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日报网 > 思想 > 正文
深挖母城人文资源 促进文旅产业深度融合
来源:重庆日报
时间: 2019-04-02 06:27:00 | 编辑:李平

卢永军

渝中区是重庆的“母城”,孕育了重庆的“根”和“源”。三千年江州城、八百年重庆府、一百年解放碑,积淀了深厚的历史人文资源。历史人文资源的富集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区域文旅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从资源禀赋的角度看,渝中区既有得天独厚的自然山水,也有世代创造的丰富历史人文,是巴渝文化、革命文化、抗战文化、统战文化的主要发源地。利用好这些独特资源既是对历史负责,也是当前的使命担当。渝中区文旅委牢固树立“资源意识”,从资源上找结合点,从资源上找发力点,从资源上找创新点,既切实抓保护,又扎实促利用,积极推进文旅产业真融合、深融合。

一是深挖风貌资源。渝中区山水资源丰富,巴渝风貌浓厚,房屋依山而建自成特色,爬坡上坎的步行系统极具体验感。这种特有的巴渝风貌,本身就是旅游者所喜爱的稀缺资源。为利用好这些特有的山城民居风貌,渝中区启动实施了十八梯、马鞍山、三层马路、打铜街等十个传统风貌区建设项目。十八梯传统风貌区完整保留了老阶梯,首开区建设已初步完成。马鞍山风貌区已经完成西区的修缮改造,长江影视产业园即将落户马鞍山。反映重庆开埠风貌的代表—白象街风貌区一期建设已经完成,引进303剧院等文化创意企业30余家。在重庆,以“山城”命名的街巷,山城巷是唯一一条,曾为“天灯巷”,是郭沫若作品《天上的街市》创作思路的原生地,其风貌极具代表性,每日接待自由行游客已超过三千人次。

二是深挖文物资源。经过三千年的历史变迁,渝中区积淀了丰富的文物资源,有200余处文物,其中国家级18处,约占全市的1/3。近年来,渝中区共争取到国家和市级文物保护专项资金5000多万元,对法国领事馆、东华观藏经楼、沈钧儒旧居、郭沫若旧居、老鼓楼衙署遗址等进行了修缮保护,一大批文物得到合理有效的利用。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抗建堂旧址,于2018年底修缮完毕,市话剧院精心打造的《其香居茶馆》《孔子》《红岩魂》三个经典剧目于春节期间在这里公演。抗建堂旧址将打造成融合经典抗战戏剧驻场演出、参观、戏剧书店、衍生品开发销售等于一体的综合特色文化旅游目的地。经金汤街,沿通远门老城墙,顺着鼓楼巷的青石板路,经“三·三一”惨案旧址、唐式遵公馆旧址和洋务运动时期的打枪坝旧址等文化遗迹,再到金刚塔,现在已经形成一条新的文旅线路。

三是深挖古诗词资源。渝中区曾是巴国国都(江州)、重庆府署、巴县衙门等所在地,历来是川东地区的政治、军事和文化中心,人文活动频繁。据不完全考证,在渝中区创作或描写渝中区的古诗词有上千首。著名的古诗词有:唐代诗人李白所写“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峨眉山月歌》);唐代诗人李商隐夜宿佛图关远望缥缈巴山而作“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巴山夜雨》)等等。在金汤街-领事巷历史街区改造中,母城曾经的城市繁华在古诗词文化墙上已经得到了很好的呈现。下一步,更多的渝中区古诗词将在城市广场、市民公园、社区院坝、背街小巷中得到传承和再现。古诗词的盛行,也带动了相关诗词文化公司、汉服产业的发展。每年农历二月十二,去鹅岭或去枇杷山过“花朝节”已经成为汉文化爱好者的最佳选择。

四是深挖艺术资源。抗战时期,解放碑临江门夫子池一带就是当时的艺术活动中心,绘画大师徐悲鸿也曾在夫子池摆地摊卖画。上世纪80年代,夫子池仍是市民观看艺术展览的必去之地。至今,解放碑依然是艺术资源相对富集之地。国泰艺术中心每年不仅上演200多场次各种优秀剧目,还将艺术资源与文创相结合,积极开发系列文创产品。2018年,渝中区投资2.6亿元,建设魁星楼市级院团办公、排练场地,并依托临江门一带的市话剧团、市歌舞团、市京剧团、市曲艺团以及国泰艺术中心、重庆美术馆、重庆演艺集团等艺术资源,启动了重庆中央艺术区的规划建设项目。届时,从魁星楼沿临江路两侧至洪崖洞将呈现一个集艺术创作、艺术表演、艺术展览、艺术品交易和艺术培训于一体的全新街区。

(作者系渝中区文旅委党委委员、副主任)

延伸阅读: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