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日报网 > 时政 > 正文
从“坐井观天”到走出大山 一条路改变下庄人的命运
来源:重庆日报
时间: 2018-12-02 06:52:34 | 记者:颜安 陈虹 | 编辑:李平

1999年12月24日《重庆日报》头版刊发了《感天动地下庄人》的文章。(重庆日报资料版面)

11月22日,巫山县竹贤乡下庄村,悬崖上的公路。特约摄影 龙帆

十一月二十二日,巫山县竹贤乡下庄村,村民正在厨房准备午餐。特约摄影 龙帆

11月22日,农历小雪,太阳却在这一天从云里蹦了出来。阳光洒在巫山县竹贤乡下庄村村委会主任毛相林黝黑的脸上,遍布的皱纹里夹着泥土与汗水,如同眼前这条崇山峻岭之间凿出的道路。

这条路来得不容易。下庄村地处秦巴山腹地,这里的地形如同一个巨大的井,下庄村就在井底,四面被海拔高于千米的险峻大山包围,村里人被困在里面走不出去。21年前,不甘心“坐井观天”的下庄人,在时任村支书毛相林的带领下,开始在绝壁上凿路。

如今,道路早已修通、硬化,并加装了护栏。路,连通了下庄村与外面的世界,也改变了下庄人的命运。

下庄近了

车出巫山城,在遍布红叶的群山间盘绕近两个小时,重庆日报记者一行来到了下庄村。

“近了,真是近了,过去从城里到村里要一整天时间呢!”同行的巫山县委宣传部外宣办主任黄国萍不由感叹。20年前,黄国萍是巫山电视台的一名记者,也是第一批报道下庄村修路的人,故地重游,令她感慨万千。

“下庄像口井,井底万丈深,来回走一趟,眼花头也昏。”这是当地流传的一首歌谣。20多年前,这里不通公路,村民们想要出山,唯有徒步攀爬一条“挂”在绝壁上的羊肠小道。小道有3大段、108道拐,艰险异常,多年来上上下下摔死了几十人。

1997年,下庄人横下一条心,无论如何也要修路。

没有任何机械设备,他们就用最原始的方式——测路,用“放红绳”的土办法,“土专家”从崖顶悬吊下来,在半山腰荡着“秋千”勘测;开路,村民空中荡、壁上爬,在山间悬空钻炮眼,用炸药在峭壁上炸出立足之地。

下庄人何尝不想从乡里、县里获得支援,但那时大家都穷得叮当响,哪有这个能力?

1999年12月24日,本报头版头条刊发了《感天动地下庄人》一文。文章报道了下庄人不等不靠、不屈不挠,向大山进军、向悬崖宣战的前后经历,讴歌了他们用生命和鲜血谱写的当代愚公精神。

这次采访让毛相林至今仍记忆犹新。“当时来采访的小李、小靳,他们比你现在还年轻,充满朝气,他们的到来给了我们希望,给了我们力量。”他对记者说。

报道刊发后,援助像雪花片一样从四面八方飞来:

重庆日报社的记者、编辑和全社职工纷纷捐款捐物,把一片爱心献给英勇的下庄人;

巫山县委发出号召,在全县党员、干部群众中广泛开展学习下庄人不怕苦、不怕累、不怕死,自力更生开拓致富的高尚品德;

市交委拨款10万元,巫山县交通局拨款10万元,巫山县武装部给村里提供了300多公斤西式炸药,社会各界自发捐款23万元;

《下庄人》大型图片摄影展在全市各地巡回展出,各界群众为之动容,一名下岗女工眼含热泪,购买了30双解放鞋送到工地,一名个体老板当场捐款1万元。

……

社会各界的支持,让下庄人有了更大动力。2003年5月,一条长8公里的公路连接了下庄村,它犹如一条盘旋于天坑的巨龙,蜿蜒的身躯,一头连着村里,一头连往山外的世界。这条路,将下庄与竹贤乡的距离由过去的一天,缩短为1小时车程。

当年12月16日,本报又推出整版特别报道《一条路与一个村庄的命运》,下庄精神再次感动世人。

下庄富了

路通了,下庄人的勤劳有了用武之地,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毛相林的动员下,村子里绝大多数人都养了几头肥猪,猪儿养得圆滚滚的,足有300多斤重。收购的人觉得饲料占分量,非要扣除30斤的饲料才肯算毛重,大家也不计较,乐呵呵地接受——毕竟,在家门口就能挣到钱,比以前的日子强太多了。

那一年除夕的晚上,村里不再冷冷清清,村民们买来长长的鞭炮,炸得震天响。各家各户的饭桌上,包谷面饭不见了踪影,取而代之的是白米饭、腊猪蹄和土鸡汤。

光是养殖还不够,村里种起了西瓜、南瓜和柑橘。西瓜的亩产可以达到1000多斤,别人上门收购的价格是0.6元/斤,而拉到骡坪镇去卖的话,可以卖到每斤1块多。南瓜的亩产突破3000斤,亩产值达到1500元。

