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日报网 > 旅游 > 正文
荣昌 文旅融合助力打造成渝城市群新支点
来源:重庆日报
时间: 2017-09-14 03:14:27 | 编辑:周游

夏布服饰

灯光下一点点打磨修饰

铁人三项

荣昌卤鹅

荣昌猪

安陶小镇游客接待中心

七夕节看戏 摄/刘汪洋

七夕节赏河灯 摄/刘汪洋

荣昌,是重庆的“西大门”,地处川、渝、黔“西三角”,位于成渝经济区腹心地带——1小时内可达重庆、内江、泸州、自贡、遂宁、资阳、宜宾等地,两小时内可达成都、德阳、达州、广安、乐山、绵阳、眉山等地市……

先天优势,筑发展之基。2016年底,荣昌区第十四次党代会提出,未来5年,荣昌要大力发展实体经济,打造“成渝城市群新兴战略支点”。

那么作为实体经济重要组成部分的旅游业,如何助力全区战略目标的达成?

对此,荣昌区提出了全域文旅融合发展,构建“文化+体育+旅游+商业”的旅游产业新格局,以文化提升旅游的内涵品质,以旅游促进文化的传承弘扬之路。

对此荣昌也充满底气。

荣昌,古称昌州、雅称“海棠香国”,已有1258年的历史。有始于宋代的荣昌陶,有始于明朝的荣昌折扇,也有起源于汉代的荣昌夏布,是“湖广填四川”的重要聚集地,被誉为“客家文化活化石”。

为深入挖掘这些文化内涵,整合区域资源优势。近年来,荣昌以“游古镇,玩陶艺;观田园,尝美食;织夏布,品文化”的全区旅游产业发展定位,已初步形成了以万灵古镇、荣昌陶文创园、古佛山三大板块为引领的旅游业发展格局。

以文强旅、以旅兴文,文旅融合共促发展,正在这里成为现实。

“游”,有万灵古镇、安陶小镇等旅游名镇;“购”,有荣昌陶、荣昌夏布、荣昌折扇等重庆市不可复制的文化名片;“吃”,有烤乳猪、卤白鹅、铺盖面等中国名菜、名小吃;还拥有世界八大中国三大名优猪种荣昌猪、中国粉条之乡河包粉条等特产资源……

荣昌,可谓历史文化厚重,特色鲜明。那么如何整合这些特色资源与旅游相融合,谋得大发展?

荣昌画下了这样的蓝图:采取“文化搭台、旅游唱戏”的方式,将文化展示、体育赛事、观光旅游、美食品鉴、商业展会有机整合,形成聚合效益,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

文旅+活动,提升经济热度

一场活动就揽客16万人次,创收4480万元

9月10日,“2017年中国铁人三项联赛-重庆荣昌站”结束后的第二天,家住万灵古镇的商家胡盈久开始盘点昨日的收获。因为大赛的吸引,大量的游客涌入,仅在比赛当日下午,他就卖出了上千元……

跑鞋跑进来,“草”鞋卖出去。像胡盈久这样售卖荣昌当地特色麻鞋、麻袜、竹丝袜都创了收。而在此之前,七夕河灯旅游文化活动更是吸引了超过16万人次的旅客,3天时间就为荣昌当地居民创收4480万元。

力推“活动+”,荣昌正以这样的创新模式整合资源,推动文旅融合,也为本地特色文化产品打开了销路。据荣昌区旅游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上述两场活动仅是今年荣昌推出的首届“荣昌惠民文化旅游消费季”一部分。为促进文化与旅游双发展,自2017年8月起至2018年2月,历时7个月,荣昌已精心烹制了包括中国(荣昌)国际艺术摄影大赛、七夕河灯旅游文化活动、中国铁人三项联赛、全国武术套路冠军赛、荣昌卤鹅美食文化节等18道文旅大餐。

文旅+平台,实现惠民惠企

未来一张惠民卡有望让多方获实惠

文旅融合带来经济效益,同时也提升社会效益。

“按照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惠民惠企的原则,接下来,我们还计划搭建一个线上线下文旅消费综合平台——通过一张‘文旅惠民卡’,串联文旅融合参与者。”据荣昌区旅游局相关负责人透露。

