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精选|
  • 重庆|
  • 深读|
  • 锐评|
  • 渝视频|
  • 区县|
  • 视觉重庆|
  • 乡村振兴|
  • 成渝|
  • 智慧|
  • 开放|
  • 更多+
  • 重庆日报网 > 正文
    沙坪坝 打造现代都市里的“诗意田园”
    时间:2024-01-04 15:58

    寒冬时节,漫步在沙坪坝区丰文街道三河村的乡间田野,绿树掩映的农家院落干净整洁,农户家中窗明几净,一幅美丽宜居的乡村新画卷在眼前缓缓展开。

    沙坪坝的乡村是嵌在城市中的“宝贝”。这里,虽然农村区域不宽、乡村产业规模不大,却是距离城市最近的“乡愁地”之一,也是一体推进沙坪坝“长架子、长肌肉、长模样”不可或缺的重要板块。

    中梁镇灿若湖乡村风貌 摄/郭晋

    近年来,沙坪坝提出立足乡村“大都市区位、大生态格局、大市场依托”实际,聚焦挖掘乡村多元价值,高水平绘就现代都市里的“诗意田园”——珍惜每一寸土地、呵护每一片山水,坚决守住底线红线,内外兼修、神形兼备,全域推进乡村振兴,全线建设示范路带,全力发动干部群众,全面奏响新时代“山乡巨变”新乐章。

    提颜值 美丽乡村有“面子”又有“里子”

    乡愁是刻在中国人心中的一种记忆,它是质朴的、美好的。但不知何时,乡村却给人留下污水横流、垃圾遍地的落后印象。

    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必须首先擦亮乡村“颜值”,找回乡愁的美好。

    2021年以来,沙坪坝区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为先导,做好生态保护,遵循乡村肌理,共建田园、菜园、果园、花园和家园,不搞“盆景”,打造风景,实现由“一处美”到“处处美”、“一时美”到“时时美”。

    缙泉烧研学活动

    “你看,我们村现在多漂亮,是不是有点‘杏花村’的感觉。”谈起如今家乡的景色,回龙坝村党委书记申杰宇有感而发。

    曾几何时,回龙坝村既没有垃圾站,也没有污水排放沟,更别提宽敞的柏油路,每到雨季,又脏又臭的污水在路上横流,甚至本村人都不愿意待。可如今的村子,沥青路通到家门口,路旁还新建了排水设施、种植了大量杏树,文化大院也修进村舍里,还被评为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镇、“一村一品”示范村。

    这翻天覆地的变化,正源于沙坪坝区持续深化“一化两改三不见”(“一化”即美化;“两改”即规范改造圈舍和柴棚;“三不见”即不见生活垃圾、建筑垃圾、白色垃圾)和“五园共治”专项行动。

    如今,沙坪坝已经从整治提升歌乐—中梁、缙云山麓30公里人居环境示范线,发展到全域从山到水、从水到林、从林到田、从田到家、从家到人的综合整治一体推进。

    营造大场景,以在大地上作画的思路和构图的方法,推动山水、道路、农房等整体风貌融合,体现自然、野趣、雅致。

    用心细微处,精心保护山村风貌,在土味中彰显品位,在质朴中体现大美,守护好农耕文化这一中华文化的根和魂,安放都市人的乡愁记忆。

    拆除蓝屋顶30万平方米,清理管线“蜘蛛网”32千米,栽种花木51万平方米,改建户厕3698户,提升农房风貌1648栋,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收运处置体系全覆盖,黑臭水体全面消除,新建“四好农村路”130公里,18个村入选“重庆市美丽宜居乡村”,三河村入选“中国美丽休闲乡村”……“诗意田园”场景初步呈现。

    建设美丽乡村,仅政府动起来还不够,关键是发动村民一起干。

    沙坪坝全域推广运用“积分制”,把“积分制”同人居环境整治、乡村建设、移风易俗等重难点工作推进相结合,把共性指标与个性指标、一家一户与院落村社、原住民与新村民相结合,引导村民争当家乡建设的“主人翁”,唤起了村民热情。

    与此同时,全面推进“院落制”,以群众集聚院落为单位,把一个一个院落建设成为让村民遇事情有得靠、转一转有得看、心里话有得说、想做事有得干、集体收入有得分、院落成效有得比、乡里乡亲有得乐的和顺小院,通过“健康小院”“美丽小院”“共享小院”“多彩小院”等板块的推进,更快解决民忧、更强凝聚民心,从“内在”治理乡村,就近带给村民幸福。

    如今,在沙坪坝的乡村,形成了“过去挣工分,现在挣积分”的比学赶超氛围:下雨天排水沟堵了,有村民主动去疏通;独居老人家里停电了,邻居争相去检修;邻里之间纠纷不见了,相处和气多了……

    村民们攒积分、比积分、亮积分,把“身边事”变成“自己事”,将“站着看”变成“争着干”,每个村都还建立了植物绿化管护、风貌秩序巡查、矛盾排查调解“三支队伍”,让美丽乡村从“面子”到“里子”都和谐善治。

    引客来 研学让乡村从“寂静”走向“生动”

