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日报网 > 思想 > 正文
“千万工程”实践中的价值取向
来源:重庆日报
时间: 2019-04-16 06:27:22 | 编辑:李平

郝继松 严国红

浙江在深入实施“八八战略”过程中一以贯之地坚持普惠、绿色的发展理念,把“千万工程”作为建设“美丽乡村”、共享现代化建设成果的重要行动系统地推进,谱写了浙江美丽乡村建设的华美乐章。2018年9月,“千万工程”荣获联合国“地球卫士奖”。“千万工程”所取得的辉煌成绩,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在建设过程中始终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

一是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以及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这是马克思主义鲜明政治立场的重要体现。“以人民为中心”是对马克思主义人民群众观的继承与发展。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浙江在推动实施“千万工程”过程中,始终坚持“以农民为中心”,始终坚持“尊重农民主体地位,发挥农民主人翁意识”。在建设过程中,始终把农民的需求与愿望放在首位,及时与农民沟通,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让农民对村庄建设的具体情况以及人居环境整治、生态环境保护的痛点和难点真正具有发言权。同时,浙江把“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作为深入实施“千万工程”的根本评判标准。始终以不搞脱离农村实际、不做违背农民意愿的形象工程作为基本遵循,持续提升农村居民生活品质,让广大农民从中享有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二是始终坚持“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深度融合”的价值取向。“千万工程”只有以业为基,才有持续生命力。在推动实施“千万工程”的实践中,两种不同经济行为及其观念的本质差别日益明晰起来。一种是“外源型”经济行为及其观念,更多地表现为外在倒逼性,面临着如何实现长效性的考验;另一种是发掘和释放生态资源潜在经济效应的“内源型”经济行为及其观念,这是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原则的遵循。尊重并合理运用自然规律与社会发展规律,推动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深度融合,把农村环境治理融入生态文明建设的大格局中,将乡村经济发展、农民生活富裕、生态环境良好有机统一起来,大力发展生态经济,这是浙江在“千万工程”实践中取得成功的重要经验。一方面,“千万工程”从最亟待解决的环保问题做起,做好垃圾收集、卫生改厕、河沟清淤、生活污水治理,减轻经济增长带来的资源环境负荷,努力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另一方面,不断探寻、塑造和拓宽生态资源变成“金山银山”的有效载体,尤其注重以生态治理促进特色经济发展、培育和树立品牌经济效应,形成经济生态化、生态经济化的良性循环。现如今,乡村旅游、绿色区域品牌产品成为浙江农民增收的新增长点。

三是始终坚持“真抓实干”的价值取向。“千万工程”是一项复杂性的工程,也是一项开放性的工程,其间既有共性矛盾,也有个性差异。一方面要求坚持规划引领,统筹兼顾,系统治理;另一方面又需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从全省各地农村实际出发。浙江省历届党委和政府坚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一把手”责任制,成立由各级主要负责同志挂帅的领导小组,每年召开一次全省高规格现场推进会,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同志到会部署。全省上下形成了党政“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直接抓、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推进机制。多年以来,只要村庄整治建设的点定在哪里,相关部门的项目和配套资金就落实到那里。这正是浙江在“千万工程”的实践中,坚持实事求是、真抓实干、务实笃行所取得的成效。

四是始终坚持“久久为功”的价值取向。“千万工程”始终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方面,带领广大农民,放眼长远,从改善农民的不良生活习惯和落后观念抓起,注重改善生态环境与生产生活进步有机结合,持续发力、久久为功,逐步建立起有效的管护机制。另一方面,系统把握,与时俱进。2003年浙江启动“千万工程”,此后通过示范引领、普遍推行、深化提升等阶段,浙江农村实现了由“大”变化到“整体”变化,再到“质”的变化的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为积极响应“美丽中国”号召,浙江打造“美丽乡村”升级版,推动“千村3A级景区、万村A级景区”“新千万工程”……浙江这场接力赛之所以能不断向前推进,靠的正是接续奋斗的韧劲和持之以恒的耐力。

(作者单位: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哲学教研部)

延伸阅读: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