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日报网 > 重报声音 > 正文
把政策“含金量”转化为获得感
来源:重庆日报
时间: 2018-12-12 06:22:20 | 记者:程正龙 | 编辑:王俭林

把政策“含金量”转化为获得感,是政策制定、实施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然要求。只有把政策“含金量”更多地转化为群众真切的获得感,才能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才能赢得广大群众的衷心支持。

当前,我市脱贫攻坚进入最为关键阶段,如何往深里走、往实里做,攻克坚中之坚,啃下脱贫攻坚“硬骨头”?其中一项重要举措,就是要聚焦深度落实扶贫惠民政策再发力,把政策的“含金量”转化为群众的获得感,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

“含金量”高低是衡量政策好不好的重要标准之一。不论是扶贫政策,还是经济政策、民生政策,政策“含金量”越高,群众获得的红利就越多。然而,在现实中,有些地方由于在制定政策之前缺乏深入细致的调研,又缺乏必要的配套措施,制定的政策看起来很好,却经不起实践的检验,最终沦为“空中政策”,悬在空中,不接地气,难以执行。也有些地方制定的政策虽然“含金量”高,却在卡在“最后一公里”。就以脱贫攻坚来说,从中央到地方都陆续出台了一系列便民利民政策措施,产业扶贫、交通扶贫、健康扶贫等等,政策“含金量”不可谓不高。然而,由于政策执行有偏差,一些贫困群众却无法充分享受到该得的政策红利,获得感仍然不强烈,这也成为他们脱贫的兴致不高、动力不强的原因之一。因此,要把政策“含金量”转化为获得感,既要在政策制定上更科学,也要抓好“最后一公里”的落细落实。

把政策“含金量”转化为获得感,要在政策制定上下功夫。政策能够给群众带来获得感,一个关键的前提是政策有“含金量”。因此,在政策制定上要诚意满满下功夫,多到基层一线做充分细致的调研,增强政策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不断做加法,增加更多、更实在的干货。比如,针对民营经济发展、脱贫攻坚、民生改善等工作遇到的痛点难点堵点问题,在精准调研的基础上,我市先后出台抓党建助推民营企业发展十条措施、《关于进一步加大就业扶贫政策支持力度和落实力度的通知》、《重庆市全民健身条例》等相关措施,送来了一波波“含金量”十足的政策“红包雨”,惠及广大群众和企业。

把政策“含金量”转化为获得感,要在政策落实上见效果。政策的“含金量”高不高确实很关键,但更为重要的是要有实际效果。政策效果如何体现?答案是获得感。一项政策倘若不能增强群众的获得感,让群众多笑、常笑,“含金量”再高的政策也是一纸空文。为此,要破除政策落地“拦路石”,打通“中梗阻”、消除“底板结”,畅通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防止政策“空转”。要主动有效对接群众的实际需求,用好、用足、用活各项政策措施,让政策红利转化更顺畅、更接地气,让政策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充分释放政策的“含金量”,真正让群众拥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事实上,把政策“含金量”转化为获得感,是政策制定、实施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然要求。只有把政策“含金量”更多地转化为群众真切的获得感,才能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才能赢得广大群众的衷心支持。

(作者系重庆日报评论员)

延伸阅读: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