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日报网 > 城建 > 正文
追梦职防事业 服务民生健康
来源:重庆日报
时间: 2018-12-28 07:06:33 | 编辑:王俭林

  国家(重庆)突发中毒应急处置队

  清水村驻村“第一书记”王云川与村民交谈

  职业病科主任王永义到城口县医院带教查房

  市第六人民医院外景

  重庆市第六人民医院(重庆市职业病防治院、重庆市中毒控制中心)的历史可追溯至1948年的淮海战役,穿越七十载光辉岁月,紧紧围绕“业务至精、服务至诚、管理至善、环境至美”的发展理念,深入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为预防、控制和消除职业病危害,保护劳动者职业健康及相关权益,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出发,提升医院管理水平,认真履行社会责任,倾力打造群众满意医院,增进民生健康福祉。

  肩负全市职业病防治使命、履行突发(中毒)应急事件救援任务、担当为周边群众健康保驾护航重任的重庆市第六人民医院,在市委、市政府的关心支持下,在市卫生健康委的正确领导下,矢志不渝、砥砺奋进,已成为重庆市职业病防治的第一窗口,集医疗、教学、科研、中毒救治、预防、保健于一体的市属三级医院。

  特色专科 综合诊疗——打造满足群众多方位就医需求的主阵地

  学科建设是医院的根本,是打造品牌的“砝码”,是群众“看好病”的保障和基础。多年来,重庆市第六人民医院遵循“厚德、精诚、创新、卓越”之院训,坚守“尊重生命、精益求精、团结奋进”价值观,以加强学科建设、人才建设、绩效改革、文化建设等系列重点工作为主线,全面推进医院改革、发展和建设等各项事业再上新台阶。

  为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就医需求,医院运用现代医院管理思想和方法,切实加强重点专科建设,并由此带动了全院管理水平和服务能力的全面提升。目前医院设有27个临床医技科室,其中“职业病与中毒科”是市级重点学科,“眼耳鼻喉科”和“呼吸内科”是市级重点专科,“内分泌内科”、“放射科”是区级重点专科。通过创建重点专(学)科,各个科室设备设施、人才队伍、医疗技术水平及服务质量和效益均得到快速提高,病人满意度不断提升。

  医院的发展离不开人才,近年来,市六院将“人才强院、科教兴院”放在医院发展的首要位置,如今在岗职工有938人,其中专技人员816人,高级职称121人,中级职称170人,博士及硕士研究生103人。

  优秀人才的集聚,带动医院高新技术不断发展,科研教学水平不断提升。综合诊疗项目中,内科病综合诊治、糖尿病并发症诊治、呼吸及睡眠监测、慢性气道疾病管理、急性心肌梗塞诊治、外周血管动脉粥样硬化诊治、消化道出血临床诊疗、重症综合诊治、创伤急救、外科微创手术【椎体成形术(PVP)和后凸成形术(PKP)】、泌尿系结石和前列腺增生的微创治疗、肿瘤射频消融治疗、离子刀等特色项目,获得了众多患者的高度好评。

  医院先后主持参与国家卫生行业专项分课题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市级项目25项、区级项目9项、院孵化基金30项。

  职业健康 重在预防——做好职业病防治工作的宣传队

  职防事业如何未雨绸缪?职业病防治科普传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广大劳动者是创造社会财富的主力军,也应当是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受益者,依法享有职业卫生保护是每个劳动者的权利。没有职业人群的健康,就不可能实现健康中国的宏伟目标。而职业病中的“头号杀手”,便是我们常听说的“尘肺病”。

  在职业活动中长期吸入生产性粉尘,并在肺内潴留,就会引起以肺组织弥漫性纤维化为主的全身性疾病,称之为尘肺病。在重庆的边远山区,家里的男性多以外出打工维持生计,文化程度不高的他们只能做一些类似挖煤、挖矿、打风钻等力气活,为了生存辗转在各种各样的工地之间,殊不知粉尘早已在他们身体里扎根。

  据悉,我市已报告尘肺病人35000余人,患者数量约占我市所有职业病患者总数的95%以上,尘肺病患者中,农民工又占了绝大多数。该疾病极大威胁着广大劳动者的身体健康,很多家庭因此丧失主要劳动力,从而因病致贫。

