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日报网 > 重报声音 > 正文
让文化地标成为最美风景线
来源:重庆日报
时间: 2017-09-12 02:45:14 | 记者:程正龙 | 编辑:周游

日前,本报《聚焦街巷经济》专栏介绍了重庆颇具特色的文创街区鹅岭二厂。该街区保留了老工业厂房的原形,并有餐饮、酒店等设施,是网上有名的“文艺青年”聚集地。它还是电影《从你的全世界路过》的取景地,至今吸引着络绎不绝的游客。

一座能让人记忆深刻的城市,除了高楼大厦、美食外,往往还有独特的文化地标。比如,说到北京,人们会想到798艺术区;说到上海,人们会想到M50创意园;说到广州,人们则会想到红砖厂。人们之所以会如此自然地把一座城市和文化地标联想到一起,是因为文化地标已然成为了城市一道最美的风景线,释放出强大的品牌力、影响力。

有人说,一个人如果没有文化,无论外表多么艳丽,也掩饰不了他的肤浅。同样,一座城市如果没有文化,无论外在多么繁华,也掩饰不了她的单调。文化地标一般以建筑或古迹等形式存在,但它不仅仅是一个建筑概念,还应成为创新、创意的策源地,延续一座城市的历史文脉,承载一座城市的精神与品格。然而,随着城市化、工业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一些城市的文化地标被淹没在“水泥森林”和“玻璃幕墙”之中,又或者是没能找到文化保护与市场发展的平衡点,难以顺应市场发展,逐渐被人淡忘。

令人感到欣慰的是,近年来,很多城市建设除了在功能完善和结构优化的“硬件”上下足功夫,还在挖掘城市文化底蕴、提升城市文化品位的“软件”上做文章,城市的文化地标得到了有效的保护与科学开发,不断增加城市人文底蕴。当然,政府支持、政策扶持外,文化地标自身也在寻找转型突围之路。鹅岭二厂“复兴”成为重庆文化的一个新地标,就得益于它并非简单的招商引资,而是引入运动、手工、生活美学、美食等十几个社群的意见领袖,借社群之力成功培育了“粉丝经济”。这是城市文化地标转型升级的一个有益探索,值得学习借鉴。

(作者系本报评论员)

延伸阅读: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