齐圣村红心猕猴桃基地,随处可见农民们忙碌的身影,除草、打包、装车……整个村子都沉浸在丰收的喜悦之中。

“今年全村红心猕猴桃产量在4万斤,市场供不应求。”谈起今年的收成,开县奇圣红心猕猴桃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姜丰政喜笑颜开,“红心猕猴桃真正成了我们村的‘摇钱树’”、‘七条沟、八道梁,高坡土地不产粮’的穷面貌不见了。”

“齐圣村山地面积占90%,山地多、农田少,大多数地都荒废着。”齐圣村党委书记熊尚兵介绍,全村海拔从100多米至1100多米呈立体结构,适宜发展差异化果树产业,种植红心猕猴桃大有前景。

2010年,熊尚兵带头组建合作社、流转土地,村民们以现金和土地入股的方式入股,在海拔500米处的山腰种植了1500亩红心猕猴桃,仅用4年时间,村民就收回了入股本金。2015年,齐圣村的红心猕猴桃每斤卖到26元,总收入达400多万元。此外,齐圣村在海拔200-500米间,发展优质柑橘1800亩,在高海拔地区种植优质蓝莓200亩,因地制宜,耕山致富,美了乡村,富了农民。

“现在我和妻子在基地的务工费就有5万元,加上土地流转费和利润分红,可比在外打工强多了。”村民王伦兵喜上眉梢。像他一样,因为村里发展产业,许多外出打工人员都返乡务工,用收入盖起新房。经过近10年的发展,齐圣村由一个“后进村”,一跃发展成为人均纯收入1.3万多元的小康村。

“美丽经济的核心在于长效富民,百姓持久富才是真富。”熊尚兵说,近年来,齐圣村按照“发展庄园经济,实现旅游富民”的总体思路,全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发展山地特色农业和生态旅游,形成了全方位立体式的“农业+生态+旅游”发展模式。

在红心猕猴桃产业园区建设齐圣居乡村旅游接待中心,在海拔1000米的李伏山,投资3700多万元,建设了集会议培训、休闲娱乐、餐饮住宿于一体的齐圣庄园,自营运以来,该庄园已实现旅游收入300多万元,帮助和培植了一批有特色的民宿和农家乐,让村民们享受到乡村旅游带来的福利。

走“生态路”,念“山水经”,打“休闲牌”。变田园为景区、农家为客舍,把农产品变成旅游商品,齐圣村乡村游产业正呈现出蓬勃发展态势。

探索新出路 茶旅融合助农脱贫增收提速

秋意越来越浓,走进开州区大进镇红旗村集农茶叶种植专业合作社茶叶基地,一株株翠绿的茶树为山间披上绿色锦绣,薄雾弥漫间,成为靓丽的一景。

“去年前,这里还是一片杂草丛生的撂荒地。”红旗村党支部书记郑代发说,红旗村山高路陡、土地贫瘠、基础设施差,为了过上好日子,前些年,村里的青壮年都外出发展,土地无人耕种,村里一片萧条,是出了名的贫困村。2017年,大进镇被纳入市级深度贫困镇,脱贫攻坚的号角也在红旗村吹响。

“要振兴红旗村,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村子富了,出去的人才愿意回来,回来也才留得住。”郑代发说,红旗村通过认真论证、科学规划,开始因地制宜发展茶树种植,“这里海拔高、昼夜温差大,很适合茶树生长。”

2017年底,村里按照高标准茶园建设要求,对土地进行整治,原本零星的土地变成了错落有致的茶梯。同时,组建了专业合作社,采取村党支部引领,村委会牵头组织,股份合作社独立运行,全村农民群众参与,以“土地折价入股+现金入股+集体资金入股”的模式组建。

