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日报网 > 城建 > 正文
大写铁军精神 缔造TBM品牌 ——记中铁十八局隧道公司三位老铁道兵
来源:重庆日报
时间: 2018-08-29 17:00:27 | 编辑:李振兵

“北疆老兵”代玉旗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唐代著名诗人王昌龄用这样的诗句描写北疆的辽阔、荒芜与孤寂。然而,历史的车轮滚滚驶入二十一世纪,机械的轰鸣声唤醒了这片沉寂了两千年的神奇土地。伴随着西部建设的铿锵步伐,中铁十八局集团隧道工程有限公司挺进北疆,巍巍天山,茫茫戈壁,留下了铁军鏖战的足迹。

在北疆高寒地带最难苦的XE项目部,活跃着一个铁道兵老战士的身影,他就是年过半百的代玉旗。代玉旗身材魁梧,长年的野外工作使他的面庞晒得黝黑。作为项目部党组织书记,他发挥“火车头”作用,冲锋在前,抢挑重担;作为XE项目部唯一的老兵,他嘘寒问暖,关心职工生活……大伙儿都亲切地称他为“老代”。

老代1978年入伍。四十多年来,他不知多少次,告别天津的妻儿老小,随项目部转战祖国各地。东西南北,五湖四海,留下了他不知疲倦的脚步。电话连线,高铁动车,成为他与家人短暂团聚的纽带。

2005年,青岛仰口隧道、平度郭家堡互通立交桥施工,他带领大家逢山开路,遇水架桥,一展铁军雄姿。

2006、2007年,他又先后参与了十天高速公路、安平高速公路、卡杨高速公路、新疆吐库二线铁路、新疆ABH隧洞TBM等项目建设。可以说,哪里需要哪里去,哪里艰苦去哪里。

“清晨我站在青青的牧场,看到神鹰披着那霞光,像一片祥云飞过蓝天,为藏家儿女带来吉祥……”韩红的一曲《天路》热情赞颂了筑路大军为藏民送去幸福安康。其实,在雪域高原修路,环境比人们想象得更加恶劣。冬季寒冷漫长,空气稀薄,含氧量不到平原区域的60%,全年冰冻期长达7个月之久,有效施工期非常短。青藏线大部分线路处于高海拔地区和“生命禁区”,青藏铁路建设面临着三大世界铁路建设难题:千里多年冻土的地质构造、高寒缺氧的环境和脆弱的生态。然而,青藏高原缺氧不缺精神,老代和大家啃下一个又一个硬骨头,最终使青藏铁路顺利建成通车,向祖国和人民交出了一份圆满的答卷。如今,青藏铁路如一条吉祥的哈达,载着雪域儿女高速驶向发展和幸福的未来。

凉山彝族自治州的木里卡杨公路,条件则是另一番的艰苦。这里山高路险,施工要经常翻山越岭,一边是悬崖峭壁,一边是咆哮奔腾的雅砻江,一个不留神,就有生命危险。但人员上场后,大家马上搭建帐篷,就地扎营,即刻组织施工。工程项目在江对岸,过江索桥及施工便道一时无法打通,天然横亘将一切分割开来,为确保施工进度,项目不等不靠,不惜投入大量人力物力,一度依靠浮船过江、人背马驮等形式将材料运输至施工作业面。老代和同志们凭着顽强的意志,与深山抗衡,与时间赛跑,在陡崖上开路,在绝壁上凿洞,克服重重困难,使施工顺利进行。

难忘2016年6月16日,新疆博尔塔拉连降暴雨引发洪涝灾害,突如其来的特大洪水使处在地势陡峭的戈壁滩之上ABH项目工地上交通,通讯和电力全部中断,情况十分危急,此时,正是TBM设备组装关键时刻,灾难面前,老代挺身而出,召开紧急会议,进行了救灾紧急部署,积极采取抗洪抢险措施,会后,他毅然肩负起社会责任,挺起铁建人的脊梁,带领党员干部职工全力开展抗洪抢险第一线。首先把危险区员工撤离到安全地带,然后又转移了重要的工程资料和施工设备.制定了安全度汛值班表,24小时轮岗,加强对危险地带的安全巡查和险情处置。持续几天的暴雨,工地上饮用水和食品全面告急,必须紧急打通救援通道,及时运进救援物资。老代又把职工迅速组织起来,出动数台大型机械设备进行抢急抢修抢通。三天三夜日夜不停地奋战终于抢通了受阻的通道,保证了粮油蔬菜和施工设备运输等物资地及时运进,解决了职工的燃眉之急,也为TBM设备尽快组装赢得了时间和进度,受到了当地政府和局领导的高度赞扬。

