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日报网 > 文脉 > 正文
“桥都”为改革开放喝彩
来源:重庆日报
时间: 2018-08-30 06:15:31 | 编辑:王俭林

1986年7月,我大学毕业参加工作,被分配到重庆市歌乐山附近的一所中专学校任教。假期去位于长江以南的南岸区看望同学,第一次坐公交车经过重庆长江大桥,这是我一生中首次看到的大型跨江大桥。

而这座大桥,也是当时重庆境内第一座跨过长江的大桥。它建成通车于改革开放后两年,即1980年的7月1日。

由于当时交通极为不便,我虽于1982年已开始在重庆上大学,却在通车6年后首次步行通过该桥。

那时我正在学习摄影,带着对这座大桥的好奇和惊叹,拿着装有“120”黑白胶卷的老式“虎丘”相机,多次往返于大桥上,甚至爬到了引桥两端附近的山坡上,就为取个好一点的角度,拍摄出自认为最美的画面。

回到学校,去暗房把照片冲洗出来:有大跨度的桥身;有桥上那一排排漂亮整齐如哨兵的路灯;也有后来安装的、曾引起很多争议的“春”“夏”“秋”“冬”雕塑……

1990年,我调到南岸区工作,更方便关注长江和嘉陵江上桥梁的建设,因为这是地区发展变化的风向标之一。

一次,站在重庆长江大桥的南桥头,有朋友为我讲述了此地的前世。原来这里曾是“老巴渝十二景”之一的“黄葛晚渡”所在。

南宋名臣余玠在镇守重庆府时,某天他站在江边,顺着龙门浩的方向,眺望滚滚长江东逝水,水连天,天连水,水天一色,不禁心旷神怡,而近在眼前的黄葛树下,很多贩夫走卒放下挑子,拎包妇孺翘首期盼,等待渡船。此情此景,令他兴致勃勃留下了诗作——《黄葛晚渡》:“龙门东去水和天,待渡行人暂息肩。自是晚来归兴急,江头争上夕阳船。”

这棵黄葛古树1968年遇洪水受损,1972年被砍掉。1980年7月1日,经过今名为珊瑚坝的长江江心洲,在古渡口处建成通车的首座重庆长江大桥,成为当时人们交口称赞、争相观光体验的著名风景点。

抑或“珊瑚坝”天生就是“渡”人的地方?26年之后的2006年9月25日,在此新建了重庆长江大桥复线桥。南来北往双向穿梭不停的各种交通景观,更加吸引人们的眼球。

1997年重庆直辖,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大山大水的巴渝大地,逢山开路,遇水架桥,让天堑变通途的桥梁工程建设,更不例外。

一座座造型别致的桥,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曾有桥梁专家称,重庆就是一个“桥梁博物馆”,在这里能找到世界上所有类型的桥梁。重庆,是当之无愧的“桥都”!

自1956年第一座重庆嘉陵江大桥、1980年第一座重庆长江大桥建成通车后,目前重庆地区已建成和在建的桥梁有6000座以上,桥型千变万化,种类多而齐全。其中,长江、嘉陵江上主跨径在150米以上、桥长800米以上的特大桥就有36座。而长江上建成的大桥,超过三分之一都在重庆境内。

重庆的桥型主要有斜拉桥、拱桥、刚构桥、悬索桥等。目前斜拉桥数目最多,有特大斜拉桥14座,其中包含了两种索面多种塔型。其次便是刚构桥和拱式桥。重庆的悬索桥和梁式桥虽然数量不多,但鹅公岩长江大桥、忠县长江大桥均在我国十大悬索桥之列。

站在重庆主城的绿色肺叶、拥有“抗战遗址群”的南山“一棵树观景台”前,俯看长江嘉陵江上,桥桥遥望、桥桥相连。长虹卧波,巍峨壮观。到了夜晚,桥身上的各种轮廓灯一齐绽放,华光异彩,绚丽夺目,为越来越引起世界瞩目的山城夜景,增添了无数个光亮点,让人啧啧称赞,流连忘返。

兴奋着家乡的发展,幸福着家乡的巨变。我情不自禁地和广大摄影爱好者一样,自豪地举起相机,更多的时候是拿出手机,尝试照片、全景、正方形、视频、慢动作等不同模式,不论白天夜晚、阴晴雨雪、春夏秋冬随时拍,常拍常新,越拍越爱。一张张造型各异、栩栩如生的照片,通过QQ群,通过微信朋友圈,分享到全国各地,甚至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胡雁冰)

延伸阅读: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