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日报网 > 思想 > 正文
马克思主义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双创”中的地位与作用
来源:重庆日报
时间: 2018-12-13 06:26:40 | 编辑:王俭林

代金平

中华传统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土壤,影响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路径和成果;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成果是中华传统文化在当代传承发展的指导思想,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简称“双创”)提供立场、观点和方法。正确处理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明确马克思主义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双创”中的地位与作用,是科学有效推进“双创”工作的基础和前提。

马克思主义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其“双创”提供评判标准。传统文化,因其产生和传承的历史语境的局限,不可能直接嫁接到现代生活之中,成为解答当代难题的万能钥匙;同时,我们也不能因为其存在的局限性,否定或排斥其时代价值。对此,习近平总书记说:“要继承和弘扬我国人民在长期实践中培育和形成的传统美德,坚持马克思主义道德观、坚持社会主义道德观,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基础上,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努力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引导人们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这就是说,要通过“双创”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传统美德)的传承与发展,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融合,这也是我们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和方法。

中华传统文化纷繁复杂,要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双创”,首先就是要正确识别或甄选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双创”就是要按照时代特点和要求,对那些至今仍有借鉴价值的内涵和陈旧的表现形式加以改造、补充、拓展、完善,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现形式,激活其生命力,增强其影响力和感召力。马克思主义,尤其是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是解决当下中国面临的一切问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根本指导思想,自然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双创”的指导思想。因此,“双创”的过程,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传统文化抽丝剥茧的过程,更是根据时代发展需要赋予其新生命的化蛹为蝶的过程。

马克思主义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双创”确立立场、主体与目标旨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无疑是马克思主义文化。当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双创”,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唯物史观告诉我们,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是历史创造者。正是人民群众在社会实践中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离开了人民群众当然也就谈不上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谈不上优秀传统文化的“双创”。只有融入到群众的日常生活之中,融入到群众的社会实践之中,“双创”工作才不至于流于空谈,才能在人民群众丰富的实践中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

明确了“双创”的立场,也就明确了“双创”的目标旨向: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同时明确了“双创”的主体力量:人民。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让13亿人的每一分子都成为传播中华美德、中华文化的主体。”这也就是说,13亿多中华儿女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主体,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双创”的主体,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这是时代赋予每一个中国人的历史使命。

马克思主义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双创”确立原则与方法。在“双创”中坚持马克思主义,就是要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指导“双创”工作。马克思主义观点,在此主要指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双创”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从中国当下的社会现实出发,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实际出发,从中国文化繁荣发展的现状出发,研究文化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存在的问题与条件;把握文化发展的一般规律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特殊规律,探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双创”的有效路径。马克思主义方法论,是指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双创”要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则,深入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双创”的深刻内涵,正确处理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坚持与发展的关系,转化与发展的关系,坚持目标导向与问题导向的统一,切实推进文化强国战略的实施。

在2014年10月召开的文艺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传承中华文化,绝不是简单复古,也不是盲目排外,而是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辩证取舍、推陈出新,摒弃消极因素,继承积极思想,‘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实现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这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双创”工作的系列具体原则和方法。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双创”工作,提出了一系列原则和方法,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文化建设实践相结合的结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生动体现。

(作者单位:重庆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重庆邮电大学分中心)

延伸阅读: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