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日报网 > 重庆 > 正文
有事找“老杨”
来源:重庆日报
时间: 2018-08-31 06:43:59 | 记者:周勇 陈维灯 | 编辑:王俭林

原标题:

30多年来,杨永根化解基层信访矛盾2000余件,涉及金额两亿多元,这让他成了群众信赖的人——

有事找“老杨”

九龙坡区金凤镇老杨工作室,杨永根(右)正在进行调解工作。记者 谢智强 摄

8月19日,周末。

闷热的午后,56岁的杨永根再一次从家里“失踪”了。

“他有事情,接个电话就走了,也没给我说一声。”1985年开始,杨永根在九龙坡区金凤镇从事综治信访调解工作,至今已有30多年了,爱人慕福平已习惯他的突然“失踪”。

手机接通,却无应答。

夕阳西沉,杨永根还未回家,甚至没有回电话。这样的情形,并不多见。这让慕福平隐隐有些担心,不由得让她想起了2016年的那个午后:那天,杨永根被锁在了金凤工业园区某公司的办公楼内近3个小时。

变被动调解为主动介入,妥善处理各类纠纷

在被锁的近3个小时里,杨永根滴水未进,连上厕所都无法解决,可那时他心里惦记着的依然是如何解决手头上的纠纷。

事情的缘由,是一个年轻生命的消逝。

当天上午,一个18岁的年轻人,在自家楼顶,当着家人的面,选择以跳楼的方式结束了生命。

得知此事的杨永根凭借多年的调解经验,立即意识到这将引发一起严重的矛盾纠纷。

顾不上与慕福平打招呼,周末在家休息的杨永根便匆匆赶往金凤工业园区,并在纠纷发生前了解了整件事情的来龙去脉。

果不其然,死者家属认为是公司工作强度大、压力大,导致年轻人不堪重负而选择轻生,要求公司进行巨额赔偿;公司则认为,该员工轻生时间为周末,且并非在公司内出事,与公司无关,拒绝了家属的要求。

在杨永根的协调下,二十几名死者家属、8名公司代表及镇里的4名调解人员坐到了谈判桌前。

“你们的心情我可以理解,但从事情经过来看,确实和公司没有太大的关系……”杨永根话未说完,一杯茶水就泼到了他脸上。

情绪激动的家属以调解员帮公司说话为由,强制将4名调解员锁在了该公司办公室内。在推搡过程中,杨永根的脸、胳膊,多处被指甲抓伤,手机也落在了谈判桌上。

“被锁着的时候,我就在想:刚才说话是不是太直接了,怎么样才能让家属更容易接受呢?”近3个小时后,从办公室出来的杨永根耐心细致地与死者家属和公司沟通,为双方讲解法律法规。

最终,在杨永根法、理、情并重的调解下,死者家属接受了公司给予的8万元丧葬费,公司还发动员工进行了捐款。

处理完这一切,已过了20时,心急如焚的慕福平这才接到了杨永根的回电。

“要妥善处理类似的纠纷,就要在纠纷发生前介入,变被动调解为主动介入。”杨永根告诉重庆日报记者,正是因为提前介入,充分了解情况、有所准备,这30多年来,许多有可能演变为剧烈冲突的纠纷在他的调解下才化于无形。

金凤和周边的乡镇,有事都能找“老杨”

其实,杨永根最初接手金凤镇的综治信访调解工作,是“无心插柳柳成荫”。

1985年,金凤镇某企业因环保搬迁问题与周边居民产生了矛盾。

“镇里调解了几次,双方都没有达成一致。”当时,杨永根不过是个刚参加工作的毛头小子,所学的统计、财务,也与纠纷调解风马牛不相及,却被安排参与该矛盾纠纷的调解。

“参加过几次调解后,我发现双方的根本分歧在赔偿金额上。那么,能不能找到一个点,是双方都能接受的呢?”于是,杨永根与公司进行深入交流,并挨家挨户走访村民,再结合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最终给出了双方都能接受的赔偿金额,顺利解决了这一矛盾。

“无心插柳”的调解成功,杨永根给村民们留下了“这个年轻人有礼貌,能给我们解决问题”的印象,也为他在此后几年陆续成功调解几起纠纷奠定了基础。

1996年,杨永根正式全面接手金凤镇的综治信访调解工作。

如今,“有事找老杨”这句话,不仅在金凤镇适用,就连周边的乡镇,有事也能找老杨。

一年前,邻镇某企业一名清洁工在工作时突感不适,公司随即送其回家休息,但该清洁工的病症并未减轻。

随后,该清洁工在送医途中死亡。

情绪激动的死者家属聚集了一大群人,将死者遗体停放在了公司大门口,讨要说法。

多次协商未果,公司负责人想起了杨永根,并立即向金凤镇求助。

30多年的综治信访调解工作,化解矛盾纠纷2000余件,涉及金额两亿多元,让杨永根在金凤镇及周边地区几乎家喻户晓。他的出现,让喧闹、混乱的现场逐渐安静,家属也在他的劝说下将死者遗体运回。

“我就给家属说,闹事无助于事情的解决,只有坐下来谈,才能谈得拢。”坐下来,杨永根讲法律、摆道理、分析案情,让双方心服口服,家属也接受了公司给予的18万元经济补偿。

从一个人到一群人,金凤一群“杨”专帮百姓忙

只是,因为这次赶赴邻镇的调解,杨永根没能在医院照顾突发急性肠炎的慕福平。

“老杨这个人,忙起来连家都不管了。”8月19日傍晚,晚霞已漫天,在家中等待的慕福平说起杨永根,虽略有责备,更多的却是关心,“肯定又在调解,也不晓得他吃饭没……”

突然响起的铃声,打断了慕福平的话语,是杨永根的回电。

原来,19日这天,有几名被拖欠了工资的农民工电话联系了老杨,请求帮忙协调解决。

杨永根忙了一下午,顾不上接老伴的电话,顺利帮农民工解决了问题。

其实,金凤镇在2015年10月成立了“老杨群众工作站”,形成了一站十室一百五十个点,覆盖全金凤镇的群工系统,许多事情早已不需要杨永根亲自出马。

可杨永根总是闲不下来,“年纪大了,能为群众多做点事情就尽量多做点。”他说。

金凤镇党委书记周文杨介绍,2015年的时候,金凤镇正值工业园区建设,涉及征地、拆迁及劳资纠纷等特别突出,镇党委和政府在充分总结杨永根综治信访调解工作经验的基础上,成立了金凤镇“老杨群众工作站”,并提出了“有事找老杨,老杨帮您忙”的服务理念。

如今,在金凤镇的村居民小组、大院落、楼栋、重点企业等均设有“老杨群工点”。一个群工点由1名党员或乡贤作为负责人,另选配3至5名群工员组成群工点团队,形成人人当“老杨”的局面。

“我是‘老杨群众工作站’的黄艺,我不姓杨,但你们可以叫我‘小杨’,因为我是老杨的徒弟之一。”28岁的黄艺告诉重庆日报记者,跟着师父学习,她总结出调解纠纷中的“五得”:干得、挨得、饿得、等得、忍得。

“有时候,矛盾双方在调解室里情绪波动比较大,甚至会对骂、动手打人。这时师父总是默默坐在一旁,从对话中提取有用的信息,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点。”如今,像黄艺这样的“小杨”,在金凤镇已有近200人。金凤及周边的群众都知道:金凤一群“杨”,专帮百姓忙!

延伸阅读: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