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日报网 > 文脉 > 正文
吃货的读书笔记
来源:重庆日报
时间: 2017-12-12 02:33:03 | 编辑:周游

少年时没什么好东西可吃的,但是家中藏书倒不少,我只好在字里行间寻找美食的踪迹。

最初的美食印象来自连环画。有一本《古人勤学故事》,讲到范仲淹断齑画粥的故事。范仲淹家贫,他煮一锅粥,等凉了凝固成块后,一分为四,早晚各吃两块。插画家水平十分了得,把冻粥晶莹剔透、吹弹即破的感觉画得很到位。我总感觉这粥块应该是放了冰糖的,像果冻或凉粉,不由得垂涎三尺。

还有一本是讲船员的悲惨生活境遇,一个船员下船后买了一些糖糕用草绳捆着,带回家去给孩子们。插图里的糖糕是黑色的,看上去质地细密,我想象中是一种类似羊羹但比羊羹更细软香甜的东西,十分盼望能得一尝。父母买这两本书本来是想让我“忆苦思甜”,如果知道我看完光记住吃,而且对“苦”心向神往,大概会哭笑不得。

之后读了高尔基的《童年》,印象最深刻的是一次他的外祖父毒打他后,从集市上带回来一个甜饼、一个苹果和一包葡萄干,对孩子表示歉意。

小时候对那自私狡诈狠毒的老头无比憎恶,现在人到中年,才理解到他其实也是被命运摧残的可恨又可悲的人。这些吃食是那可恶的老头在书里表现出的仅有的一点温情,是阴沉苦难中一丝仅存未泯的人性。

随后接触的书是《西游记》,可惜书里的大和尚和徒弟们都化缘吃素,平时全是些剩饭菜蔬、豆腐、面筋,十分寡淡。偶尔遇上仙界盛筵,无奈那些奇珍异果、龙肝凤髓,距离现实生活实在太遥远,无法想象出什么滋味,所以对我没产生太大的吸引力。

《水浒传》里的食物相较之下就接地气多了。里面的众人大碗喝酒大块吃肉,熟牛肉一切就是两、三斤,甚至阮小七一次就切十斤,十分豪气。但是总是牛肉,偶尔有几条鱼,稍嫌单调枯燥;至于人肉包子就不去说它了。

《红楼梦》中的饮食自不消说,精细高雅,看过书的人大概都记得那工序繁复的茄鲞和小荷叶莲蓬汤。还有一些古书中提到的饮食小吃也种类繁多,丰富多彩,引人食欲。最关键的是,这些吃食充满市井生活的烟火气,和你我的日常生活毫无距离感。书中许多面点菜肴和今天的烹饪手法接近,很多都可以在自家如法炮制。

比方这一桌古书提及的待客午餐——先放了四碟菜果,然后又放了四碟案鲜:红心的泰州鸭蛋,弯弯的王瓜拌辽东金虾,香喷喷油炸的烧骨,秃肥肥干蒸的劈晒鸡。第二道,又是四碗嗄饭(即佐餐菜肴):一瓯儿滤蒸的烧鸭,一瓯儿水晶膀蹄,一瓯儿白炸猪肉,一瓯儿炮炒的腰子。最后才是里外青花白地磁盘,盛着一盘红馥馥柳蒸的糟鲥鱼,馨香美味,入口而化,骨刺皆香。

除了鲥鱼现在价高难觅,其他的完全依样照办一桌,应该不是难事。

如今我年纪大了,遵医嘱少油少糖,饮食趋于清淡,连带阅读口味也变得清淡。或许是因为视力精力都不济的缘故,我已不读大部头的小说多时了。如今改为“轻阅读”,书单多以杂文散文小品为主。

从古至今,爱吃、会吃、擅长写吃的散文名家很多,古代的袁枚、李渔,近代的梁实秋等人,写美食典故都非常渊博。我最爱的还是汪曾祺的文字,清淡细致,至真至纯,很合我现阶段的胃口。

年轻时有胃口而无食物,如今有食物却没胃口,不能吃得尽兴,只能徘徊在大师们的书中、文字中重温美食的乐趣,人生真是一个有趣的循环。菜丛

延伸阅读: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