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日报网 > 政务 > 正文
风雨兼程20载 共谱华丽新篇章
来源:重庆日报
时间: 2018-10-31 06:12:53 | 编辑:王俭林

  重庆市黔江中心医院正阳院区效果图

  1998年10月28日,重庆市黔江中心医院正式成立。从此,渝东南片区规模最大,集医、教、研一体的综合性医院在武陵山腹地诞生。20年弹指一挥间,这颗医疗卫生领域的明珠愈发熠熠生辉,为保障各族群众的健康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团结创新 和衷共济渡艰难

  黔江中心医院由原黔江地区人民医院、地区康复中心、黔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人民医院合并组建,2010年建成国家三级乙等综合医院,2013年建成国家三级甲等综合医院。

  合并成立之初,医院基础差,底子薄。“当时三家医院的院情各不相同,有的债务多,有的业务差,有的人员结构复杂,管理松懈。种种原因导致3个来自不同医院的群体一时难以融合,加之当时医疗服务区域分为3块,给统一管理带来极大挑战。”黔江中心医院相关领导表示。

  办法总比困难多,“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在创新思维的引导下,确立了医院十年发展规划,坚持院有重点、科有特色、人有专长的科学发展方向,达到三级医院水平。

  为努力摆脱困境,适应医疗卫生领域新的发展形势,不断探索医院改革新思路,医院领导集体深入科室调研,发现问题,理清思路,建立一系列规章制度。同时给职工做思想工作,树正气,立新风,谈理想,大事讲原则,小事讲风格,求同存异,以和为贵,团结至上。

  “将3家医院的人员统一调岗使用,缩短了职工的磨合期,减少了同事间的隔阂。”据中心医院的老员工回忆说,在全院职工的共同努力下,出现了团结一心谋发展,和衷共济渡时艰的好局面。

  培养人才 学科发展不止步

  1998年,黔江中心医院设置了20个临床科室及8个医技科室;2008年新设肿瘤科;2011年增设老年病科、眼科;如今拥有35个临床科室、9个医技科室……20年来,医院的学科建设稳步前进,为渝东南片区的百姓带来了更加完善的医疗服务。

  医院是人才密集,技术密集的单位,只有抓好医疗技术人才的培养和造就,提高医护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才能用精湛的技术实施救死扶伤。

  历年来医院不断地从多渠道引进各学科人才,并据各专业需要送国内外知名医院进修学习,重点培养,并请市上高知名度医疗专家、学者到医院讲学,横向联合市上多家医院建立协作关系,重点学科、重点专科建设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建设之初,医院拥有职工468人,大学本科49人,专科14人,中专178人,正高职称2人,副高31人,中级职称138人;而今医院有在岗职工1323人,卫生技术人员1091人,正高职称23人,副高138人,中级182人,医师365人,护士541人,硕、博士52人。

  巨大的变化彰显的是一支学科建设齐、医疗专业技术人员多、技术好、梯队结构合理的医疗团队已然形成,为医院向更高水平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和可靠的人才保障。

  内涵建设 医德医技双提升

  黔江中心医院从建院至今,始终坚持积极面对和探索医院文化建设的课题,不断完善医院文化理念,使其成为激励职工做好医疗服务的重要推手。

  “医院的荣辱时刻记在我心上,我与你的名字一起飞翔……”每当院歌《一起飞翔》响起的时候,那激情悠扬、悦耳奔放的旋律总能激励员工在自己的岗位上执着坚守。

  为了打造医院文化,建设医院的丰富内涵,在医院早期的创新思维和管理的基础上,医院先后提出了“您的满意,我的追求”的服务承诺;推出了“关爱生命,科学诚信,超越创新,共同满意”的质量方针;提出了“维护健康,服务人民”的宗旨和“厚德、严谨、敬业、创新”的院训,并公开征集了院徽、院歌。

  “技术诚可贵,医德价更高”,在医院文化建设中,医德医风的建设是一项重要内容。全体医务人员深刻认识到“为人民服务”是永远不变的宗旨,救死扶伤是医生的天职,医德医风和医疗技术相得益彰。

  为增强职工凝聚力,医院积极开展团队拓展训练,适时开展区、乡义诊,扶贫济困,敬老助弱及各种文体社会活动,多形式、多维度营造积极向上的良好氛围。在医院文化潜移默化的熏陶下,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时时为员工传递正能量。

  “长江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重庆市黔江中心医院这颗深山明珠在武陵山区这块医疗高地上将会更加光彩绚丽。

  王凤 图片由黔江中心医院提供

延伸阅读: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