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日报网 > > 正文
新旧照片见证重庆40年巨变
来源:重庆日报
时间: 2018-12-05 06:31:43 | 记者:赵迎昭 | 编辑:李平

    

  1979年拍摄的渝中半岛,当年重庆长江大桥合龙。

  2018年,秦文在家中阳台上用手机拍摄的渝中半岛。

  秦文工作照。受访者供图

  上世纪70、80年代重庆沿江民居。

  1997年,南岸滨江路动工修建。

  2006年8月2日,重庆主城愈加迷人。

  2009年4月29日,市民在朝天门大桥上参观。当日,朝天门大桥通车。

  从低矮的平房到不断被刷新的天际线,从一片青灰色到五彩斑斓的都市风光……

  10月1日晚,观众通过央视财经频道的直播看到了重庆改革开放40年发生的巨变。在演播厅中用一幅幅照片讲述变化故事的,是重庆大画幅摄影协会会长秦文。

  1978年,秦文还是一位普通的美术教师,他用400多元——一年的工资买了一台日本CR-5相机。“当时重庆主城区分布着许多重工业企业。蓝天时,我总会兴冲冲地去南山上拍照。”他回忆,上、下山没有路,为了到达理想的拍摄地点,必须在长满野草的山坡上攀爬,还要克服经过墓地的恐惧心理。

  在1978年拍摄的这张照片中,左侧的重庆长江大桥和右侧的会仙楼都在紧张建设之中。前者1980年通车,是重庆境内横跨长江的首座公路大桥;后者1982年竣工,高度为54米,是当时重庆城区的第一高楼。

  会仙楼竣工3年后,秦文下海了。经商期间,他几乎不敢在紧邻解放碑的夫子池展览馆前经过。“走到那附近心里就‘扑通扑通’跳个不停,展览馆中的画展、摄影展像磁铁一样吸引着我。”秦文说,忙于经营生意,他不敢分心在艺术上。

  重燃艺术激情是上世纪90年代末。那时,他的事业蒸蒸日上,他便聘请他人管理企业,自己一头扎进摄影中。2006年起,他的作品亮相国内外多个摄影展,《乌江纤夫》等反映重庆独特文化的系列作品受到业界好评。“这个人是可以出作品的!”摄影界前辈于1984年在重庆市摄影家协会年会上说出的这句话应验了。

  在创作之余,秦文坚持用镜头记录城市变迁。今年,他在南岸区家中用某国产手机拍摄了一张渝中半岛的照片,效果出乎他的意料。照片中,早已不见会仙楼的踪迹,该处附近已建成339米高的重庆环球金融中心,它与海航保利国际中心等多座超高层建筑构成重庆美丽的天际线。秦文介绍,如今重庆的夜景在40年前无法想象。

  重庆的巨变世人有目共睹。“江边吊脚楼一个个紧挨着,人们蜗居在狭小的屋子里,城市里最繁华的地方也没多少高楼。”年过七旬的黄相民在北京生活多年,他回忆起上世纪80年代回重庆老家时感叹道。让他欣喜的是,2017年他回重庆时,这座城市已经是高楼林立的模样,交通也发生了巨大改观。

  “昨天的重庆已经被载入了历史,今天的重庆正在谱写历史,它将更加美好!”秦文说。

延伸阅读: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