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日报网 > > 正文
沙坪坝;看山望水记乡愁 打探第三届重庆非物质文化遗产暨老字号博览会
来源:沙坪坝报
时间: 2018-06-12 14:29:27 | 编辑:姜雅娟

 

  正在制作土沱麻饼。

 

  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是一份精神追求,也是一种发展境界。如何珍视非遗历史传承,延续城市、乡村文化脉络,已是城市文化建设中重要的历史课题。

  在我国第十三个“文化遗产日”前夕,6月8日至6月11日,第三届重庆非物质文化遗产暨老字号博览会在我区召开,展示了我市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掀起了一股“非遗”热潮。

  糖画、麻饼、火锅、霉豆腐、麻辣鸡块、米花糖、老四川牛肉……让人垂涎欲滴的舌尖上的“非遗”,还有面塑、连环画、鸡毛毽、剪纸、布艺、竹编这些即将从我们生活中消失的老行当,再一次呈现在市民面前,不仅让市民感受巴山渝水之美,也让“非遗”独特的艺术魅力焕发光芒。

  老四川:八十年代的“洋盘”餐厅

  在重庆80后的记忆里,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老四川”不得不提。

  “老四川”是重庆著名的老字号酒店,前身是上世纪三十年代初,重庆一个专营牛肉食品的小摊,因为牛肉做得好吃,久而久之,“老四川”的名声便传开了,甚至在著名小说《红岩》里都跑了回“龙套”:甫志高为了给老婆道别,专程来“老四川”买牛肉回家给妻子送去。

  重庆解放后,“老四川”开始逐渐扩大,改革开放后,“老四川”更是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时,老四川餐厅安装了中央空调,还使用了天然气,在当时的重庆,有这两样东西的餐厅可谓凤毛麟角。

  除了意识超前,餐厅的装修也极具特色,仿民族风格的牌楼式门额以及门口的黄牛铜像,这些都是上世纪八十年代重庆“小资”一族熟悉的面孔。

  东溪豆腐乳:飘香千年的响亮名片

  关于豆腐乳,人们都不陌生。而在东溪,说到当地的特色美食,人们首先想到的无疑是东溪豆腐乳。当地一直传唱着这样一首民谣:“东溪霉豆腐,有它就有我;闻起臭来吃起香,三天不吃心发慌。”民谣中的“霉豆腐”,其实就是东溪豆腐乳。

  据记载,东溪豆腐乳的制作历史,可以追溯到唐太宗时期。1300多年来,人们一直保留着生产这种豆腐乳的传统工艺。而东溪豆腐乳的制作技艺在2011年被评为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随后东溪腐乳又获得重庆市首届“名特产品”称号、中华老字号始创产品时尚创意大赛银奖,可以说是声名远播,已经成为古镇的一张响亮名片。

  秀山竹编:老重庆的童年记忆

  竹编,是指将竹子剖削成粗细匀净的篾丝,经手工加工编织成各种精巧的生活用具或工艺品,如竹篮、背篓、斗笠、簸箕等,是不少人小时候离不开的生活用具。

  秀山竹编起于清康熙年间,至今已有近三百年历史,富含着当地劳动人民辛勤劳作的结晶。以前,人们用竹搭棚遮风避雨;用竹篱笆圈养剩余的猎物和幼禽;编织各种农具、日常用品;能工巧匠、民间艺人用竹篾编织成有形有态的艺术品,更为竹编赋予了深厚的文化内涵。

  记者手记

  在这个高速度、快节奏时代,一些美好的事物转瞬即逝,成为生命中不能承受之“快”。一些久远而珍贵的民间文化,简单而淳朴的乡村慢生活,传承千年的味道,也正在成为一种渐行渐远的记忆。

  采访中记者发现:非遗传承人的共同点是执着,有定力和耐力。也许正是这植根于心的文化情怀,才能让他们在这快节奏的时代,承接起非遗传承之棒,赓续民间千年文脉,让无数代人慢慢熬出来的民族文化结晶,在重庆的美丽乡村里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唤起人们文化的自觉和自信。

延伸阅读: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