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日报网 > > 正文
黔江:传统村落洞子沱 旧貌换了新颜
来源:黔江报
时间: 2018-02-08 09:57:43 | 编辑:李涵叶

洞子坨已改造好的一幢房屋。

  从酉阳自治县桃花源广场出发,穿越酉州古城,途经二酉山森林步道,徒步翻越田家盖,沿途森林茂密,花香鸟语,景致迷人。站在山岭,往东南方向是酉阳城北新区,往西是炭山盖和酉阳全民创业园。在桃花源街道龙池村楼房沟与这个观察点之间,有一个绝佳去处——2016年住建部批准的“中国传统村落”洞子沱。

  村落保存相对完整

  洞子沱三面环山,形如一把椅子,错落有致的四合院、撮箕口、长五间、吊脚楼木房,让这个古风犹存的村寨显得格外迷人。洞子坨原先有131户人家、532人,由于受交通等因素制约,不少人陆续搬迁了。

  历经岁月沧桑,风雨剥蚀,不少木屋年久失修,破败不堪。一些院落里长满了茅草,瓦片稀稀疏疏,屋顶上枯草树叶在寒风中瑟瑟发抖,屋门紧锁,窗子被一块块木条钉紧。从残损的窗花和阶沿的条石,仍可看出当年家族的鼎盛。

  在古寨中保存最好的莫过于张发昌一大家的四合院了:一道朝门,数十根粗大的柱子,雕刻精致的柱础,厚重的条石铺砌成的四方天井,庄严的正房配上两边的厢房,再加上斗拱挑檐,以及门柱窗上的一副副红色的对联,把红红火火的日子渲染得格外浓烈。

  大家一直期盼,尽快对古寨这些传统建筑加以修缮,让荒芜的田园再现生机,恢复有山、有水,能够寄托乡愁的村庄。

  家族历史渊源长远

  为了将当地打造成传统村落,一直在外工作、喜欢书法的张发昌没有少动心思。

  他说,他参加工作后一直住在县城,县城旧房拆迁后,父母去世,孩子上了大学。他想,在城里还要租房住,不如干脆搬回老家。

  他的想法和妻子不谋而合。不久,妻子便回老家收拾房屋,他利用周末赶回老家协助,把房屋里里外外收拾得有条不紊后,张发昌邀请乡邻在这个有160多年历史的古老四合院聚会。

  他介绍,张家是一个大家族,家风严谨,崇文尚武,非常团结。为了躲避匪患,先辈选择在此居住。因此,进入寨门只有唯一一条通道,两侧都是悬崖峭壁,易守难攻。

  张发昌听父亲说,当年贺龙带部队路过洞子坨时,就曾派人来他家打酒。祖父得知是贺龙的部队,再加上只打那么几斤酒,便豪爽地送了几斤酒。

  时过境迁,昔日煮酒作坊早已不再,在残砖剩瓦中唯独留下一串串耐人寻味的故事。

  传统古寨焕发生机

  龙池村党支部书记石正坤介绍,洞子坨民居建筑风格独具土家特色,在传统村落保护与开发中,街道以脱贫攻坚为统揽,实施洞子坨乡村旅游规划建设。目前,房屋修缮、村寨环境整治升级改造已全面启动。

  如今,一些濒临倒塌的房屋已经全面得以修缮,污水管网已经铺设,生化池已修建完毕,一条条水泥修筑的便民路上,太阳能路灯天一黑就亮。

  “听说老家已经被批准为‘中国传统村落’,我们高兴得不得了。”在外发展得还不错的张席昌与张玉昌兄弟把手中的事交给了其他人,回到老家办起了酒厂,还分别投资100多万元修建了两栋四合院。

  看着老家传统民居风貌得到恢复,古寨焕然一新,逐渐蝶变为一个宜居宜游的美丽村庄,张发昌内心非常激动。张发昌说,目前项目工程已完成30%以上,待房屋改造等工作全面完工后,党委政府将着力进一步挖掘、保护、传承民居特色和传统文化,并鼓励村民发展乡村旅游,开办农家乐,让祖祖辈辈务农的村民端上“旅游碗”,吃上“旅游饭”。

  ■记者手记

  桃花源街道以脱贫攻坚为统揽,以狠抓公益设施完善为支撑,以乡村文明建设为引导,以农村环境治理为保障,以人民群众生活富裕为目标,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充分发挥了示范带动效应,为全县开了好头。

  桃花源街道党工委书记田群策表示,将进一步坚持以产业发展为支撑,以传统村落打造、开办特色农家乐为收入增长点,加强对苹果、桃、蓝莓、草莓、羊肚菌,以及烤烟、中药材种植基地的引领扶持,积极实施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农村“三变”新探索,让农村焕发蓬勃生机。

延伸阅读: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