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日报网 > 文脉 > 正文
袁驿老街
来源:重庆日报
时间: 2019-02-14 07:53:47 | 编辑:李平

曾小燕

古朴的袁驿老街。杨志 摄

初识袁驿老街,是在春天。

第一次走进袁驿老街,她给我的印象是小而寂寥。当然,这只是最初的印象,随着老街容颜的展现和对老街故事的了解,我慢慢被她的深厚底蕴所吸引。

老街人告诉我们,这里的房屋都依河而建,河有几道弯,街就有几道拐。老街有名的三条街,一曰刷坊街,二曰紫云街,三曰丹凤街。三条街的名字各有来头,刷坊街因当年家家户户刷黄裱纸卖年画为生而得名;紫云街或是因观音娘娘曾下凡到此普度众生而得名;丹凤街则是因传说中凤凰降临到这里而得名了。

老街人还说,在紫云街曾经建有一座供王爷视察、休息的吊脚楼,取名为王爷楼。流经老街的那条河本来是至西向东流淌,却在此生生地拐了一个大弯,变成了东南方向,于是老街人习惯称这个地方为王爷楼转拐。老街人说现在刷坊街和紫云街的建筑保存得相对完整。但因为年成太久,许多建筑濒临坍塌。

我们一行人还是不约而同拐进了刷坊街,欲一睹“芳容”,或是担心不久的将来,老街即将消失,到那时再想来这里寻找戴望舒的雨巷,恰逢一位丁香般的姑娘,恐怕为时已晚。

走进刷房街,恍惚走进了时空的隧道,让我们穿越回到了从前。

眼前的刷坊街约有三米宽、长约百余米,两旁是清一色木板房建筑,具有典型的川东民居特色,两旁的木板房在时光的冲刷下呈现出灰褐色,一看便是有些年头的老房子。有几处还是二层小楼,楼上栏杆和柱头雕刻有花鱼虫鸟,虽显陈旧却依然栩栩如生。有几幢房子因无人居住,房梁已经倾斜,青苔在石阶上一层层长开。有的房屋则用老式的长方形铁扣锁锁住,上面系了红布条,紧闭的房门上左右贴着《将帅图》门神,颜色也早已褪去,但威武依旧。

其实刷房街就那么几十米长的路程,却一路展现了她的落寞与萧条。不过,这样的景象反倒让人从心底生出一种怀旧的情愫,想要迫不及待地知道她曾经辉煌的模样和发生在这里的诸多有趣的故事。

老街应该是个有故事的地方,房门口那一梯梯被踩踏得光滑凹陷的石梯,在百年轮回中细数着老街和外乡人的足迹,也见证着老街的荣辱兴衰。

《梁平县志》记载:清朝嘉庆年间,袁驿街道叫丹凤场,设有旅馆和马栈,供来往官员和传递公文的人歇宿、换马,故称为“驿站”。因这里袁姓人居多,人们就把这里叫做袁坝驿。

袁坝驿曾修建两条驿道,一条途经佛尔岩、礼让再到梁平;另一条途经明达三蹬坡再到梁平,而驿站的点就位于袁驿的丹凤场。

这里还是许多战役驻兵布防的要地,如红军激战虎城镇等。1949年以后,袁驿建立袁驿乡,1986年4月撤袁驿乡,建立了今天的袁驿镇。

其实袁驿的称谓无论怎样变化,袁驿老街始终矗立在那里,不徐不急,不紧不慢,在风雨时空里静静地接受岁月的磨砺。

曾有诗曰:“袁驿从来是古丘,四围美景最风流;茨竹林前楼丹凤,响滩头上卧犀牛。福星高照宝珠寺,晚霞西映紫云楼;仙岩神宇碧山秀,龙井甘泉黑潭幽。”诗中描述了袁驿曾经拥有的美景,如今这些美景已了无踪迹,但它却依然保留了老街的味道。这味道古朴沧桑,在光影斑驳中显示着洗尽铅华后婉约的静谧。

在刷房街,有几位上了年纪的老人坐在房门口,不紧不慢地聊着剩下的日子。几步开外,两个缺了牙的太婆靠在门槛上眯着眼晒太阳,那模样仿佛无关时间的流逝。

问及身后房屋的年岁,太婆指了指侧面的房梁说,至少有400年历史了。我们顺着太婆的手指望上去,看到了一面高约二十米的竹编墙,横跨的房梁黝黑发亮,古色古香。看来,这老街的历史比我们想象的要久远得多。

穿过刷房街,我们折回到依河而建的紫云街,来到了王爷楼转拐,老街人早已习惯了这称呼。街边几位喝着老鹰茶打着纸牌的大爷告诉我们,这王爷楼早就不复存在,只是个地名了。

虽有些许的遗憾,但变成地名的王爷楼却给了我无限的想象。想象中我着一双绣花鞋,撑一把油纸伞,脚踩纤尘不染的石板小径,抚摸着精美雕花的窗棂,在光影斑驳中聆听王爷楼里的古老故事……

在我看来,老街的骨子里透着安静的气质,让每一个来到这里的人,都可以找到心灵的慰藉。

木版年画是老街最具代表性的特色文化,与梁平竹帘、梁山灯戏并称“梁平三绝”。据老街人介绍,二十世纪初,一王姓者把年画印刷业传到袁坝驿,其字号叫“锟发号”。后来,由于年画手工业作坊林立,逐渐形成了繁华的刷坊街。

袁驿镇当年半边是作坊店铺,半边是客栈、茶楼和酒肆,每逢年画订货、销售旺季,全国各地商贾都会云集于此。盛极一时的梁平年画从刷坊街的这些铺子里,经过制版、上印、描红,源源不断地运往万县码头,溯江而下,销往江南、港澳,以及东南亚。

除了年画,老街的传统铜锣制作工艺也久负盛名。铜锣锻造是一个十分艰辛的过程,工艺十分繁琐,事先要用铜线和锡片等材料按照严格的配比放到熔炉里融出来,再经过不断反复的锤烧,铜饼渐渐呈现出铜锣的形状后再放进温度1000度的火炉里煅烧定型。通过融铜、铸坯、锻坯、定型等一整套流程,最后还要用锤子进行细部的修整和定音。

由于铜锣是巴渝音乐的专用乐器,销售范围受到局限,传统手工艺也难以形成规模,如果两位师傅合作,一天只能做一两个铜锣。如今,这门敲敲打打的传统手工艺,还在一位名为许国祥的民间艺人手底下延续着。

当然,除了年画和铜锣,老街还有很多特产,比如袁驿豆干、袁驿的黄粑粑,它们作为袁驿的一张名片,让袁驿的大名传得很远很远……

如果说老街是一个梦,那么袁驿老街圆了我的梦。虽不是扬名天下的风景名胜地,但老街就在眼前,它的安静,绽放着熠熠光彩;它的恬淡,折射出一种古老的文化。那些或深或浅的历史,依旧古朴地延续到今天,一切仿佛初生。

延伸阅读: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