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日报网 > 重报声音 > 正文
用传统文化涵养中秋节的时代价值
来源:重庆日报
时间: 2018-09-24 06:05:03 | 记者:程正龙 | 编辑:王俭林

传统节日是滋养文化的养分。中秋节的时代价值正是因为有文化这根纽带才能得以不断体现,因传统节日这个载体得以生生不息、赓续传承。

中秋佳节的文化味儿越来越浓。连日来,我市部分书店和图书馆纷纷举办“情满中秋·书香卓月”“越韵赏析 弘扬经典”等活动,三峡博物馆、重庆美术馆、国泰艺术中心等多家文化场馆的展出、演出活动也是丰富多彩,联合为市民奉上一席文化盛宴。

与前些年拿“天价月饼”搞噱头、玩促销相比,如今的中秋节正逐渐回归纯粹、回归原味,越来越多的文化活动成为了中秋节的标配。作为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民俗节日,中秋节在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上的作用和意义不言而喻。这是因为,民俗节日不仅是一个特殊的时间节点,也承载着一个民族共同的文化记忆与情感认同,是文化生生不息的关键所在。

或许,有些人会感叹,现在的中秋节没有以前那么热闹,氛围没有那么浓厚。原因在于,在以前,物质匮乏,生活单调,人们忙着准备过节,显得十分热闹。现如今,生活富足了,大鱼大肉不鲜见,甜腻腻的月饼吃厌了,大家在主观感受上会觉得中秋过节的气氛淡了,味道也淡了。这折射出我们对传统文化在时代发展变迁中“式微”的隐忧。当然,在感叹的背后,更多的还是大家在物质生活得到较好满足的基础上,开始对精神文化生活有了更高的需求。老百姓文化需求的升级,不就是美好生活的题中之义吗?

因此,要提升老百姓在中秋节里的获得感、幸福感,就要深挖中秋节的文化内涵,用新手段、新方式阐释其时代价值。“天上月圆,人间月半,月月月圆逢月半。”以月之圆预兆人之团圆,中秋节包含着丰富的团圆文化、乡愁文化,根植在每一个炎黄子孙的心中,成为亲人间难以割舍的情感纽带。同时,赏月、吃月饼、饮桂花酒、猜灯谜、玩花灯……这些传统习俗,是中秋节独特的节日符号和文化标志,纵使跨越时空,也能在人们心中产生心灵共鸣,凝聚文化共识。此外,“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中秋节是一个充满诗意的节日,古往今来多少文人骚客留下了流传千古的经典诗句,中秋节所承载的深厚家国情怀是这个传统节日最美的底色。只有与时俱进不断挖掘中秋节的文化内涵,才能使其价值得到最充分的展现。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传统节日是滋养文化的养分。中秋节的时代价值正是因为有文化这根纽带才能得以不断体现,因传统节日这个载体得以生生不息、赓续传承。

令我们欣喜的是,现在越来越多的人重视中秋节,重视中秋节文化,更加主动地去领略中秋节文化的魅力。或许,这就是中华传统文化“润物细无声”的价值力量。

(作者系本报评论员)

延伸阅读: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