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日报网 > 文脉 > 正文
我为什么当记者
来源:重庆日报
时间: 2018-11-09 06:27:51 | 编辑:李平

彭瑜

我干过很多工作,财务会计、农技员、外企职员、民企管理、机关文秘等,但从没想过当记者,即便读书时在校园文学社干过编辑。

但当了10多年记者后,我越来越喜欢新闻这份工作了。

11年前,我还是一名乡村干部。2007年春节前夕,我在工作中碰到了毁容的女孩黄德娇——她眼皮红肿外翻,眼珠子凸出得似乎随时可能掉下来,嘴唇长出的新肉粘连到下巴,头发稀疏得能看见泛红的头皮。

小娇告诉我们,9岁那年一场大火后,家没了、爸爸疯了、她毁容了,在外打工的妈妈,回家10天后又走了。10多年来,她一个人在家,坚持读完了小学、初中、高中。

一桶油、一袋米、一床被子……小娇说,每年政府都要去看望、关怀她。小娇仅仅需要这些吗?她告诉我,想和妈妈在一起、想整容。

那时,我是镇里的通讯员,我决心将小娇的遭遇写出来。

“我也想陪她,可更想挣钱给她治伤。”当我辗转联系上了小娇远在深圳打工的妈妈时,她这样告诉我。一个50多岁的女人,干又脏又累的活,10年了才攒了1万元钱,“就担心这辈子无法实现这个心愿。”

我的心痛了。时隔不久,我撰写的通讯《要还女儿一张漂亮的脸》在报上发表,引起广泛关注,多家医疗机构愿意免费为小娇整容。

经过多次整容,小娇脸部的烧伤得到了基本康复。如今,小娇又有了一张漂亮的脸,妈妈也回到了她身边。

一篇报道,就这样改变了一个女孩的命运。那天,当小娇在阳光里展开笑颜时,我意识到,原来,当记者可以帮助更多的人。就这样,我从一名乡镇干部转行做了一名记者。

10多年来,我一直努力践行着“新闻能帮助更多人”的初心。在重庆晚报,我专门跑社区新闻。我常拿着社区提供的低保户、残疾人、贫困党员、中年丧子家庭等名单,挨家挨户走访,我知道他们困难最多,更需要帮助。

渝北区双凤桥街道双凤路社区中年丧子的王吉群,靠捡垃圾帮亡夫还1万元的借款。经过我的报道,王吉群获评重庆市诚实守信道德模范,好心人资助她做了肾结石、胆结石手术。

渝北区两路双凤路冯永文与儿子双双瘫痪在家。因为家住5楼,瘦小的妻子很难背父子二人下楼,很难下楼理一次发,两人的头发足足有8厘米长,快过年了他们很想理发过一个清爽年。我的报道见报后,很快有好心人登门为父子理发。

……

那些年,我就是通过这些报道,帮助社区里的困难群众。每到春节,收到他们编发的短信祝福,我的心里暖暖的。或许这就是一名记者的成就感吧。

2012年,我进了重庆日报。从跑社区的巷子记者到转田坎的三农记者,我的报道内容和方向有了变化。

2014年6月,武隆的村干部张利找到我,说村里1000亩黄腊李不好卖,让我想想办法。我赶到现场采访,发了微信,随即在朋友圈掀起一场网购行动。尝到农村电商的甜头,张利带着黄腊李进城推销,一场演讲就拿回两万元订单。

这件事让我意识到,互联网时代,记者的职责不仅在于写一篇报道,救济一时的困难,要创新思路,搭建一条乡村与城市的信息通道。

随后,我申请了微信公众号“记者进村”,专门刊发乡村里的人和事,关注农产品、旅游资源、困难群体,同时广泛吸纳城市人关注,让城市人的爱心和购买力与乡村特色资源有效对接。

这些年,我帮城口的贫困户卖过蜂蜜、为巫溪的巫姑腊肉做过推销、为酉阳的受伤退伍军人筹过款、替渝北的创业者卖过芦花鸡……

现在,一些记者都在跳槽转型,也有人问我,你为啥还在干新闻?

其实,我也想过离开。财务会计、农技员、外企职员、民企管理、机关文秘……可是,这些年,干过这么多职业,我坚持得最久、干得最愉快的还是记者。

看到别人通过我的报道解决了困难,那种喜悦,无以言表。

延伸阅读: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