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足:在那希望的田野上

来源:大足日报 记者: 编辑:唐琳

POST TIME:2018-10-05 08:03:42

赵甫琼夫妇赵甫琼夫妇

“赵大姐,今年的粮食收成不错哦,你们两口子又挣了不少吧!”9月21日,拾万镇长虹村7组村民赵甫琼和李华伟夫妇在五彩稻田观赏区散步,面对邻里乡亲的打趣,54岁的赵甫琼腼腆地笑着说:“我们生活在这么好的时代,大家的日子都越过越富足了!”

赵甫琼是长虹村的粮油种植大户,今年,夫妻俩种植了近40亩高产水稻,算上其他的务农收入和帮人机耕的工钱,家庭年收入16万余元。如今,一家人住在近200平方米的双层楼房里,儿子组建了小家庭,有了稳定工作,赵甫琼和李华伟就盼着安享晚年生活了。

“换作40年前,现在这种不愁吃穿的日子想都不敢想!”赵甫琼感叹道,“国家政策越来越好,科技越来越发达,我们老百姓的腰包也越来越鼓。没得改革开放,哪有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哦!”

上世纪80年代初,我国开始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作为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第一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突破了“一大二公”、“大锅饭”的旧体制,农民在集体经济中由单纯的劳动者变成既是生产者又是经营者。

随着这一制度的推行,个人付出与收入挂勾,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大增,解放了农村生产力。赵甫琼回忆道:“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前,大家参加生产队干活的积极性普遍不高,出勤不出力,生产效率低下。但是土地下放到户后,每个人干起农活来都很卖力!”

1986年,22岁的赵甫琼嫁到李家,一年后生下了儿子李浩,一家3口分得了3亩地。孩子的出生带给了赵甫琼和李华伟无穷的欢乐,也让他们感到了不小的压力。为了挣得更多收入,夫妻俩一起种水稻、养家禽、喂牲口、打鱼虾……每天都辛苦地忙碌着。

“有土地就有希望,只要我们勤劳肯干,日子会一天天好起来的!”他们坚信着。

“以前的谷种亩产只有几百斤,后来能亩产上千斤。水稻的产量一年比一年高,质量也越来越好,种庄稼还是很有奔头的。”赵甫琼乐呵呵地说,“并且国家政策鼓励、支持农民发展规模农业,我们就要好好抓住机会嘛!”

从最初种植3亩地的水稻,然后逐年流转土地,发展到现在近40亩地,赵甫琼和李华伟的“家庭农场”越做越大,收入也有了可喜的增长。这些年,靠着省吃俭用和埋头苦干,夫妻俩挣足了腰包,筹划了建新房,配置了新家具,还购买了4台农机。

10年前,电视上的一则农机广告吸引了赵甫琼,看到别人用机器轻松干农活,她也动了心,当即决定购买那台近4000元的旋耕机,并得到政府1000多元的补贴。尝到了机械化耕作的甜头后,赵甫琼又陆续添置了2台犁田机和1台收割机。

“如果没有农机‘帮忙’,两个人根本种不了这几十亩地。现在,除了平秧田、撒谷子需要亲自下田,剩下的都由机械化操作替代,省力又省时。”赵甫琼说,“明年如果还能流转到土地,我们想继续扩大规模。”

“老李家祖祖辈辈都靠种地养家糊口,没想到在我们这一代还能致富奔小康。”赵甫琼和李华伟坦言,他们对这片土地有着深厚的感情,曾经尝试过外出打工,由于不习惯那里的生活方式,不到1个月时间就回来了。

“我们两口子就喜欢待在农村,空气新鲜,干活自由,现在的农村可不比城市差!”赵甫琼指着周围说,“你看看,独栋楼房越来越多,马路通到家家户户,农村家庭也用上了自来水和天然气,方便得很!前不久,五彩稻田和生态餐厅吸引了好多城里人来这儿扎推哦。现在,袁隆平重庆院士专家工作站也设在长虹村,我们村的发展可有希望啦!”本报记者黄小倩文/图

网站首页 | 重报集团 | 日报简介 | 关于我们 | 广告业务 | 投稿信箱
Copyright © 2000-2012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中区较场口85号大元广场4楼 邮编:400010 广告招商:023-63907707 传真:023-63907104
渝ICP备10202276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渝B2-20030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