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日报网 > 文脉 > 正文
普洱的茶与歌
来源:重庆日报
时间: 2017-11-12 03:06:39 | 编辑:周游

离开普洱,已有些时日,却总有一缕情思挥之不去,是优良率保持在100%的洁净空气?是森林覆盖率近70%的满目葱茏?是醇香回甘的普洱茶?还是犹如天籁的阿佤新歌?似乎都是,又似乎还有点别的什么。普洱,这块位于北回归线上的绿洲总有一种莫名的魅力让人驰念。

普洱城,因茶而名,因茶而兴。到了这里,寻茶,自当是第一出剧情。

洁净的街市上茶叶店遍布,我甚至怀疑它们可以容纳的客人量会超过这座小城的居民。走着逛着,累了就踅进一家店,直冲冲地问哪种茶好?老板微笑着,并不会急着给你推荐,而是让你坐在茶台前,取茶、沏水、冲、泡,让你自己品尝,在一旁慢悠悠地向你介绍几种茶不同的口感。问哪个牌子好,什么等级优?老板竟是淡淡地回道,好茶就是好茶啰,没什么等级之分。

等级自然是有的。满屋满架的茶叶,价格从几百到数万元的皆有。你若感兴趣,老板会周到地给你推荐几款。

普洱产茶历史悠久,茶马古道的故事耳熟能详,但普洱茶大热却是近一二十年的事。大量资本进入,各类品牌群起,数千年古树、几百年老茶等概念,让人眼花缭乱,也不免风波暗生、口舌四起。普洱人却不以为意,好茶就在山上哩。

普洱境内有120万亩野生古茶树林和18万亩栽培型古茶园。2013年,国际茶叶委员会授予普洱“世界茶源”称号,“天赐普洱,世界茶源”的标语,随处可见。

我去过国内几个著名的产茶区,普洱未必是最有名的,但这里的茶园环境却堪称是最原生态的。探访景迈山古茶林时,正值细雨霏霏,整个茶山一片云雾缭绕,湿漉的空气沁人心脾。陪同的当地人士介绍,这里一年四季几乎都是阳光和雨雾交替变换,极有利于茶的生长。

上山的车一路颠簸,细看才发觉路面不是水泥也不是柏油路,而是用小石块铺的,据说这是为了最大限度地减少施工污染。

走进古茶园,每棵树都挂着标牌,一看,上面详细标记着树龄、树高、树径、冠幅、养护责任人名字等内容。几百年、上千年的茶树比比皆是。已过秋茶采摘时节,古茶树静静地扬枝吮露,白中透绿的茶花还在开放,枝枝叶叶皆荣。

景迈古茶山被称作普洱茶的原生地,是当今世界上保存最完好、年代最久远、面积最大的栽培型古茶林,据说至今已有1700多年。2.8万亩的古茶园有古茶树320余万株,年产茶270多吨,目前正在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景迈山产的茶叶颇具特点,一是香。景迈山茶的香是有名的,古茶树同高大的古树混生,相互滋养,使其有一种独特而强烈的山野香气。二是耐泡。一杯茶可以持续十多泡,仍然杯底留香。我脑海里突然跳出几句王昌龄的诗:“朝饮花上露,夜卧松下风。云英化为水,光采与我同。日月荡精魄,寥寥天宇空。”

景迈山里有一座千年布朗古寨——翁基,坡上坡下,栋栋木屋,乡风淳朴,夜不闭户,保持着浓郁的原始风貌。

走进山寨,似乎家家户户门前都铺着茶叶,人们筛检翻晒茶叶忙碌着。布朗族是个以茶为生的民族,茶叶是他们的生活必需品,可饮,可药,可做菜。随着普洱茶日益为人们喜爱,许多布朗人家依靠茶叶年收入达到几万甚至几十万元,茶树成为了当地人的“摇钱树”。

随意走进一栋木屋,到处都是制好的茶叶,满屋兰香充盈。接待我的布朗族大姐说,景迈的茶春夏秋皆可采摘,春茶最佳,越嫩越香。现在最新的茶就是才采摘不久的秋茶,我于是花200元购买了一公斤秋茶,布朗族大姐嘱咐,保存只要注意干燥不串味,就可以长期保存,普洱茶会自然陈化,越久越醇香。不过,存放个三五年喝掉最好。

这些布朗族乡亲普通话并不流利,不会对你讲故事,茶是自家茶园采摘的,很快就会卖完,没有什么几百年的老茶概念;茶树是老祖宗种的,简简单单修剪枝丫就好,制茶的手艺都是老祖宗传下来的,不神秘,古树嫩叶,无非是摊凉—杀青—揉捻—晒干,千百年来就是如此。这些离普洱茶最近的人反而对普洱茶“懂”得最少。人与环境,人与茶,一切就这么自自然然地融合一起。

香港作家蔡澜曾经痛批某些做秀的“茶道”,“何谓茶道?答案很清楚,舒服就是。纯朴自然,一个真字就跑出来了。喝茶,就是这么简单。简单,就是茶道。”

我深以为然,所谓的大简至味,大味至淡,或许就是如此。

普洱迷人的不仅仅有茶,还有歌。

一首《阿佤人民唱新歌》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唱遍大江南北,使人们认识了大山中的阿佤人。

在普洱市的西盟佤族自治县,我再一次欣赏到了阿佤新歌。

在西盟职业中学里,佤族学生们载歌载舞迎接我们。男孩子敲响木鼓,女孩子跳起甩发舞,佤族木鼓震憾人心,舞蹈粗犷纯朴、歌声奔放如天籁。虽然听不懂歌词,但这些皮肤黝黑、发型各异的佤族新一代脸上满溢着的自信、欢乐、阳光,却撩拨人心,久久难忘。别小看这些孩子,他们到过北京、深圳甚至欧洲演出。15岁的佤族少女叶九告诉我,她毕业后的梦想就是去当舞蹈演员,去全世界展示阿佤人的风采。

佤族素有“会说话就会唱歌,会走路就会跳舞”之称,歌声与舞蹈如同山上的树林环绕村村寨寨。如今佤族歌舞已经走出大山,成为一个文化产业品牌,帮助阿佤人民脱贫致富。西盟职业中学培养的文艺表演生供不应求,在全国各地的旅游景点、文化场所大受欢迎。西盟的佤族原生态歌舞乐《佤部落》《阿佤欢歌》等先后到过国家大剧院和全国一些大中城市巡演。

在西盟县,我看到一面墙上写着《西盟公约》——

“像对木依吉一样敬畏自然,爱护环境;江三木洛一样公平正义,和谐相处;在安木雅的护佑下平静宽容,快乐生活。天赐之,吾爱之、惜之、护之;吾爱之,惜之、护之、天佑之。”(木依吉、江三木洛、安木雅都是佤族神话中的英雄人物。)

刹那间,我有一种被震撼的感觉,甚至,还有一些自惭。

有人说,在佤族这个“直过民族”(特指直接由原始社会或奴隶社会跨越几种社会形态进入到社会主义社会的民族)文化里,你能找到人类童年文化的影子:本真与单纯。确实如此,敬畏自然,与环境和谐相处,简单平实又感恩快乐的“天人合一”的生活态度不正是现代人苦苦追寻的生活境界吗?我们对此的理解未必比阿佤人更透彻、明白。

突然感悟到,普洱茶与歌的魅力就在于自然朴实,野性勃发,生长于自然中,在自然中陈化,历久弥香,天人合一,形成迷人的魅力。

天赐普洱,名副其实。半月

延伸阅读: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