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日报网 > 教育 > 正文
因成就教师而幸福 渝中区教师进修学院以“双边联动”助推教师高质量发展
来源:重庆日报
时间: 2019-02-13 07:01:15 | 编辑:李振兵

国家级课题“双边联动”提升中小学教育质量的行动研究成果发布会

2018年12月,全市教育大会召开。会议强调,要学好用好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深入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教育规律,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加快建设教育强市,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认真贯彻重庆教育大会精神,将改革举措落实到具体的岗位和工作中是每个教育人的使命。

不负使命,责任担当。在“成就教师,发展自我”办院宗旨的引领下,渝中区教师进修学院以建设“与教师同行”的研究型学院为己任,努力让教研员和一线教师成为共享教育教学智慧的“学习共同体”,成为共促教育教学改革的“研究共同体”,成为彼此成就、并肩成长的“发展共同体”。多年埋首耕耘,学院已经成为促进区域教师专业发展,提升区域教育教学质量的核心力量。

母城渝中,名校云集,名师荟萃,教育发展各项指标位于全市前列。

优质教育的背后,离不开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据了解,渝中区教师队伍中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人员6人,重庆市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7人,未来教育家培养对象8人,特级教师40人,研究员33人,市骨干校长9人,市级骨干教师479人,区级骨干教师649人,市区级名优教师数约占全区教职工总数的23%。

渝中区教师进修学院作为承担教学指导、教育研究和教师培训的区域研训机构,一直走在改革探索的前列。

早在多年前,学院就启动国家级课题“双边联动”提升中小学教育质量的行动研究,成功探索出“双主共生”联动教研、“双边共享”联动培训以及“双主共进”联动科研三大行动模式,重塑研训机构与中小学校的关系,将过去自上而下的研训与指导转变为今天研训机构与中小学校在教研、培训、科研等多个领域的互联、互通与互动。在“双边联动”机制驱动下,学院与中小学校“共生、共享、共进”,构建区域教研新生态、激活教师发展新动力,渝中教师队伍建设迈进了持续健康发展的快车道。

关键词:双主共生

塑特色之径 重构区域教研新生态

全国教育大会召开后,教育部指出,要确保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地生根、取得实效……着力做到“新”,跳出传统工作套路,从内容、形式、载体、方法、手段等方面,对贯彻落实工作进行改进和创新。

以改革求发展,以创新促质量,渝中区教师进修学院特色发展的探索从未停止。

“为什么这堂课的小组合作会感觉流于形式?”“小组合作不是为合作而合作,合作的前提是独立思考、思维碰撞、任务明确。”“为什么后半段学生的注意力明显下降?”“学生数学思维亮点还没有真正抓出来”……

冬季的渝中天气寒冷,而临江路小学会议室内却气氛热烈,围绕“礼学课堂下的善学能力研究”这一主题,小学数学教研员王红梅老师和其他几位教研员一起,正在同学校相关学科教师开展热烈讨论。

与以往单纯的观课、评课活动不同,主题教研活动对教学问题更加聚焦,教研开展更有系统性、针对性,操作流程更加科学规范。学院与一线学校事先共商教研主题,进行提前备课,随后向各学科教研员发布主题,教研员围绕主题开展课堂观察、课例研究、课后交流,最后,大家共同聚焦主题,为学校提供系统解决方案。

“主题教研形式满足了学校对教研工作的更高需求,促使教研员将研究的目光从课堂扩展到课程,从零散到系统,帮助学校整体思考制约教学质量提升的关键问题。”分管教研的副院长徐开明说,不少教研员还和学校一起,共同思考如何进行教研组的人才梯队建设。

“主题教研活动围绕共同的主题,各学科教师实现了共同参与,这有利于打破学科壁垒,促进教师相互交流。”数学老师李珺认为。比如,这次围绕“善学”的主题,语文学科强调语文意识,内容和形式上提出要精简繁琐问题,多做减法,这些对数学学科也很有启发。

除了主题教研,渝中区教师进修学院还开展了形式丰富的特色教研活动,不断增强区域教研的参与性、互动性,激活教研员与教师的创造力。

高中英语教研员叶小棠老师参与策划了小学英语与初中英语教师联合开展的一次特色教研活动。大家反复探讨,如何在课堂上引入课本剧表演,帮助学生提升学习效率,在评课环节,还设计了正反方辩论,一下子把教师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

“现在的教研活动,体验性更强,学科的融合度更高。”一位历史老师说,他参加特色教研活动,有一种被点亮的感觉。围绕相同的主题,不同学科教师从不同角度对学科知识进行综合提炼、拓展应用。

以“丝绸之路”为例,历史学科从古丝绸之路的源起、兴衰,看中国历史发展的脉络;地理学科以此为主线,为学生情景式勾勒出亚欧大陆的地质风貌;政治学科则让学生联系当下“一带一路”倡议、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时政热点进行思考。