今年3月,老代接到公司的“号召”,转战XE项目部,就是这样,一步一步,老代发扬铁道兵“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精神和“敢打硬仗,敢打恶帐,敢于胜利”的光荣传统和作风,走到哪干到哪。在前段时间额河建管局2017年第四季度建设综合考核评比中,项目部施工安全、质量、水环保、进度、文明施工等方面表现突出,考核参建十九家单位排名第二,获业主表彰通报。

社会进入信息化、数字化时代,老代与时俱进,以老代“攻城不怕坚,读书莫畏难”的劲头,带头钻研高科技铁龙TBM掘进机和盾构技术,和大家攻克了一个个难题,带领XE项目全体职工进入全新的高科技领域。作为施工企业最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第一责任人,老代针对施工特点,摸索适应行业特点的党建工作,为项目建设出谋划策,围绕中心做好服务工作。

“火车跑得快,全凭车头带”。尽管条件艰苦,施工环境一个比一个恶劣,但他从不喊苦,从没叫过累,总是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工作,影响着感染着周围的同志。在他的鼓舞带动下,项目经理指挥有方,调度有序;总工攻坚克难,胜券在握;物资部货物运输,马不停蹄,只争朝夕;安质部一丝不苟,确保万无一失……沸腾的工地上,热火朝天,建设者们干劲十足。

60岁,铁道兵魂依旧

“60岁了,我得服从组织安排,让年轻人来锻炼锻炼。”最近合铜项目部副经理王成明总会对身边的年轻人说这句话,所有的员工都明白,这就是铁道兵不计个人得失、忠诚于企的胸襟和情怀,更是与铁八师同龄的铁道兵永不褪色的底色。

王成明的抽屉里保存有几张照片,照片里虽然只是老王人生路上的瞬间,却记录了老王人生的追梦道路,人到花甲之年,老王常拿出这些照片来看看,回望走过的道路,回顾那奋战在一线的岁月,回味那一点点幸福味道。泪花总在老王的眼睛里打转,当然他并不是在难过,而是在回味、在感动。以前的那些事真真切切,仿佛就在昨天。

“那年是秦岭四队队长”

“这就是我,这是孔凡成,他是秦岭五队队长,我是四队队长,看那时候我们多年轻”指着这张照片,说起过去的事情来轻描淡写。其实谁都知道秦岭隧道长18.45公里,长度居当时国内铁路隧道之首。加之秦岭地质地质复杂,征服秦岭决不是—件寻常的工程,面对第一长隧、复杂地质和工期压力,中铁十八局果断首次采取世界一流的TBM施工,以钻爆法配合。开始了我国首次自主TBM施工工程的新阶段。

老王说秦岭历来被地质专家们称为“地质博物馆”,岩爆几乎如影相随,当时他每天上班都会进入隧洞掌子面。一天刚进洞里,就听到“轰隆”一声,接着几公分厚到几十公分厚不等的岩块弹射下来。虽然对岩爆有心里准备,但是那次还是出乎老王的意料。兄弟们在这样的洞里干活性命攸关,老王让大家把钢筋网铺设起来防止岩石随时飞出,另一方面在围岩上打孔让岩爆能量释放出来,对出露围岩进行喷水,将需释放的能量转变为热能,削弱岩爆的力度,确保现场施工安全。施工上遵循短开挖、强支护、快封闭的原则,掘进流程结束,迅速喷浆支护。

俗话说好事多磨,施工时有岩爆、涌水、围岩失稳等不良地质灾害发生也就罢了,天灾人祸也总和王成明他们开玩笑。当时他们的施工大军驻扎在柞水县小峪口村,与乾佑河相距不是很远。

