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日报网 > 思想 > 正文
思政课教师要做有情怀的引路人
来源:重庆日报
时间: 2019-04-04 06:43:24 | 编辑:李平

谈娅

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出发,深刻阐述了办好思政课的重大意义,深入分析了思政课教师在人才培养中的关键作用,并对思政课教师提出了六项要求,其中第二项要求就是“情怀要深”。思政课教师肩负着立德树人的重要使命,理应做一名有温度、有情怀的引路人。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该具有深沉的家国情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教师“情怀要深,保持家国情怀,心里装着国家和民族,在党和人民的伟大实践中关注时代、关注社会,汲取养分、丰富思想。”所谓“家国情怀”,是个人对家国的一种认同和深厚感情,并深植于个人的内心。作为思政课教师,更应理解家国一体、命运与共的深刻道理。新时代,思政课教师承担着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的重要职责。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师要在厚植学生爱国主义情怀上下功夫。要做到这一点,思政课教师自身就必须要有深厚的家国情怀,要有对国家和民族的浓浓之情、拳拳之心。“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只有心中涌动着激情,才能其言谆谆、其意切切,才能让学生眼里泛起泪花、血管奔腾热血,才能激发起学生的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同时,思政课教师只有胸怀祖国,才能在党和人民的伟大实践中丰富思想。因此,思政课教师既要博览群书,又要观照现实;既要潜心问道,又要关注社会、关注时代,在“大社会”中为“小课堂”储备营养。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以天下为己任、与国家民族休戚与共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使之自觉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伟大事业之中。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该具有深刻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情怀

“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信仰是建立在内心的情感认同基础之上的。马克思主义始终是我们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是我们认识世界、把握规律、追求真理、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中国共产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形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从而改变了中华民族的命运,改变了中国的面貌,让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的命运早已同中国共产党的命运、中国人民的命运和中华民族的命运紧紧连在一起。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主渠道。思政课教师只有充分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性,不断汲取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智慧和理论力量,实现“理性”与“情感”的高度统一,才可能真正学懂弄通马克思主义理论,让信仰传递得更准更快更深;才会改变“内容僵硬、语言生硬、气氛冷硬”的教学过程,真正做到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该具有深厚的爱岗敬业情怀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我们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课教师队伍责任重大。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思政课教师作为青少年的思想引路人和信仰铸魂者,承担着引导青少年“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的重要责任。思政课教师不仅要传播知识,还要传播思想、传播真理,不仅要做传道授业解惑的教书匠,而且要做以身作则、率先垂范的人类灵魂工程师,其责任重大,其使命神圣。为此,思政课教师不能仅仅把所从事的工作看成是一种职业,当作是谋生的手段,而应该正确认识到自己所承担的光荣历史使命,树立起“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责任意识,真心热爱自己的岗位,脚踏实地、兢兢业业,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只有这样,才会在备课过程中精研细磨、一丝不苟,在讲课过程中声情并茂、旁征博引,在解答问题过程中不厌其烦、耐心细致,在陪伴学生成长过程中夜以继日、乐此不疲。

(作者单位:重庆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重庆邮电大学分中心)

延伸阅读: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