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精选|
  • 重庆|
  • 深读|
  • 观点|
  • 渝视频|
  • 区县|
  • 视觉重庆|
  • 乡村振兴|
  • 成渝|
  • 智慧|
  • 开放|
  • 更多+
  • 重庆日报网 > 正文
    第一书记晒“咱村”|忠县竹山村第一书记王如春为你主持“文艺汇演”:这里的村民很有“文艺范儿”!
    新重庆-重庆日报 记者 刘冲 见习记者 李雨恒
    时间:2024-03-26 23:43
    人物名片

    王如春,男,37岁,市委巡视组一级主任科员、一级监察官,忠县磨子土家族乡竹山村驻村第一书记。

    村庄名片

    忠县磨子土家族乡竹山村

    竹山村有591户1703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占比43%,以往因距离县城较远,发展不够充分。

    近年来,该村通过南瓜种植等特色产业,村集体收入超过60万元,2023年实现了首次分红。

    村民的文化生活也不断丰富,其中村民共创的村歌获得全国村歌大赛三等奖,村民自创的农民画多次参加各地展览。

    竹山村也获评“中国美丽休闲乡村”“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等荣誉,成了远近闻名的“文艺村”。

    观众朋友们,我是竹山村驻村第一书记、本次“文艺汇演”的主持人王如春,欢迎大家来到竹山村文化广场!

    眼下在巴渝乡村的田间地头,大家都在忙着春耕备耕,憧憬着一年的希望。我们竹山村村民中,少数民族占比超过40%,他们保留了土家族能歌善舞的传统,很有“文艺范儿”——他们在山间唱村歌,在院中舞彩龙,在屋里画乡村景色。

    因此,今天我们将在这里为各位村民和游客送上一场迎接春耕的“文艺汇演”,让你感受民族风情,爱上竹山村。

    唱出和美乡村

    村民共创村歌《竹山之歌》

    “竹山岭上清风扬,百年皂角历沧桑,风吹竹叶沙沙响,潺潺溪水入长江……”

    各位观众,大家来到我们竹山村,可能会“未见其村,先闻其声”。你现在听到的,就是咱们竹山村的村歌。

    在我们村,大多数人都会唱这首村歌。村里有什么喜事,村民会聚在一起合唱;村民独自劳作时,也时不时哼上几句;一些在外务工的村民也不甘“落后”,他们把村歌设置成了手机铃声……

    大家可能会好奇,一个小山村为啥会有自己的村歌?这首村歌又是怎么创作出来的?

    去年6月,我们驻村工作队刚到村上时,就听说附近的中塘村在“村歌计划”团队的帮助下,有了自己的村歌,这让我们的村民羡慕得很。

    ▲3月13日,忠县磨子乡竹山村,王如春(右四)听村民们聊乡史。见习记者 李雨恒 摄

    于是,我们村也邀请了“村歌计划”团队,后者打算用6天时间和村民一起共创一首村歌。这激发了大家的“创作”热情,在讨论歌词创作的那一天,大家把村里的会议室挤得满满的,踊跃发言。

    有的村民说:“村里那一棵百年皂角树,是几代人的记忆,得把它写进歌里。”又有村民建议:“青瓦白墙的李湾院子是我们村的‘网红’景点,要把它唱出来。”在外务工、上学的村民也将他们想到的歌词发到村歌创作微信群里。

    经过碰撞,村歌《竹山之歌》逐渐成熟。

    “花常开,水长流,漫山遍野橘花香,苦尽甘来竹山美,雨过天晴龙凤翔……”一遍又一遍,由村民们共创的这首村歌逐渐在村里传唱开来。

    去年底,我们还把这首村歌唱上了全国舞台,由我们村民演唱的这首《竹山之歌》,一路“过关斩将”,夺得2023年中国村歌大赛总决赛三等奖。

    记录家乡风景、劳作
    农民画家画下系列水彩画

    各位观众,听完村歌,接下来我们请咱们村78岁的农民画家刘正忠现场表演他的“绝活儿”——水彩画。

    大家看,刘大爷这幅画上画的是一座青瓦白墙的院子,院子里的百年皂角树枝繁叶茂,院子外是金黄的稻田。他画的正是我们村最能体现乡愁记忆的李湾院子。

    ▲3月13日,王如春(右)与农民画家刘正忠探讨磨子土家画。见习记者 李雨恒 摄

    刘大爷这次还带来了他以前画的《收稻谷》《采红薯》等画作,他画的都是竹山村的乡村风景、日常劳作,很接地气,大家都把他称作村里的“老艺术家”。关键的是,这些画拿到全国各地去展出,也有不少观众喜欢。大家记住他的画的同时,也记住了我们竹山村,他也成了我们村的“宣传大使”。