清晨5点多,像往常一样王成明带着兄弟们下班回到营区,洗漱、吃饭、经过一阵的嘈杂之后营区又恢复安静。到六点多开始下起雨来,雨点敲打房屋的声音一浪高过一浪。雨水都涨上了台阶!院子跟个池塘似的。刚有朦胧睡意的老王一咕噜坐了起来,看到眼前的情景,心知不妙。

慌乱之中,老王下了床往宿舍外边跑,一边穿衣服一边扯开嗓子向四下里高喊:“雨下大了,山洪马上就来了,大伙快往山上跑呀!”喊声惊醒了项目部的所有人,面对着转瞬间便已没膝的洪水,工友们跌跌撞撞奔向山头。只是人群中缺少了两个人,是班上的冯明贵夫妇。

劳累了一夜的老王,刚救人又折腾了1个多小时,此时早已筋疲力尽。但发现人没有全部安全转移,他仍毫不犹豫,又一次冲入洪水,果断地推开了家属房的房门,就在那一刻,防洪挡墙塌了,一股巨浪扑了过来,洪水立马升至袖口。他想也没想,安排夫妇蹲在柜顶等待救援,而他站在窗上继续呐喊,终于一根救命绳索从房顶而来,他们三人安全脱险。

冯明贵夫妇总是有一腔感激:“两次救了我两口的命了,上一次煤气中毒不是王队救出我们,早没有命了。”王成明多年上班的习惯是上班先点名,进行班前会,这天早上冯明贵没有来。这么冷的天不能让兄弟们这么死等,老王当即朝家属房迈步走去,连叫三次门没有回应,只好破门而入。眼前的情况把老王吓了一跳,两口子双眼紧闭,已经昏迷,屋子里弥漫着呛人的气味。“有人煤气中毒,赶紧救人”慌乱中大家把人抬到操场上,才转危为安。

“总说这些陈芝麻烂谷子的事情干嘛?”看到别人说起这段往事,老王总要数落数落,他认为工友出现问题也就是自己工作不到位,全力去救援是自己弥补工作的缺失,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情。对于一个多次立功的人来说,这些真不足以挂齿。

“身在苦中不知苦”

1958年,王成明出生,很巧“铁八师”也是这年组建,王成明成了铁八师的同龄人,从1978年参加铁道兵开始,短短几年的军旅生涯中,他立三等功两次,荣获“天津市先进工作者”一次。

1982年5月,“铁八师”挥师引滦入津工程,主要担负7.21公里隧洞和埋管1565米的施工任务。王成明此时已经是铁八师37团3连的班长,这年他随引滦大军建设这条我国当时最长的地下引水隧洞。

历史上铁八师官兵,叱咤风云曾发出“誓叫高山低头,河水让路”的钢铁誓言。隧道工地在山上,机械运不上去,指战员们就把机械化整为零,用肩膀抬上山去。在黑井隧道,指战员们用火把和马灯照明,用人工煽风驱烟,用钢钎大锤开凿,肩挑人抬出渣,整座隧道就硬是被战士们用钢钎凿通的。逢山凿路,遇水架桥黎湛、鹰厦、包兰、杭长、成昆、襄渝等铁路线留下了“铁八师”英勇善战,敢打必胜的飒爽英姿。

引滦入津建设中,王成明在11号洞负责衬砌工作,时间紧,任务重,施工相当艰巨。王成明回忆,那时候到处都是热火朝天的,大家的好胜心也被激发出来了,每一名官兵飚着一股猛劲儿,暗中要比一比,赛一赛。就这样隧道被巨大的声音包围。洞里几乎无法听清对方的话,工作配合全靠默契。

当时机械设备也不像现在这么先进,控制施工质量那就需要每位人员技术过关,施工精细。封顶时候一丝疏忽都完不成任务,洞内出渣全部是小矿车靠绞车拉动,混凝土罐车输送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混凝土用平车拉进洞后往往需要再次翻搅,大家像铁人一样跳进去翻搅也是正常不过的事情,再加上推送混凝土是风推,砂子水泥容易被被吹散,所以打混凝土一次,官兵要遭很多罪,砂子水泥吹到身上满身裹泥不说,就光是砂石粒被吹的打到脸上入刀割一样,疼痛难忍。王成明说他们这样一干最少要12个小时,大家个个都不退缩,都是铁兵。