未来,消费者有望通过这张卡从文旅企业、商家获得折扣与奖励;企业则有望通过“惠民卡”获得订单,甚至通过后台系统分析直接获得精准客户;而对于政府来说,通过“惠民卡”不但可以直接推动文旅融合发展,其使用产生的消费大数据也将更有价值。未来通过数据挖掘,政府在引导文旅产品开发、相关政策制定时都有望获得大数据支持……

据上述负责人透露,目前该设想已进入先期筹备建设阶段,计划在首期报名中吸纳70家文旅企业参与,首批“惠民卡”有望在今年与市民见面。

“而下一步,文旅融合还将被赋予更多的内容,荣昌将以文旅、商旅、农旅、产旅融合的重要景点、重要节点、重要板块为抓手,实现大旅游、大文化、大产业、大融合。”该负责人表示。

文旅+产业,助力转型升级

特色资源活起来 聚合人气变财气

当下,以文化为灵魂、旅游为载体的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已成为区域经济转型发展的强力引擎。那么文旅融合,如何形成叠加、倍数效应?

实践能找到最真实的答案,2016年荣昌的文化产业增加值是172237万元,占GDP的4.68%,文旅融合正在成为荣昌文化产业新增长级。

据了解,围绕着荣昌陶、荣昌夏布、荣昌折扇等本土特色文化资源,荣昌已形成了重点资源带动特色集聚,重点企业推动整体发展的模式。目前该区文化产业个体、企业总数达2000余户,认定的36家规上文化企业单位,大多集中在陶瓷和夏布类行业中,产业集群效应初步显现。

其中,作为荣昌陶发源地的安富,更是被打造成了闻名中外的“陶都”。依托安富厚重的陶文化,荣昌在这里布局了荣昌陶文创园,集产业孵化创新、文化旅游休闲、陶艺创意集聚、低碳生活示范、生态农业体验为一体。

“按照规划,荣昌未来还将围绕‘陶文化’引进社会资本,盘活现有旅游、商业设施,重点培育出体验教育、特色购物、古装影视等旅游业态。”荣昌区文化委相关负责人表示。

卖草鞋月入过万元

传统老字号融入旅游圈

文旅融合发展到底带来啥利好?今年53岁的胡盈久深有体会。从月入不到3000元到月入过万元,这种变化仅花了4年时间。

2007年,家住万灵镇的胡盈久开了一家运动鞋店,用以维持家里的生计。虽然身处古镇旅游地,但购买者却多为本地居民,每天营业额最高不过200—300元。那时,每月的收入能到3000元,他就心满意足。而现在,他却可以每月销售超过4万元,收入轻松破万。

这种转变正是得益于近年来荣昌区大力推进文旅融合。万灵镇,这座千年古镇焕发新活力的同时,也带活了非遗文化传承,为当地居民带来利好。

2014年,随着万灵镇的保护与开发,旅游人数上升。在当地政府的带动下,胡盈久挖掘本土非遗文化传承,第一批做起传统“老字号”——麻鞋、麻袜、竹丝袜的生意。因为极具地方特色,胡盈久的产品很快地吸引了游客的目光。

接着,通过统一招牌的打造,他的小店开始变得古色古香。并且在万灵镇一个社区干部、一个镇干部“一帮一带”的扶持之下,胡盈久还利用本地盛产的竹子开发了精致小巧的竹编产品……

以好招牌让人眼前一亮,用小巧竹编吸引老年旅客忆苦思甜,带动年轻旅客进店,再通过麻鞋、麻袜、竹丝袜等本土特色文化旅游品吸引消费。胡盈久也在不知不觉中迎来了收获,平均每月盈利过万元,一年就能为他带来超过10万元的收入。

而像胡盈久一样获益的人还有不少。据了解,目前在万灵镇已形成了完整的特色商贸区、非遗文化传承区,麻织品、陶器、折扇等“老字号”都已纷纷落地生根融入旅游圈。其中和胡盈久一样销售麻织品的商家就已超过10家,如果按照每家每月平均销售过万元计算,仅这一项特色文化产品每年就能产生过百万元的销售价值。

赵童 龙搏 张亚飞 王琳琳

图片由荣昌区委宣传部提供

延伸阅读: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