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日报网 > 思想 > 正文
扶贫先扶志 扶贫必扶智
来源:重庆日报
时间: 2019-03-14 07:21:26 | 编辑:王俭林

唐青阳

  “扶志的主要目的就是要解决贫困群众的思想认识问题、观念意识问题。”

  3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甘肃代表团审议时指出,要加强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对返贫人口和新发生贫困人口要及时予以帮扶。我们必须认识到,贫困群众虽然是帮扶的对象,但他们是扶贫关系的一方主体,而不是客体。只有充分尊重贫困群众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激发主体的内生动力,才能确保打好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

  为什么一些贫困群众脱贫的内生动力不足?我们不能简单地把原因归结为“等、靠、要”思想在作祟。其实,绝大多数贫困群众脱贫的愿望是十分强烈的,他们不甘于贫困,希望在党和政府的帮助下,通过自身的努力,摆脱贫困,过上好日子。但人们的思想认识水平是由其所处的客观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由于长期处于贫穷落后的生存状态之中,一些贫困群众对比较落后的生产、生活方式在心理上习以为常,或是不太愿意接受新事物、尝试新东西,或是对自身的优势和劣势认识不清,对未来信心不足,也不敢承担发展的风险。此外,一些地方和部门在扶贫工作中出现了偏差,重“输血”轻“造血”,重“口袋富”轻“脑袋富”,重“短期脱贫任务的完成”轻“长期可持续的发展”,制度设计不够科学合理,工作措施不够细致精准,思想引导不够入脑入心,导致一些贫困群众脱贫内生动力不足的问题长期得不到很好解决。这不仅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扶贫的长期效果,而且也给党委政府的扶贫工作增加了难度。要有效破解这一难题,我们就必须坚持群众主体,激发内生动力。脱贫攻坚,群众动力是基础。必须坚持依靠人民群众,充分调动贫困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坚持扶贫和扶志、扶智相结合,正确处理外部帮扶和贫困群众自身努力的关系,培育贫困群众依靠自力更生实现脱贫致富意识,培养贫困群众发展生产和务工经商技能,组织、引导、支持贫困群众用自己的辛勤劳动实现脱贫致富,用人民群众的内生动力支撑脱贫攻坚取得决战决胜。

  扶贫先扶志。扶志在扶贫工作中具有先导性作用。扶志的主要目的就是要解决贫困群众的思想认识问题、观念意识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贫穷不是不可改变的宿命。人穷志不能短,扶贫必先扶志。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要做好对贫困地区干部群众的宣传、教育、培训、组织工作,让他们的心热起来、行动起来,引导他们树立‘宁愿苦干、不愿苦熬’的观念,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靠辛勤劳动改变贫困落后面貌。”我们要通过耐心细致、精准有效、灵活多样的方式,引导贫困群众正确认识自己所处的生存状态,正确看待自身的优势和劣势,正确理解新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新的产业发展前景,帮助他们树立自力更生的志气,增强脱贫致富的信心,提升自我发展的能力。尤其要尊重扶贫对象主体地位,紧紧围绕贫困群众需求来实施各类扶贫项目、开展扶贫活动。要支持贫困群众探索创新扶贫方式方法。要深入贫困群众,问需于民、问计于民。要重视发挥广大基层干部群众的首创精神,支持他们积极探索,为他们创造“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环境和条件。

  扶贫必扶智,治贫先治愚。扶智的主要目的就是要解决贫困群众自我发展和持续发展的能力问题。教育培训则是扶智的基本形式和重要抓手。一是要通过教育培训,提升贫困群众发展传统产业和发展新产业的能力。“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们要帮助贫困地区群众提高身体素质、文化素质、就业能力,努力阻止因病致贫、因病返贫;要坚持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理念指导扶贫开发,丰富贫困地区文化活动,加强贫困地区社会建设,提升贫困群众教育、文化、健康水平和综合素质,振奋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精神风貌。二是要通过教育培训,打开贫困地区孩子们通过学习成长、青壮年通过多渠道就业改变命运的扎实通道,坚决阻止贫困现象代际传递。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贫攻坚的重要任务,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我们要帮助贫困群众子女接受充分的教育,包括学历教育和职业教育,培养他们的就业创业能力。要大力采取有效措施,推动贫困地区教育事业加快发展、教师队伍素质能力不断提高,让贫困地区每一个孩子都能接受良好教育,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成为社会有用之才。

  (作者系重庆社会科学院党组书记、院长)

延伸阅读: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