    大家可能以为刘大爷这么能画,早年不是画工,就是木匠一类的手艺人。我现在就告诉大家,他就是村里一位普普通通的农民,平时虽然也喜欢写写画画,但以前从没有想过还能用水彩画来记录家乡。

    2021年,磨子乡成为我市17个市级乡村振兴重点帮扶乡镇之一,由市纪委监委帮扶集团定点帮扶。民盟重庆市委会是帮扶集团成员单位,在重庆民盟画院指导下,磨子乡建起“土家画乡”农民画室,发现和培训骨干农民画家,定期开展农民画培训,鼓励大家“忙时务农,闲时作画”。

    在画室美术老师黄伟的鼓励下,刘正忠开始学绘画。他第一次画画,就画出了竹山村收稻谷的场景,得到老师和画友的一致好评,他的学习兴致也越来越浓厚。在接下来的半年里,他围绕乡间的生产、生活,画出了《竹山新道》《竹山欢歌》等系列水彩画,成了画室的“优等生”。

    在他的带动下,我们村的刘银和“00后”大学生刘晓夏等村民也开始学习绘画。我们正计划着在李湾院子开一间乡村美术馆,今后大家再到竹山村,我领你们一起去看画展!

    ▲王如春与正在干活的村民交流。见习记者 李雨恒 摄

    恢复失传已久的技艺
    土家舞龙成压轴大戏

    各位观众,最后我们将迎来这次“文艺汇演”最具民族特色的节目,同时也是压轴大戏——土家舞龙!

    大家可能会说,这舞龙并不稀奇啊,在川渝一带的乡间经常可以见到。但你们注意看,我们村的土家舞龙可和许多地方的舞龙不一样,它不光要“舞”,还要“唱”。

    伴随着锣鼓声,队员让彩龙上下翻飞、腾挪跌宕,与此同时,队长还要配合鼓点,开始“喊彩”这一别具土家特色的“说唱”表演。“喊彩”是即兴表演,可以根据场景的不同说吉祥话、祝福语,因此十里八乡谁家有个喜事儿,都会请咱们村的舞龙队去表演。

    ▲鸟瞰忠县磨子乡竹山村。见习记者 李雨恒 摄

    你们现在能看到土家舞龙并不容易,因为这项表演在村里已中断了10余年。前些年,村里的年轻人大多外出务工,留在家的村民,根本找不出那么多人来组建一支舞龙队,尤其是特有的“喊彩”,更是濒临失传。

    这多亏咱们的队长曾凡书让舞龙队“起死回生”。

    去年咱们的村歌获奖后,村民便提议办一场“村晚”好好庆祝一番。有村民提出,竹山村搞“村晚”,缺了土家舞龙就没有味道!因此曾凡书就有了重新聚集队员,让土家舞龙“活”过来的想法。

    曾凡书清点了表演所需道具:彩龙已经破败不堪,大鼓的鼓架和鼓槌也不见踪影。曾凡书没有放弃,一边张罗着重新聚集队员,一边翻新旧道具,配齐表演的锣鼓。

    终于,13位舞龙队的队员在他的发动下,再次聚集起来。这些队员大多已经超过60岁,而且白天还要干农活,只能利用晚上的时间排练。通过几个月的排练,他们终于找回失传的技艺,让彩龙再次翻飞在今年的“村晚”,和你们看到的这次“文艺汇演”。

    “村民齐声唱家乡,绘出竹山新美貌,人人都来点个赞……”让我们在曾队长的“喊彩”声中结束今天的“文艺汇演”!

    ▲王如春利用电商直播平台,帮助村民卖货。见习记者 李雨恒 摄

    观众朋友们,“文艺汇演”已经结束,但竹山村诚邀宾客的热情却永远都在,欢迎你们随时来竹山村一起唱、一起画、一起舞!

    编辑:邱春     主编:邹密      审核:颜安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网站首页 | 重报集团 | 关于我们 | 广告业务 | 投稿信箱
    Copyright © 2000-2022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广告招商:023-63907707 传真:023-63907104 举报电话:023-63823333 1237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号:(署)网出证(渝)字002号 渝ICP备1701592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