教研内容与形式的创新,让教研员与一线教师的联系更加紧密,彼此相互激励、携手同行。

关键词:双边共享

寻治本之策 激活教师内生动力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重庆教育大会上,市领导指出,要大力加强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树立良好师德师风,加强教师队伍管理,弘扬尊师重教的良好风尚,让教师在岗位上有幸福感、事业上有成就感、社会上有荣誉感。

如何让教师收获更多的职业幸福感、成就感,激发主动成长的愿望?这是渝中区教师进修学院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站在新时代的风口浪尖,研训机构亟待转变工作职能,重新塑造与一线学校和教师的关系。而转型之难,在于找寻方向,在于明确支点,在于释放研训者和实践者的激情。”院长宋文君这样认为。

“双边联动”下的“区校一体”教师培训课程资源建设,为学院找到了答案。

“晏校长,你开发的5门课程已入选渝中区教师培训课程资源库。”年前,马家堡小学校长晏庆接到这样的消息。

原来,利用假期,结合平时外出讲座经验,晏庆先后开发了《办一所能够飞翔的学校》、《学校课程管理的实践与思考》等培训课程,一旦有学校和培训项目需要,他就从校长转变为“教师培训师”,这样,来自一线的教育教学智慧就能够在全区流动起来。

主动引入教师参与培训课程的开发,构建开放的教师培训课程体系是渝中区开展“双边共享”联动培训,调动教师自主参与、分担培训任务、开展共享式学习的一大创举。这一举措既促进了教师有意识地提炼教育教学经验,又整合了全区优质教师教育资源,还通过继续教育学分奖励等方式,调动了教师参加培训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尽管本学期培训课程申报时间已经截止,但每天还会接到老师的咨询电话,主动要求报名。”学院培训中心负责人介绍,教师和教研员参与的积极性很高,目前,学院面向全区公开征集的第一批培训课程已达到197个,内容涵盖师德教育、学科教学、教育管理、教师人文素养、学校特色文化等众多领域,学院教研员提供了很多高质量的培训课程,高中物理教研员王安民老师开发的课程就达到8门之多。

“从要我参与到我要参与,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加码,教师培训方式的变革,为教师成长注入了新的活力。”分管师训的副院长李立认为。

如果说“区校一体”教师培训课程资源建设为激励教师自我发展提供了舞台,那么,新入职教师培训则为新教师成长提供了强劲引擎。

从2016年10月起,渝中区教师进修学院在区教委支持下,创新新教师培养方式,增设新入职教师基地学校跟岗研修板块,通过整合名校资源,为新教师搭建起研训一体、区校一体的专业成长平台。

新模式下,每位新教师都配有学科教研员、基地校指导教师、聘任学校指导教师等不同层面的多位导师,对新教师的学科教学和班主任工作进行为期一年的专业指导,形成了多导师带教团队培训的局面。

过去,新教师培训由学院独挑大梁唱主角,现在,基地学校在项目实施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培训实施也由“单向推进”向“双轨并进”变化,充分调动了一线学校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两年时间,各基地学校探索出很多好经验、好做法。如巴蜀幼儿园实施的“团队带教”模式、人民小学探索的“多主题通识性集中研修”、巴蜀小学以“阳光杯”赛课为载体开展跟岗研修,丰富了新教师培训的形式与内容。

“在二十九中进行跟岗研修时,我认真听课、积极反思,学到了很多宝贵的的实践经验。”复旦中学魏志龙老师表示,新教师培训让自己收获满满。2017年才入职的他已经主研了重庆市重点课题1项,发表论文2篇,在重庆市第十四届基础教育改革论文大赛中获市级一等奖。

无论是“区校一体”教师培训课程资源建设,还是新入职教师跟岗研修,双边联动理念下的教师培训呈现出强大的生命力,未来,渝中教师培训还将催生出更多的智慧范本。

关键词:双主共进

赋转化之能 打造彼此成就的共同体

教育部指出,要深刻理解和把握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作的重大意义,引导教师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建设一支宏大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研训机构与学校、教师如何才能结成彼此成就、并肩成长的发展共同体?院长宋文君表示,“研训机构一定要真正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力量源、学校教育变革的同盟军”。

渝中区教师进修学院“双主共进”联动科研的行动模式提供了可借鉴的思路。

“这次课题研究真不知道如何下手?我是不是不太适合参加科研工作。”

几年前,学院科研中心接到一位老师这样的抱怨,可事实上,这位老师在学校教书已有10余年,参加过大大小小的赛课,获了不少奖,还是学校的教研组长,但在参与课题研究时,仍然发现很多事情都无从入手。

不得不承认,这位老师的状况代表着当时很多一线教师同样的困惑。

如何培养教师的科研素养?