  面对这样的现实,作为重庆地区唯一以职业病防、治、研为特色的医院,市六院勇担社会责任,致力发挥医院公益性,多次组织专家到城口、奉节、黔江等尘肺病患病人群较多的地区开展义诊宣传、送医送药等活动,不仅为当地的居民免费检查身体,还着重向他们科普尘肺病的相关知识,教他们正确认识和应对尘肺病。同时,医院积极加强职业病医联体建设,多次组织专家团队深入区县各医院,开展系列查房带教、培训讲座等,让更多尘肺病患者在当地就能得到相应治疗。此外,为将职业病防控关口前移、注重抓防,医院还多次组织职业健康专家走进校园、走进企业,举办健康讲座、知识大讲堂,发放宣传资料、科普手册,有针对性地宣讲,引导职业人群有病早治、无病早防。

  多年来,医院成功救治了大批尘肺病患者,吸引了一批医疗机构、社会组织参与救治,联合了许多志愿者,组织了一系列关爱尘肺病人的公益活动,充分调动社会各界积极参与、主动作为,不断提升全市职业病防治能力和居民健康素养,也让尘肺病患者得到专业治疗的同时,感受到社会各方的关怀和温暖。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医院将积极适应新时期产业发展趋势和职业健康管理需求,健全职业健康监测网络,扩大职业病种和危害因素监测覆盖范围,加强职业健康体检,做好尘肺病等重点职业病患者救治保障。认真开展职业健康宣传教育,增强劳动者主动防护意识,致力提升职业病防治能力和水平,推动我市职业病防治工作向前发展。

  生死关头 即刻出发——处置突发中毒事件做群众健康护航人

  当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受到威胁时,人民的医疗机构必须第一时间站在群众的面前。突发中毒事件作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重要内容,受到市卫生健康委的高度重视。2011年,市六院经原卫生部批准成为国家突发中毒事件处置队承建单位,历经3年建设,最终于2014年通过原国家卫生计生委的验收,成为西南地区最早建立的突发中毒事件处置队。该支队伍由中毒救治、卫生应急管理、医疗、护理、后勤保障等各专业技术人员组成。

  2011年至今,国家(重庆)突发中毒事件处置队参与了20余起突发群体性中毒事件的救援工作,救治中毒人员800余人,参与多次国内地震救援及尼泊尔地震国际救援,积累了丰富的突发事件应急处置与救治经验,获得了较高的评价。

  此外,医院开设的职业病与中毒医学科,一方面开展职业病诊断与治疗,包括国家《职业病分类和目录》所列的十大类132种职业病,另一方面参与中毒事件的卫生应急处置,对职业性、生活性和环境污染所致中毒进行鉴别、诊治。

  同时,医院还开设卫生学评价科对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检测与评价,是重庆市仅有的3家获得国家甲级资质(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资质)的评价检测机构之一;开设体检中心(内设职业健康体检科)对劳动者进行职业健康监护及伤残鉴定,开展职业健康体检,对职业病患者进行伤残等级鉴定等。

  下一步,市六院将在市卫生健康委的带领下,继续强力打造中毒应急队伍,成立全市中毒医疗质量控制中心,健全全市中毒应急网络,进一步加强全市突发中毒事件风险评估工作,为提升中毒应急处置队伍实战能力而不断努力。

  大爱无言 温暖“黔”行——健康扶贫做困难群众的贴心人

  健康扶贫,国家战略,重在行动,重在实效。

  黔江区金溪镇是重庆市18个深度贫困乡镇之一,自然环境恶劣、坡陡弯急,土地薄瘠、基础设施差,道路差、路面窄,是市卫生健康委扶贫集团的对口帮扶乡镇。

  为贯彻落实国家对扶贫工作的有关要求,扎实推进精准扶贫工作,解决贫困户实际问题,市六院高度重视,将扶贫工作纳入医院规划统筹安排,派出党委书记邬亮和医保科科长王云川为扶贫干部,深入黔江区金溪镇,切实履行扶贫使命。

  在金溪镇清水村,共有9户农户是市六院的精准帮扶对象,需通过一对一的方式帮助他们脱困脱贫。对此,医院领导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工作,制定“结对帮扶”详细方案,确定9人帮扶小组,每人一户,精准对接;同时结合医院特色,充分调动医院资源优势,切实解决贫困户实际困难。

