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日报网 > 教育 > 正文
播撒美的种子 唤醒美好心灵
来源:重庆日报
时间: 2018-10-18 06:56:33 | 编辑:王俭林

重庆精一民族小学大力构建民族大美育课程体系

  非遗课堂刮起“最炫草编风”

  美究竟是什么?在重庆精一民族小学,美是孩子们参观千“纸”百态、民族乐器体验区等极具民族风的体验空间,流连忘返中展现出的好奇、求知与欣喜;是孩子们沉浸于传统漆器制作、传统面塑工艺等非遗课堂,开动脑筋后富有创造力的设计、钻研与打磨;是老师带领学生认知十八梯、枇杷山等民俗文化,体验感悟的风土人情与眷恋情感……

  作为重庆民族教育的窗口学校,拥有112年民族教育办学历史的重庆精一民族小学,遵循“多元一体,惟精惟一”的办学理念,深入契合核心素养的培育主要载体是学校课程,以锐意进取的精神,脚踏实地的行动,基于美育实验学校建设,充分挖掘民族教育中的审美资源,拓展课程空间,丰富课程内涵,构建、完善民族学校大美育课程体系,不仅带动学生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让每一个孩子与美相伴,向美而行,更是提高了学生对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国情以及各民族文化传统认识,传承和发展了民族文化与核心价值观,推动了学校民族教育的深入发展。

  国家课程审美化建设

  以美启智 力促学生进步成长

  “我制作的纸质齐腰襦裙是淡蓝色和深蓝色相间,同类色搭配显示层次感。”

  “我选取蓝色卡纸与橙色卡纸制作高腰襦裙,对比色搭配更加醒目亮眼。”

  ……

  “听了同学们的展示汇报,可以总结出汉服具有色彩美。”

  这是发生在渝中区中小学“艺术审美化教学研究与实践”研究活动上的一幕。精一民族小学美术老师刘晓鹏执教的审美综合课《汉服之美》,带领学生参与纸艺制作、汇报交流等审美活动,感受、认识、创造汉服的整体美、细节美、文化美。课后,参会的美育研究专家、教研员,肯定了精一民族学校对审美化教学的研究和刘晓鹏老师的大胆尝试。

  《汉服之美》审美综合课只是精一民族小学对国家课程进行审美化建设的一个剪影。

  精一民族小学以深度的探究、科学的统筹、高效的实践,创新性地对美术、音乐、体育、语文、德育等多门国家课程,实施多维度、全方位、系统性的美育延伸,既统一学科教学中的美育目标,对学科渗透美育提出相应要求,又促进不同学科在美育层面上得到统整,让传统课堂发生质的改变,不断焕发新活力,逐步培养学生具备审美素养、人文素养和创新素养,使他们做到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

  比如,在音乐审美综合课上,精一民族小学将苗族、维吾尔族等不同民族的歌舞有机融入,通过情境教学法等,积极引导学生进入“音乐美”的境界,促使他们在音乐情感的真切呼唤中提升审美格调,塑造音乐修养。

  “推进国家课程审美化建设过程中,精一民族小学着重发掘各学科潜在的内容美、形式美、逻辑美,开展多样化审美化教学设计、实施、评价,为学习活动的审美发展提供审美活动的基础和条件,使整个教学过程转化为审美鉴赏与创造的过程,形成丰富的教学美育渗透。”精一民族小学校长李萍说。

  地方课程美育化开展

  以美怡情 培育学生家国情怀

  “过纯阳洞,上坡就是神仙洞、盐锅骑石,再往上就是茶亭。古时送人的、接人的,就在那里迎送。”“现中山二路往枇杷山正街往上几十米,八十年代还有一老院子,院门上有‘飞来别墅’四字。这一段路基本上在现枇杷山公园、市三人民医院内。”……

  金秋时节,精一民族小学的师生分小组批次,沿着“重庆上东大路”枇杷山段,枇杷山下、山下等四条线路,开展“旮旯角角‘印迹’——枇杷山,山上山下故事多”项目活动。“扫”老街途中,学生们聆听着老师的生动解说和老人老事,用脚步丈量老街、用沟通探知历史、用画面记录老景、用文字保存传奇,形成对老街道美的欣赏、美的感受。

  事实上,“旮旯角角‘印迹’——枇杷山,山上山下故事多”项目活动属于精一民族小学极具地域特色的“母城文化探寻系列课程”。这一系列课程还包括“打望老街——‘精彩饮食秀’”项目活动,“寻找十八梯民俗文化”项目活动。

  “打望老街——‘精彩饮食秀’”项目活动是指精一民族小学的老师带领学生去到学校附近的较场口、中兴路、枇杷山正街、枇杷山后街等地,品尝、了解口耳相传的美味饮食,探究、赏析老街区的饮食文化。

  “寻找十八梯民俗文化”项目活动则是师生一起有计划地走访十八梯及附近的一些场所,打探老房子、吊脚楼的前世今生,收集接地气的图文材料,研究、认识源远流长的“江城文化”。

  精一民族小学开发、创设整体提高学生审美与人文素质为目标的,有地方特色的“母城文化探寻系列课程”综合美育课程,对重庆主城区地方传统文化进行重新深植、调护、归纳、建构,教导学生在审美活动中体验“基于项目的学习”全过程,进而达到拓展学识、掌握技能、抒发情感的审美目的,以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和谐发展的“大写的人”。

  校本选修课程特色化实施

  以美塑魂 助力学生多元发展

  “草编是中国传统的民间手工艺品,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积淀,以及较高的审美愉悦和鉴赏功能。”在一堂精一民族小学“非遗草编”社团活动课现场,草编非遗文化传人杨乾波正向学生介绍着草编的历史源流、主要品种、审美要求。

  随后,只见杨乾波拿起已经准备好的一片棕叶开始编织演示、步骤解说,时而穿插、时而打结、时而折叠的棕叶,随着他灵巧的双手跳起舞来,转眼间,一只活灵活现的“小蚂蚱”便在他的手中振翅欲飞。

  此时,孩子们已经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拿着棕叶,跃跃欲试。经过杨乾波耐心细致的指导,很多孩子不一会儿就编出了精美的“蚂蚱”。

  “非遗草编”课程是精一民族小学校本美育课程之“民族技艺课程”的其中一门。

  据李萍介绍,精一民族小学传承民族优秀文化,开发、实施具有民族特色的校本美育课程,涵盖有“民族认知课程”、“民族修养课程”、“民族技艺课程”、“民族节日课程”、“民族探寻课程”共五大类。

  拿“民族技艺课程”来说,这类课程就包括烙铁画创作、葫芦丝演奏、橡皮篆刻等12门课程,主要在每周二下午的课辅活动时间进行。该校还自主开发了《律动的校园民族风》、《民族体育鉴赏》等12册系列校本教材,以传授民族技艺为核心,激发学生对祖国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探索,熟练掌握初步的民族才艺和技能。

  当下许多的民族技艺已经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它们所溢出的美已经完全超越了实用的层面,成为民族审美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精一民族小学构建特色“民族教育校本课程”,推动民族教育与大美育课程相辅相成,和谐共生,引领孩子用发现美的眼睛、感受美的心灵、创造美的双手,弘扬民族精神,传承民族文化,促进他们实现民族素养与人文精神的协调发展。

  何霜 张骞月

  图片由精一民族小学提供

延伸阅读: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