“科研不是独立于教育教学之外,而是源于教育教学,同时反哺教育教学实践,最终引领教学研究,助推学校教育质量的提升。”分管科研的副院长周鸿蜀认为,提升教师科研素养,首先是帮助教师找准需求和研究方向。

2016年3月开始,学院广泛向一线教师征集需求,形成需求分析报告,拟定培训培养内容,再与学校反复协商直至达成共识,确定了教师科研素养提升实施方案,构建了科研人才三级培养体系。

学院通过创新实施双导师制(科研理论导师、实践型专家各一名)、小组合作共同体制(将学员按照学段和学科分成若干学习小组)、课题任务驱动制(每个小组承担一个微课题研究),为学员提供了从理论到实践的全面支持。

“以前,我们做科研时习惯‘就这一节课而言’,缺乏整体的课程观、教育观。”一位学员在参加完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后,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从如何动态选题,如何进行报告撰写到课题研究方法……”来自石油路小学的一位教师感叹,学院提供了全方位的帮助。

她以自己所在的课题组为例,学院为每个学习小组确定了微课题研究的任务,每个小组在实践型专家导师手把手的指导下,独立申报或参与一项课题研究,经历了课题申报、立项、开题、中期、结题等各个环节,实现了课题研究的全程参与,通过“做中学”提升了科研能力。

科研人才培养模式的系统化设计,无疑为教师科研素养提升给予了强有力的支撑。与此同时,学院的科研管理也在不断求实创新,尤其加强了对课题研究关键环节的指导。

去年11月,由渝中区教育科学规划办牵头,学院抽取了12个在研课题,开展了为期6天的密集调研。教研员作为科研指导专家对课题进行深入指导,提出了有针对性、实效性的修改意见,“研究过程要注重文献学习和理论学习,注重研究结论的提炼与表述。”“应加强研究成果的梳理,形成校本化、特色化、系列化的成果。”“提出活力教学概念,就应该在概念界定、特征、测评体系、实践策略等方面进行更深入的思考”……

为引导课题组注重研究的实践性,调研活动还增设了课题案例分析环节,通过与课题组的互动答疑,及时解答课题组在研究过程中遇到的困惑。

“调研活动来得非常及时,帮助我们梳理了研究思路,修正了研究方向。”重庆精一民族小学课题主持人、校长李萍说,她对学校大美育课程的研究更有信心了。

“做教师生命激情的点火器,做教育智慧的播种机。”当教育迈进新时代,渝中区教师进修学院在转型发展中,正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彰显对教育的责任和担当。

何霜 李达毅 图片由渝中区教师进修学院提供

数说》》

近三年,教研员指导的渝中区中小学教师在全国、全市各类教学技能竞赛活动中,获全国一等奖44人次、二等奖17人次;获市级一等奖135人次、二等奖44人次。

近三年,学院承担国培市培任务12项,完成区级培训10大类69项,接受外省市委托培训9项,影响辐射重庆、四川、贵州、云南、福建、河南、南京、深圳等省市,培训满意度均超过95%以上。

学院多次获得“国培先进集体”称号,在教育部开展的年度“国培参训学员满意度网络匿名评估”中,学院开展的国培项目均名列全市前茅,其中小学数学教学名师培训、小学语文阅读专题培训均列该类别全市第一。

学院目前在研市区级课题20个,其中市级重点课题立项8个,在全市处于领先地位。

链接》》

落实重庆教育大会精神

助力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教师工作,把教师作为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全国教育大会的召开,更是对新时代新形势下教师地位和作用进行了新思考新定位,强调了从战略和全局高度充分认识教师工作的重要性,对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大会提出要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研训机构的重大课题。作为促进教师队伍建设的主力军,我们以服务区域教师专业发展、服务区域教育质量提升为职责和使命,秉承“成就教师,发展自我”的办院宗旨,致力于建设“与教师同行”的研究型学院。我们坚持聆听教师、细读教师、深懂教师,始终与教师同行,努力成为教师生命激情的点火器、教育智慧的播种机、教师专业成长的力量源、学校教育变革的同盟军。

我们深知,要助推教师高质量发展,必须统筹思维、系统设计,打通教研、科研、培训三者的关联,重塑研训机构与中小学校的关系,才能让我们的服务更为精准、更具实效。在此基础上,我们努力构建相互促进、相互协作、共同发展的区域研训新生态,推进以学习、研究、发展为核心的“三个共同体”建设,探索“双主共生”联动教研、“双边共享”联动培训以及“双主共进”联动科研等行动模式,为区域教师队伍专业成长提供更有力的支撑与保障。

迈进新时代,踏上新征程。我们将继续坚持回归常识、回归本分、回归初心,以质量为教育发展的生命线,把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融入和贯穿于区域研训的全过程,更好地服务学校发展,服务教师成长,为打造渝中教育高地赋能添彩。

渝中区教师进修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 宋文君

延伸阅读: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