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日报网 > 重庆 > 正文
公益项目设计要让需求最大化尊严最大化
来源:重庆日报
时间: 2018-11-09 06:31:09 | 记者:余虎 | 编辑:李平

周林波教授。

“我们做这个项目是为了让他们感到骄傲,而不是感恩。”10月31日,在分享“来自大山——民族传童”公益项目时,西南大学副教授、西南大学志愿服务与社工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周林波指出,公益产品设计,从有形化到无形化是个趋势,最终提供的是一种志愿服务理念,需落脚到人的需求上,让人的需求最大化、人的尊严最大化。

周林波说,我们习惯了志愿者穿着服装去做服务,其实,我们不用穿戴任何标志去做志愿服务。志愿服务的本源,应该是生活化了的奉献行为。

在周林波看来,公益产品按照价值分类可分为3类。第一类是最传统的公益产品,周林波称之为正向产品,就是捐钱捐物这种慈善。这种公益产品,把物权进行一个转移,强调价值的正向转移。它的优势明显——快速简单,可复制,效率高。但劣势也很突出——双方地位不平等,高高在上的是恩人,而接受的一方就是弱者。相对捐赠者来说,接受的一方显得过于被动,往往会被认为自己是没有价值或者低价值。比如留守儿童,事实上没有任何一个孩子愿意被人家称为留守儿童,这种产品标签化很明显,缺乏很好的持续。

第二类是平行的公益产品,它关注的是接受帮助的人能不能够自力更生地去创造价值。比如“5·12”汶川地震后,志愿者去帮助那些失去父母的孩子找到一些生活的希望,给他们一些技术的传递。这种公益产品的优点比较明显,就是双方地位比较平等,它的持续性比较长。

周林波最看重的是第三类翻转式的公益产品,这也是未来公益产品的走向。他以去帮扶山区儿童为例,形象区别了3类公益产品的不同——。

比如去山区捐赠物品,包括书、电脑、文具等等,大家可以想像一下捐赠仪式现场:主持赠品交接后,孩子们会唱起《感恩的心》。而实际上,你会发现很多孩子唱着《感恩的心》,但是他并没有感恩的感觉。所以对正向的产品来说,它会有这样的缺点。

平行产品的操作,就是派一些支教的老师,或者是志愿者到山区给孩子们上英语课,教他们英文,让他们知道外面的世界是什么样的。

而翻转式的公益产品设计,不是去教孩子们英文这些东西,而是把寨子里的老艺人请出来组建一些社团,让老艺人把最喜欢的歌唱、舞蹈技艺,或者手工、文字、历史,传承给孩子们,然后让孩子们到大城市去演出。让孩子们站在大都市的舞台展示自己民族的文化,这才是他最骄傲的。很显然,这种公益产品最终指向的是让他骄傲,而不是让他感恩。这就是翻转公益产品理念上的设计不同。

同理,我们还可以设计类似的公益产品,比如把视障人士培养成舞蹈的老师,然后再让他们去培训都市白领。可以想象,如果你是一个都市白领,当你走进专门的培训学校学习舞蹈时,发现教你跳舞的人居然是一位盲人,你会是什么样的感受?通过这种公益产品,对于视障人士无疑将是巨大的提升。

重庆两江新区逸航青少年发展中心有个公租房社区青少年“137”关爱计划,这个公益项目不去辅导公租房社区孩子们的作业,也不去给他们物质支持,相反,让他们自己组建志愿者服务队,服务辖区居民,甚至参加了智博会的相关服务。在奉献和志愿过程中收获成长和自我感悟。相信这些孩子对于快乐是来自给予还是接受,更有直观的感受。

“翻转公益产品和平行公益产品最大的区别,就是我们彻底放下自己是优势主体的一种姿态,而转为欣赏那些原本是弱势一方的优势价值。”周林波说,产品设计时,要尽量给他们一个让他们骄傲的场景,让他们通过自己的价值来获得更多的掌声。“这才是我理解的帮助这群人的一个根本的要义。”

延伸阅读: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