  “以前没有在农村工作的经验,在金溪镇的这一年真是不容易,衣食住行样样都与城市不同,爬坡上坎那是经常的事,粗布麻衣更是自然。”王云川说,一年下来,大家都开玩笑说他和农民们站在一起都分不出来了,“听到这话我很高兴,这是同志们在表扬我,说明我的工作真的是做到群众中去了。”

  在扶贫过程中,两位扶贫干部也遇到了很多感人的事迹。有一次,王云川来到贫困户聂恒洋的家里帮扶,聂恒洋执意要留王云川吃午饭。“黔江人民喜欢吃面条,他就说给我煮面条吃,我当时认为只是普通的面条而已。”王云川说,可当这一碗面条端到他面前的时候,他发现上面只有少量的面条和蔬菜,而下面垫着的是一个个的荷包蛋。1个、2个、3个……里面足足加了7个荷包蛋。

  “7个鸡蛋对于我们来说可能不算什么,可对于这些本来就贫困的村民来说,他们已经把自己觉得最好的拿出来招待我了。我那时才明白,只要是真心实意为老百姓做了事,他们都清楚记在心里,想着法儿地表达着他们的感激。”王云川说。

  7个鸡蛋,饱含着淳朴的村民对扶贫干部满满的谢意,也成为王云川扶贫记忆中最深刻的一笔,每每提起,都忍不住哽咽。

  为摸清各建卡贫困户具体状况,找准致贫致困根源,扶贫干部一遍遍进行政策宣讲,为村民谋划致富蓝图。在无数次真情交流和帮扶中,扶贫干部与村民们结下了深厚的感情。

  “走到基层去,通过党的政策、卫生健康委筹措的资金让农民们富起来,让我为扶贫工作感到非常的自豪。现在我已经调任回到市六院,新的同志将继续我们的工作,相信再过上两年,那里的人民腰包一定会鼓起来。”邬亮说。

  三次搬迁 数次更名

  七十载筚路蓝缕发展成为弄潮儿

  如何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抓住医院自身发展的机遇,积累沉淀,厚积薄发?

  1948年,为了收治淮海战役伤员,重庆市第六人民医院前身在河南成立,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中原卫生部直属医院。1949年医院随部队辗转至重庆,1950年成为西南人民革命大学附属医院,坐落于红岩村(今宋子文公馆)。

  1958年,根据国家钢铁建设的需要,医院整体搬迁至綦江三江镇,开始了新的艰苦征程。作为当时三江地区唯一的市级医院,市六院技术好、名气高,除了三江本地,川东、贵州等地区都有许多人慕名前来,所以尽管离主城远,医护人员却忙得不可开交。

  为了保护重庆这座“老工业城市”的数百万生产工人的身体健康,1980年起,市六院承担起了全市的职业病防治工作,并正式被命名为“重庆市职业病防治院”。开办初期,医院人、财、物都极度缺乏,但大家没有被困难击倒,想尽办法引人才、强硬件,职业病防治工作在步履艰难中逐渐走上正轨。

  20世纪90年代初,医院抓住了改革开放的发展机遇,从三江搬回南坪。与此同时,随着国家“三线建设”战略的调整,1990年初,第六机械工业部和重庆市政府及重庆市第六人民医院签署协议,万县6802医院正式并入重庆市第六人民医院。

  定局南坪,本以为尘埃落定,但医院仍存在资金匮乏、人员流失的情况。为确保医院平稳发展,时任领导班子做出重大战略调整:以职业病为龙头,以综合病为基础,以社区服务为支撑的“三驾马车”全面领跑医院业务。通过全院职工的共同努力,市六院各项工作稳步推进,业务水平不断提升。

  时光荏苒,沧桑巨变,70年前那间小小的部队卫生所已成长为集医疗、科研、教学、预防保健为一体的重庆市第六人民医院(重庆市职业病防治院、重庆市中毒控制中心),以昂扬向上的姿态,巍然屹立于渝都南岸,引领着重庆职业病防治事业的发展。

  市六院院长刘永生说:“70年,是医院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里程碑,是凝心聚智、再创辉煌的新起点,每个‘六院人’都将牢记使命锐意进取、履职尽责担当作为。岁月变迁,医院救死扶伤的初心不变,德术并举的精神不变。质量是发展之本,文化是发展之根,我们将持续加强医院内涵建设,全面提高医疗水平,为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健康需求不懈努力,让政府放心,为群众解忧,办人民满意职防事业。”

  王凤 徐亚男 图片由市第六人民医院提供

延伸阅读: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