    都市中的田园“明珠”已擦亮,成果要让城里人来共享。

    如何让城乡要素流动起来?沙坪坝提出了“诗意田园”研学乡村建设的思路,立足区位优势、历史底蕴、教育特质,大力发展以研学为统领的现代都市农业,让研学成为全域城乡融合发展联结点、全面乡村振兴的统领点,探索出教育强国建设与乡村振兴双向赋能的新路子。

    去年,不管是百花齐放的春天、还是硕果累累的秋天,中梁镇“开心农场”到处是孩子的身影。共享田园里、草莓大棚中,市民带着孩子前来体验采摘的快乐。棚里欢声笑语,棚外收获颇丰,乡村游带动起来的人气,让农场的业主忙得不可开交。

    中梁浩瀚花香谷

    目前,沙坪坝区的中梁、回龙坝、凤凰、青木关、歌乐山、丰文等镇街,已建起一批“农旅教”融为一体的现代都市农业产业园。

    去年3月,沙坪坝又推出研学新举措——“校村共育”项目。集中释放一批研学精品基地、精品研学课程和研学体验活动,不断盘活乡村现有农业资源,让广大中小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田园,把根扎下、把气接上,体验农耕文化,传承耕读精神,让寂静的乡村生动起来。

    在该项目启动仪式上,沙坪坝区发布了“寻根·行走的青春”研学线路,82所中小学校与29个村点签订“校村共育”项目共建协议。

    如今,沙坪坝区已出台《全面加强中小学研学工作的若干举措》等制度文件5个,建设中小学研学基地25个,形成“培根铸魂·家国情怀”“植根创造·耕读传家”“寻根固本·民以食为天”“护根守源·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等课程模块。

    什么是农业?食物是从哪里来的?什么是大自然?什么是真正的美?通过多维度课程设置,让学生们认识乡村的同时,拓展视野、完善对人生的认知。

    “这样的学习形式和课堂里的完全不一样,我觉得很有趣。”沙坪坝区树人博文小学的李玥萱参加了“向美而作”主题研学课程中的插花课程后说,走进山林花间更能近距离感受大自然的美好,更好地激发了她动手、动脑的能力。

    研学项目的推进,让城市与乡村密切连接,也让沙坪坝成为乡村游的热门打卡地。每到节假日,越来越多的市民走进沙坪坝的乡村,寻找自己的诗与远方。

    鼓腰包 美丽乡村有“看头”又有“奔头”

    乡村美了、人气旺了,要让更多村民搭上发展的快车,驶向更加美好的生活。

    去年,沙坪坝区大力实施闲置土地复耕复种,全面盘活农村闲置土地,按照高标准农田建设规范,对全区闲置土地进行改造,5000余亩土地“重获新生”,因地制宜种植了玉米、水稻、油菜等优质农作物。与此同时,着力发展赏花摘果、亲子研学、休闲垂钓、民宿餐饮等现代都市农业,不断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

    在中梁镇石院村灿若湖,围绕200亩水域、400亩荒地实施综合整治,建成了以灿若湖为核心的耕读研学休闲基地,带动村民、集体、企业利用闲置房屋打造10个特色农家乐、3个精品民宿,实现以美迎客,增收富裕。

    三河村乡村风貌

    在歌乐山街道歌乐村,村集体发动村民将闲置土地入股到集体经济联合社,盘活闲置土地600余亩,建成集农业观光、休闲体验、教育科普等为一体的颐麓欢歌生态园,实现集体、村民“抱团发展”。

    在丰文街道三河村,集体经济联合社盘活村内闲置土地、农房和集体经营性资产,导入四川美术学院等高校艺术资源,闲置的农房变成了乡村书屋、民宿、工作室、研学中心,废弃的旧式龙窑变成了集餐饮、咖啡、品茗、陶艺制作体验为一体的复合性休闲空间,形成书画、陶瓷、蜡染、雕塑等多种业态,三河艺术家村落逐步成熟,辐射带动缙云山脉文创产业的集群式发展。

    如今,沙坪坝的乡村,旧农房“变身”一栋栋整洁的乡村民居,曾经荒芜的土地上“长”出美丽的田园景观,村民也开始有了土地流转收入、劳动务工收入、农房出租收入,一些农房从每年3000元租金却无人问津,到现在3万元仍一房难求,农村发展活力不断释放。

    链接>>>

    数读沙坪坝和美乡村建设

    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全域实施“一化两改三不见”和“五园共治”专项行动,每周“全民动手日”活动全覆盖,评选“最美庭院”119个,18个村入选“重庆市美丽宜居乡村”,三河村入选“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深耕农文旅融合发展:通过产学研项目打造及文旅活动开展,今年全区研学接待人次达30万人次、乡村游达400万人次,分别增长200%、20%,在现代都市农业发展中交出了一份亮眼答卷。

    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稳定存在的行政村农村“三变”改革覆盖率达100%,村级集体经营性收入达9700万元,收入低于20万元的村基本消除,高于50万元的村占比60%,农村集体经济稳步增量提质。

    (罗晶 刘玉珮 马建保 图片除署名外由沙坪坝区农业农村委员会提供)

    编辑:王萃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网站首页 | 重报集团 | 关于我们 | 广告业务 | 投稿信箱
    Copyright © 2000-2022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广告招商:023-63907707 传真:023-63907104 举报电话:023-63823333 1237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号:(署)网出证(渝)字002号 渝ICP备1701592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