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日报网 > 教育 > 正文
迎龙小学 “村校联动”助力乡村振兴
来源:重庆日报
时间: 2019-01-23 07:29:14 | 编辑:李平

学校到北斗村开展锄禾实践活动

“乡村学校是乡村的灵魂、乡村文明的载体。办好乡村教育,既是乡村孩子与他们家庭的希望,也是乡村的希望、社会的希望、国家的希望。”这是南岸区迎龙小学所有教育人的心声。

近年来,南岸区迎龙小学不断丰富“建和谐共生之园,育生命自觉之人”的办学理念,培育了“生机勃勃的学园、共生共长的家园、逸趣横生的乐园”,在生态文化建设、课程领导力建设、艺术教育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在几十年办学实践中,学校始终将自身的内涵发展、特色发展根植于乡村振兴中,从文化共享到课程共建,再到活动共融,发挥了一所小学校在乡村振兴中的应有作用。

村校合奏

开启乡村精神文明新篇章

“这个演员应该是专业选手,唱腔动作非常专业哟。”“这些孩子非常不错,一个个自信又大方,动作优美漂亮。”看到梨花颂节目,北斗村村民忍不住发出感叹。

迎龙小学是南岸区“戏曲进校园”特色基地学校,学校聘请专业的戏曲专家进行长期的戏曲辅导,在校内开展戏曲文化课程,培养学生的戏曲素养,营造校园戏曲文化氛围,推进戏曲艺术的发展。

北斗村的管乐队成员虽然都是地道的村民,但他们可是身怀绝招,成功开展各类汇报演出、助阵演出,一共演出120余场,先后走进了北京音乐厅、国家大剧院,并多次与中国国家交响乐团同台演出。

村校牵手,显示出“1+1>2”的作用。管乐团成员张玉福说,从不识曲谱、不会指法,从不懂乐理到熟练掌握能演奏几十个曲目,乐团表演正在逐步丰富,如今与学校合作,有了更多表演的灵感。现场观看的村民也格外兴奋,陈长惠感慨地说:“虽然平时电视里也能看到,但是现场观看更加真实、更加震撼,这样的活动丰富了我们的精神文化生活,非常有意义。”

结合北斗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建设,双方开展“村校文化融合,奏响乡村振兴”村校合作。

北斗村相关负责人表示:“农村社区居民对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有越来越多的向往,基层党组织、村委会由于多种因素存在自身文化建设上的短板。为克服这文化建设短板,我们与学校搭起桥梁、建立起文化联系,利用双方优势资源,共同丰富辖区的精神文明生活。”

未来,学校将紧密结合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的工作,将校园文化与农村文化相交相融,调动党员、群众建设精神文明的积极性,充分发挥本土文艺爱好者的文艺创造主观能动性,进而开启新时代乡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新篇章。

课程共筑

丰富劳动教育新路径

“到了惊蛰节,耕地不能歇。”“雨打清明前,洼地好种田。”“小满小满,麦粒渐满。”……通俗的哲理,经过北斗村村民委员会主任雷昌华接地气的表达,让学生了解到了我国千百年来流传下来的农耕文化。

原来,为全面贯彻落实全国、全市教育大会精神,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迎龙小学特意组织了这场特殊的劳动实践活动,学校选派47名四年级学生走进南岸区迎龙镇北斗村,在北斗锄禾农耕体验园了解农耕文化,体验农耕生活。据悉,这也是学校家园课程中的北斗锄禾实践活动。

“劳动实践活动对学生的劳动教育至关重要,村校共建以来,学生们走进农耕大课堂,在亲身参与农耕文化精髓,体验课外实践魅力,对校内劳动教育起到很好的补充作用。”学校相关负责人介绍。

挖窝、栽苗、培土……活动中,孩子们人人做得有模有样。学生王思晨说:“通过今天种菜,让我深刻领悟了‘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含义,我今后绝不浪费粮食了,同时还要监督身边人珍惜粮食。”

“学生们不仅仅掌握了劳动技术,更重要的是从中学会了团结协作,沟通的技巧。”学校教师杨溢说,学校课程与基地实践活动的结合,挖掘了学科中的劳动教育因素,不仅让学生在特色劳动中学习劳动技术,培养劳动观念和态度,更重要的是让他们懂得劳动的价值,为终身发展和人生幸福奠基。

值得一提的是,自村校双方共建以来,北斗村还派农业专家到迎龙小学进行农耕知识讲解。该村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将与学校共商劳育培养体系,进一步优化“北斗锄禾”,打造更为完善的劳育实践环境,传播农耕文化,培养学生劳动兴趣,延续中华民族优良传统。

温暖共育

营造社会和谐良好氛围

“祝你生日快乐,祝你生日快乐……”不久前,五保户刘先国家里歌声飞扬,欢声笑语一片。当天,迎龙小学留守儿童集体走进家里,陪着老人一起开心地举行了留守儿童献爱心活动。

“今天过得真开心啊,小朋友们为我们戴上了生日帽,陪我们唱生日歌、吹蜡烛、许心愿,还帮我们打扫卫生!”刘先国老人开心地说,孩子们的天真、淘气、可爱,让他们实实在在感受到了家一般的温情。孩子们也开心地表示,从中得到了温暖和快乐,学会了孝敬和感恩。

迎龙小学是南岸区唯一的留守儿童寄宿制小学,孩子大都生活在留守家庭,有的孩子在单亲家庭或者离异家庭。如何让每个孩子快乐幸福地生活成长,成为校长何萍牵挂最多、思考最多的事情。

多年来,学校集合迎龙镇生态资源丰富这一区域特点和生态学理论,以及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实际需要,以“生态教育”思想为指导,提出了“建和谐共生之园,育生命自觉之人”的办学理念,确立了“管理到位、个性特色、品牌示范”三步发展的办学策略,构建了“生·长”课程的体系与结构,促进留守儿童健康快乐的生长。

如今,在打造校村文化融合中,学校与北斗村搭建起留守儿童关爱平台,借助双方力量,对辖区留守儿童展开系列关爱活动,建立起“老少融乐”小屋,将辖区留守儿童和五保老人联系在一起,以“共筑温暖”活动助推乡村振兴。不仅使辖区每一个留守儿童茁长成长,让五保老人享受到温暖和快乐,也共同营造起社会和谐的良好的氛围。

链接>>>

小学校大作为 乡村振兴添动力

教育兴则乡村兴,乡村教育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性工程。南岸区迎龙小学率先行动,主动发力,与北斗村进行了文艺联动、课程共筑、温暖共育等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学校将特色项目莲萧、戏曲与北斗村村民管乐联动,以文艺联动助推乡村文化振兴。学校与北斗村共同开发完善北斗锄禾农耕体验园实践活动,丰富了立德树人的新路径,学校关爱留守儿童、五保老人,为他们搭建起有温度有爱的平台。

一所学校的力量是有限的,但她的影响力却是无穷的。迎龙小学正以自己务实精神,创新实践,在乡村振兴中发挥更大的辐射引领作用。

何霜 胡忠英 图片由迎龙小学提供

延伸阅读: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