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日报网 > 思想 > 正文
深刻认识“千万工程”的发展意蕴
来源:重庆日报
时间: 2019-04-16 06:27:37 | 编辑:李平

李一

早在2003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亲自调研、部署和推动,启动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极大地改善了浙江农村的人居环境,建成了一大批具有典型示范意义的美丽乡村,浙江城乡发展面貌为之一新。今天,我们学习借鉴“千万工程”这一“浙江经验”,就是要在全国各地乡村地区,大力整治和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以此来促进乡村地区的振兴和发展,提升乡村居民的整体生活质量。学习借鉴“千万工程”的经验做法,整治和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关涉的是乡村振兴和乡村发展的现实议题,具有多方面的发展意蕴。

首先,学习借鉴“千万工程”的经验做法,整治和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目的在于提升乡村发展质量和增进民生福祉。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谋划和推动新时代的乡村振兴和乡村发展,就要从着力解决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入手,推进乡村高质量发展,以此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在人们以往的生活经验和旧有记忆里,我国的乡村往往是生活环境“脏乱差”的代名词。但在我国城乡发展快速推进的过程中,昔日的乡村正在浴火重生、凤凰涅槃。浙江“千万工程”的实施,从全力整治乡村地区的人居环境入手,无论是改水、改厕、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的统一收集和集中处理、面源污染控制以及对畜禽粪污进行无害化处理和实现综合利用,还是道路硬化、农房改造和村容村貌的整治提升,最终的结果都是让一户户农居庭院和一个个村庄真正变得净化、绿化、亮化和美化起来,造就出万千生态环境优美,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在改善乡村人居条件和整治乡村生态环境的同时,浙江也非常注重乡村绿色产业的培育,注重开展移风易俗工作,注重保护、传承和弘扬乡村的优秀传统文化。这样也就将硬环境建设和软环境建设结合了起来,将物质富裕和精神富有结合了起来,将“村美”和“人美”这两方面的价值追求结合了起来。“千万工程”的实施大大提升了全省各地乡村地区的发展质量,切实增进了民生福祉。这一造福四方百姓的富民工程,也就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可和赞誉。

其次,“千万工程”的实施能够为全国农村人居环境的整治和改善树立标杆,根本依据在于它契合了乡村发展的内在规律。改革开放以来,地处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浙江,利用其先发优势,先行先试,在省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诸多领域,都积累了至为宝贵的发展经验,“千万工程”的成功实践就是诸多“浙江经验”当中的一大典型范例。正因“千万工程”本身契合了乡村发展的内在规律,它所蕴涵的示范引领作用和实践指向意义,才能够走出和超越省域发展的界限范围,为国家层面乡村振兴和乡村发展提供经验。

从根本上来看,我国乡村人居环境存在的客观问题,其实就是城乡发展不平衡和乡村地区发展不充分的一种直观体现。要改变这种状态,就要从乡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较为薄弱、生态环境治理机制未能有效建构起来、人们的一些不良生活习惯和落后观念在短时间内还未能彻底转变等一系列现实情况入手,寻求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和有效的应对策略。“千万工程”这一“浙江经验”,精准地把握住了我国乡村地区发展的“短板”,并通过努力补齐了这一“短板”,从而大大助推了乡村整体发展的进程,提升了发展质量,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广大农村居民。

(作者单位:浙江省行政学院)

延伸阅读: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