去年以来,下庄村相继成立了硕多水果种植专业合作社和元裕核桃种植专业合作社,要把村里的几百亩柑橘和核桃管理、发展起来。村民刘恒保瞅准机会,在3年前种下了20亩柑橘,如今柑橘初挂果,老刘掰着指头算账,眼睛笑得眯成了一条缝。

买车的人也多起来了。2003年,马兴潮东拼西凑了5万元,买了一辆长安面包车,是村里第一个买车的人。

“那也是没办法。”马兴潮笑道。以前修路时,他被一块石头砸到背上,打断了3根肋骨,从此落下了病根,干不了重活。思来想去,他觉得道路迟早要通,自己不如买一辆车跑运输。果然,道路通车之后,马兴潮的运输业务很红火——帮别人带货,从骡坪镇运过来收费50元/吨,从巫山县城拉过来则收100元/吨。15年来,马兴潮换了四辆车,“现在村里起房子的多了,这一次我就干脆换了辆货车。”

今年2月,“村村通”开到了下庄村,每天一班客车,早上8点开往骡坪镇,下午4点返程。但村里人极少坐这趟客车,原因是:停在村子里的汽车就有14辆,摩托车更是每户都有——外出,对于村民来说早已不是难事。

不仅路通了,基站建起后,信号也通了。记者拿着手机在村里四处试了试,发现只有极个别地方没有4G信号。2016年,村里建起了微信群,有什么事大家在群里说一声,再也不用挨家挨户去通知。

借助信息天路,41岁的村民杨元裕成了村里第一个微商。杨元裕住在村头,有着天然的地理优势,去年供销社在他家设了电子商务服务点,一方面代收货,另一方面也帮助农产品上行,“第二个业务还没开展起来,我想等明年大家的柑橘多了,就去收一些放到网上卖,把我们下庄柑橘的名头打出去。”

下庄美了

时值寒冬,但下庄村却处处是热火朝天的劳作场面。

毛相林将自家屋子拾掇了出来,准备开农家乐。去年,政府出资将村里的19栋农房统一进行了改造,让村民开办民宿,发展乡村旅游。毛相林的房子是其中之一,外墙涂黄,室内用木条吊顶。“名字都想好了,就按大家给我取的绰号,叫‘毛矮子农家乐’。”他笑称。

离他家100米的地方,51岁的村民杨亨香的“三合院农家乐”刚刚开业。记者来到她家时,只见她正扛着店招往家里搬。三合院农家乐由3栋房屋组成,分别属于杨亨香、杨亨双和杨元鼎。3户人过去住的都是D级危房,今年借着危旧房改造的机会,他们通过各种补贴及政府提供的无息贷款建起“品”字形结构的三合院,同时开起了农家乐,成为村里第一批吃上旅游饭的人。

沿着杨亨香的新房往后溪河方向走10分钟,机器的轰鸣声划破长空,这里正在将通往河谷的道路拓宽、硬化。只见一辆大货车将水泥和石子倒下后,几名工人一拥而上,有的搅拌,有的提着振动梁进行平整。

修路工人周树清是下庄村四组人,今年68岁,但修路的劲头十足。“现在修路和以前大不一样了,以前完全靠人力,不但没工钱还要自个儿掏钱,现在有了机器,每天还有100多块工钱。这条路大约还要修800米,接上村里的主公路,为以后发展乡村旅游做准备。”说起修路,他兴致勃勃。

在下庄村村口,有一栋两层高的灰白楼房,这是新建的下庄精神陈列馆,里面摆放着下庄人修路时的图片和工具。一幅幅图片上,满脸灰尘的村民对着相机镜头憨笑的情形让人过目难忘。

竹贤乡乡长吴文锐告诉记者,现在都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下庄村靠近五里坡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资源丰富。过去,村里因为大山的阻隔成为一个世外桃源似的地方,而今道路通了,劣势变成优势,生态也能产生财富。

趁着县里发展全域旅游的东风,下庄村完成了120多户村民的房屋改造,硬化村级公路13公里,村民们还挖掘整理出回龙观、笑天龙、印花龙等民间传说故事,对发展乡村旅游充满期待。

“今后,我们会修一条公路接通渝宜高速小三峡出口,这样从县城到下庄村只要40分钟,真正融入全县的乡村旅游格局。”吴文锐接着说,“等老毛(毛相林)退休后,乡里准备把他任命为下庄精神陈列馆的馆长和讲解员,由他来讲述那段百折不挠的修路史,最合适不过。”

采访结束,记者作别时已近黄昏,夕阳给下庄村镀上了一层金色,也把毛相林满是皱纹的脸庞映得满堂红光。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当年修路的人们虽然韶华已去,但对于他们来说,当下,才是最好的时代。

延伸阅读: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