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日报网 > 重报声音 > 正文
发展乡村产业要避免盲目跟风 —— 乡村振兴系列观察①
来源:重庆日报
时间: 2018-07-30 07:04:49 | 记者:侯金亮 | 编辑:王俭林

编者按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不久前,习近平总书记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出重要指示,强调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摆在优先位置,让乡村振兴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行动。最近,市委召开常委会强调,要深刻把握总书记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思想,坚持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摆在优先位置,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如何把乡村振兴战略落到实处?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应注意哪些问题?今天起,本报推出乡村振兴系列观察,敬请关注。

 

乡村要振兴,根本在产业。产业兴旺了,农民的腰包才能鼓起来,乡村的繁荣才能指日可待。重庆渝北区的乌牛村以前六成耕地闲置,人烟日渐稀少,一天天变成空心村。经过认真调查研究、反复论证,大家认为仙桃李市场前景好,又符合当地实际,全村决定种植仙桃李。如今,靠着仙桃李产业,村民当上股东坐地分红,日子越过越红火。

山还是那座山,思想一变,荒山就变成了金山。乌牛村的成功转身主要得益于因地制宜选准了产业、找准了出路。当前,在乡村振兴的号角下,很多乡村都在振兴产业,但也出现了一些不好的苗头,不考虑当地实际,不尊重发展规律,单纯地为了发展产业而发展产业,造成低水平重复性建设太多,阻碍了乡村的可持续发展。

就拿乡村旅游来说,如今可谓备受青睐、遍地开花,但并不是什么地方都适合搞乡村旅游。有些地方看到人家搞油菜花景观很火,自己也弄个地方跟着照学照搬;有些地方看到别人弄个十里荷塘很有特色,自己也不顾实际地找片水塘原样照抄;有些地方看到人家搞特色小镇很成功,自己也找个地方直接复制。这纯粹就是盲目跟风、匆忙上马,想一出是一出,背离了当地的实际条件。有些乡村依山傍水、旅游资源丰富,发展旅游产业有着良好基础,适合搞乡村旅游。武汉大学一项研究显示,中国只有5%的农村适合做乡村旅游。那些自然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不适合发展乡村旅游的地方如果盲目跟风,其结果可能就正如有专家所言,“没有特色的乡村旅游不是投资少、见效快,而是投资大、见效慢、死得快”。

发展乡村产业要因地制宜、因势利导。重庆集大城市、大农村、大山区、大库区于一体,“三农”既是突出短板,也是最大的潜力。对重庆来说,要科学把握各地差异和特点,找准自身特色,体现乡土风情,做好与当地地理条件相符合、相适应的建设规划,因地制宜发展乡村产业。比如,山地占重庆市总面积的比重超过了七成,有必要在尊重乡镇实际、尊重农民意愿、尊重市场规律的前提下,大力发展山地现代特色效益农业。选择当地乡村产业发展的方向时,实地走访要更深入一些、精准调研要更细化一些、科学论证要更扎实一些。要像乌牛村那样经过集体讨论、民主决策之后,再确定上马产业,切忌违背当地的实际情况,拍脑袋决策。

发展乡村产业要绵绵用力、抓住重点。接下来,要打好“特色牌”,因地制宜发展山上经济、林下经济、水中经济、气候经济,让老百姓“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抓好绿色发展,使更多绿色农产品走出巴山渝水、走向大江南北、走进千家万户;抓好产业扶贫,发展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培育壮大贫困地区优势特色产业,确保贫困农户稳定脱贫、持续增收。此外,也要抓好品牌培育,努力把重庆农产品品牌做大、叫响以品牌引领产业优化。保护好地理标志农产品,把各具特色的地域资源优势转化为市场竞争优势,破解农产品同质竞争和增产不增收困境,从而促进农业区域结构、产业结构、品种结构全面优化。

产业兴则农民富,农民富则乡村兴。只有紧紧牵住产业兴旺这个“牛鼻子”,因地制宜发展乡村产业,才能促进产业健康发展,以产业兴旺推动乡村振兴,努力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

(作者系本报评论员)

延伸阅读: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