今年3月,红旗村从外地引进了福鼎大白、福选九号等名优茶苗,第一批已栽植了350亩,按照规划到2019年种植2000亩。

“我们老两口一年务工费有3万多元,等到3年后茶叶投产了,每年还有8000多元的分红呢。”村民李文恒算起收入账笑得合不拢嘴。

“农民要致富,旅游是出路。红旗村在发展茶叶产业的同时,着手思考乡村振兴,统筹以茶叶产业为依托的乡村旅游。”郑代发介绍,茶园正在规划建设景区,今后,红旗村不仅可观茶海、避暑养生,还将成为一个观茶、采茶、品茶的旅游胜地。以茶促旅、以旅兴茶,让红旗村因茶而变、因茶而美、因茶而富。

翻开新篇章 “三变”改革释放农村发展新活力

除草、整地、修枝、施肥……近日,开州区临江镇福德村的农民们在坡地上忙碌着,一棵棵沃柑树长势喜人,正孕育着几年后的丰收,曾经的“鸡窝地”成了连片的果园,呈现出一片新的发展景象,变化得益于福德村大力推行“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的“三变”改革。

“福德村地形地貌以丘陵和石头山为主,土地贫瘠,还缺水严重,全村4840人,常年在外务工超过2000人,青壮劳力缺失,导致2500多亩耕地闲置。”福德村村支书熊炳科说,村子一天天变成“空心村”,如何利用土地资源,实现农民增收致富,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2016年6月,经过临江镇党委多次对福德村闲置地进行调研和专家建议,提出了规划建设柑橘园的想法,同年8月,福德村成立柑橘种植股份合作社,全村11个组共有2032亩闲置地被纳入柑橘种植范围,股权被分配到参与合作社的997户农户手中,初步实现以产业合作为纽带,重构农村社会治理单元,盘活了农村闲置土地资源。

“我在果园务工的劳务费一年至少2万元,3年后果树挂果收益更高,赚的钱可不比打工少。”村民王勇说,因此,许多往年在外打工的年轻人都选择留在村里。

“每亩栽柑橘45株,按每株年产100斤柑橘计算,每亩地每年能产柑橘4500斤。”熊炳科算了一笔账说,“即使按现在柑橘的最低收购价2元一斤算,3年后柑橘丰产时,每亩也能收入9000元。刨去各种成本,每户农民每亩地的保底分红也有3千元,那时,村上人均收入能达到1万元。”

“为了达到让产业增值,生态增效,农民增收的目标,我们还不断强化全方位发展,将‘三变’改革再升华。”熊炳科介绍,接下来,福德村将拟定实施养牛场+有机肥厂+光伏发电的循环农业发展项目,以此提高农产品品质,进而壮大集体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激活农村自然资源,一幅幅美丽乡村的画卷正徐徐展开。

看点》》

庆丰收、展民俗、晒幸福——

首届农民丰收节开州区特色专场活动精彩纷呈

丰收的锣鼓敲起来,欢庆的舞蹈跳起来。9月23日,重庆市首届“中国农民丰收节”开州区特色专场活动,在开州区在竹溪镇现代农业园区举办。开州区农民丰收节活动,被列入重庆市首届“中国农民丰收节”活动方案中的6个特色专场活动之一,此次主题为“丰登金开州·相约丰收节”,秋收的喜悦洋溢全场,为当地群众和八方游客奉上一场庆祝丰收、展现乡村振兴视觉盛宴和趣味体验。

其中,活动包含瑞兽金狮闹金秋民俗表演;篾包谷、垒柑橘农事竞技活动;收割水稻、水塘捕鱼趣味农事活动;“丰饶田园·醉美乡村”为主题的摄影作品展,以及在活动现场再现“赶场”一条街,组织乡街道特色农产品、旅游产品集中在会场附近一条街进行展示展销。

据了解,此次农民丰收节由开州区人民政府、重庆市农业委员会主办,开州区农委、区文化委、区旅游局承办,旨在通过庆丰收、展民俗、晒幸福、讴歌五谷丰登,展示三峡腹地开州特色的农耕文明、田园风光,展示农村改革发展和乡村振兴成果,彰显“生态田园·美丽开州”魅力,激发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进一步提升广大农民的荣誉感、幸福感、获得感,进一步汇聚起脱贫攻坚、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磅礴力量。

刘玉珮 蓝倩 图片除署名外由开州区农委提供

延伸阅读: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