这样坚持了1年零4个月,高速优质地完成了这座原计划3年才能打通的“地下长廊”,创造了闪耀时代特色的以“为民造福的伟大思想、顽强拼搏的革命斗志、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勇于创新的进取精神、团结协作的高尚风格”为内容的闻名全国的“引滦精神”。

有人问王成明“持续搞那么长时间,累不累。”

“怎么不累呀,11号洞700个台阶,每次收工回来总是气喘吁吁,都要要歇缓两三次,脚底板疼得快站不住了,头发和脸上全是汗水和水泥、灰尘的混合物,后背已全部湿透。但是没有办法啊,隧道不挖通,我没有理由退缩。”

还有人问“苦不苦啊?”

“苦,怎么不苦?我们苦惯了,估计是麻木的感觉不出苦滋味了,人家是身在福中不知福,我们当时候就是身在苦中不知苦。”

“孔凡成是我的榜样”

挥泪告别军旗,脱下绿色的军装,穿上蓝色的工服,其中就有王成明。身穿绿色的军装,王成明和战友们南征北战,披荆斩棘,风餐露宿,哪里需要就把铁路修到哪里。脱下了军装,王成明没有丢掉铁道兵精神。祖国的大江南北留下了他青春的步伐。甚至于海外沙漠都能看到王成明他们勇敢的身影。

或许翻开王成明个人履历,才能读懂断拓宽经营领域,积极拓宽国外建筑市场的经历。如果说王成明个人参加大秦铁路、京九线、西康铁路、沙特南北铁路、成昆铁路建设见证的是超人的胆识和非凡的气魄,那么王成明从84年开始20多项个人表彰,则说明的是十八局在国内外建筑市场上叱咤风云,独领风骚,创造的一个又一个的建设奇迹!

“王经理是我们的老前辈,别看他满头白发,黑不溜秋的像个非洲来的”在十八局合铜项目部职工大讲堂上项目经理陈战雄向职工宣讲王成明和铁道兵的事迹,话还没有说完就引来了大家的笑声。

“王经理真是非洲来的,他是从非洲南北铁路工程凯旋回来的,为我们集团以沙特为重点,以阿曼为支撑的“中东铁三角”,牢牢占据中东市场立下了汗马功劳”

一看到陈经理这么说。王成明接过话头“没有那么夸张,我一直是做我的本职工作而已,谈榜样我有一个,那就是孔凡成。”孔凡成先后荣获天津市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劳动模范等称号。2013年,他荣获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全国敬业奉献模范”称号,受到了习近平总书记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孔凡成是不可替代的“金牌项目经理”和专家型人才。孔凡成40年如一日奋战在施工生产第一线,先后参与16项国家重点工程建设。2008年孔凡成在锦屏创建了“孔凡成劳模创新工作室”,攻克高埋深、高地应力、高压涌水和高水头等世界级隧道施工难题,荣获2017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为我国超长隧洞建设和国家水电建设作出重大贡献,为企业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信誉,他屡创纪录,锦屏水电站中标额从最初的1700多万元增加到30多亿元。

讲完孔凡成,王成明继续说道“翻山越岭就是铁道兵的宿命,离开军营,也即将离开十八局,但是我的铁道兵生涯不会结束,十八局就是我人生道路上的幸福源泉,所留给我的幸福记忆,与大家夜以继日挑灯夜战的身影,是我这辈子最难以忘怀的。不是有句歌词吗?遇上你是我的缘,都是缘,或许我还会在这个温暖的大集体里与大家共享幸福,或许没有机会了,但不论如何,我永远感激我的铁八师,感念我的十八局兄弟们。”大家的眼睛这时候湿润了。

大家都很庆幸加入到十八局,知道了王成明,知道了孔凡成,他们犹如企业的一块砖,哪里需要就往哪里搬,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几十年如一日坚守工作岗位,用实际行动践行着铁魂百炼,无往不胜的豪情壮志。在项目一线,很多像陈战雄一样的年轻人正是受他们影响逐渐成为独立思考、勇担责任的运梁车掌舵者。他们身上永远散发着永不褪色的军魂,深刻影响着身边的每一个人。穿上军装他们是铁道兵,脱下军装他们是铁建人,不灭的是信仰难舍的是军魂。

平凡的筑路人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追溯过往,无数辉煌。中国铁道兵从1948年到2018年,不管经历了怎样的挫折与艰辛,走向了今天的辉煌与成就,实现了70年飞跃发展的理想。与此同时也泛白了与他共同成长的无数个铁道兵。

“谢叔,洞里面有人要5份盒饭”。推开门的一瞬间,一面扑面而来的药汤味,记得小时候爷爷奶奶的房间的味道也是这种。就好像这个味道是他们老一辈人的专属。环顾四周,很容易被叠着豆腐块的被子吸引住,衣物、鞋子、毛巾、桌子上的碗筷,所有东西都摆放的整整齐齐。

谢叔叫谢松叶,曾叔叫曾文创。一个20岁开始当铁道兵,一个人17岁开始当铁道兵,相似的人生经历、相似的生活习惯,住在同一个屋有着不用言语表达的默契。

“谢叔,你这样一年才回一次家,你家里人同意你一直跟工地跑吗?”

“那个时候没有想太多,这么多年我一直在外面,她在家种地,我们都已经习惯了,没什么的,要是现在的年轻人的话不一定。哈哈!”年过60的他,也活得像孩子一样。乐观、开朗却坚强,这就是每个铁道兵都有的精神吧。

1978,这一年谢叔才20岁,是在89340连队训练三个月后,在隆化县修沙城到通辽的铁路的附属工程,那个时候的工程基本靠人力建设,掏水沟、建水泥,倒渣石一样都离不开人力。

曾叔,才17岁的他,过了三个多月的集训后,在河北承德隆化县,修通辽到北京密云的铁路。

“说道那时候的条件,比起现在很艰苦,一年就发两双鞋,衣服两年一套,棉衣四年一套。大块石头人工装车,干活最后都袖子都没了,穿着旧棉袄就像要饭的,哈哈!但是一群小伙子干劲很大,很开心的。”

“那跟您一起的小伙子们现在……”

“都变成老头了!哈哈哈!”

从当兵到工人,一辈子的都在铁建,但对过往的事情却风清云谈地说“对于当兵的人到哪里都是一样的”。1992在陕西,青县到清苑县修运煤专用线。“这个时候条件基本好多了,有吊车,不像1984年,到唐山修电厂那么艰苦。1984年那时我们是施工连队,为了起护坡用人力砌石头,捡石头。第二天再来装在车上。一直填到填到70、80米高。有一次发洪水,结果把我们的设备都冲走了,水直接到脖子那快了,但是很幸运没有人员伤亡。”

“1984年从兵转工,工资也是从10块、40块到200块再到900块,给家里人的生活费也越来越变多了。”

40年来,他们先后参加过秦岭隧道、西康铁路、扬黄引水工程、连霍立交桥、胡蓉高速、连霍立交桥、迁西引栾入进引水工程、青兰高速、黄石高铁、卡杨公路、陕西商洛商漫5标高速公路、陕西桃花铺隧道、西南铁路、湖南湘西高铁等。

40年来,从四川到辽宁,从新疆吐鲁番到江苏连云港。从南到北、从东到西,他们一点点铺盖的铁路就像蜘蛛网,为我们指明方向。

40年来,他们过的很平淡,没经历什么大风大浪,工作多年,虽未建功,却一直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却对家人少了陪伴与关爱。这也许是每个铁道兵心中最大的遗憾吧。

40年来,他们将自己的宝贵青春奉献给祖国的铁路事业,同样像他们一样的铁道兵用汗水、青春乃至生命谱写着铁道兵的辉煌历史。

他们用自己坚韧不拔的铁道兵精神鼓舞着新时代的年轻人,告诉我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传承兵魂,继续前行......我们也永远会记住这一代平凡又伟大的筑路人。

(申恒香、刘建平、苏日娜)

延伸阅读: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