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日报网 > 文脉 > 正文
撒佬儿记
来源:重庆日报
时间: 2018-07-27 07:04:01 | 编辑:周游

撒佬儿,唢呐也,一种喇叭状、始于民间的极为广泛的吹管乐器,在渝西江津地区李市镇这一带,唤唢呐为“撒佬(一声)儿”,并不知这种叫法有何深意,更无法考证其出处,只是当地人这么唤着习惯,渐渐就入了人心。

这一带,凡有大事或喜庆隆重之日,必有吹撒佬儿的出场。若吹者技深,人得深处,那是方圆几里,都能在吹奏者的情绪里走上一遭,或喜或悲,瞬间就能体会一次人生的大悲大喜。

不喜撒佬儿,就是因为它的“深”,它带你走那一遭的清醒。那年,爷爷离世,家人请吹撒佬儿的来送爷爷一程。在入土前两天,撒佬儿一直都在吹响,或低沉哀婉,或细细诉说过往,因为来往吊丧的人多,不太在意。

到出殡时,正棺完毕,哭声陡起,撒佬儿跟着响起,那声音一出腔就呼天抢地,如山河崩裂。吹撒佬儿的人鼓足了腮帮,要把一腔的生离死别贯穿天地,那声音像是浸满了世间所有的悲痛,洪水般一泄而出,又在石壁处撞了个正着,激起了回旋的巨大漩涡。我听到唢呐声一出,整个人就惊呆在那里,各种滋味都涌上心头,越来越重,越来越沉,直至胸腔被堵满,然后就眼前一黑……等我醒来,爷爷已经成了一堆黄土,所以对撒佬儿极为不喜。

后来逐渐长大,知晓世事更多,又经历了些生计的磨难,才开始尊重吹撒佬儿的,甚至,由于撒佬儿独有的表现形式,开始爱上撒佬儿,虽不会吹奏,但也知道了小撒佬儿、中撒佬儿、大撒佬儿,以及它们各自要表达的情意。

这年正月,远房侄女外嫁,我代表娘家人去送亲。按渝西传统,嫁女送亲必需早餐吃过才送。还在吃早饭,远远就响起了撒佬儿声,知道是迎亲的队伍来了,女方就赶紧安排相关人士去迎接。我因为常在外面走动,乡人视为见过世面者,所以安排去迎接迎亲的男方。

走到村口,男方的撒佬儿在前,迎宾随后,花轿两边,挑夫有说有笑;按传统,进村了,撒佬儿得再次响起,只听小撒佬儿在前,细细腻腻,像山花悄然开过山头,羞羞涩涩的样子,继而中撒佬儿出腔,温文尔雅,又不失热烈,仿佛男子面对心仪的女孩,正在表白;这期间,大撒佬儿高亢而来,浑厚炽热。

三支撒佬儿,各自表述,又浑然天成:一会儿花前月下地把甜言蜜语漏了一地;一会儿仿佛在追逐嬉戏,或又发生争执,吵吵闹闹。吵闹时,乌云遮日,小撒佬儿呜呜咽咽,大撒佬儿则婉婉转转,中撒佬儿像风;风过,乌云散尽,旋即则风和日丽,花好月圆。

一曲吹尽,我已是听得如痴如醉,仿佛重回青春,众多的美好时光,在花前月下做了一次轮回。

我是送亲的,同时也是迎接送亲的人,所以吃饭时自然就和吹撒佬儿的坐一桌。席间,出于礼貌,也是心怀尊重,我不断给吹撒佬儿的敬酒。由于要赶路迎亲回男方家,三个吹撒佬儿的老艺人客气着,只象征性地喝了一些。大概一个小时,女方所有嫁妆准备妥当,鞭炮响起,女方的女儿正式出得女方的堂屋。此刻,和我吃饭的吹撒佬儿者,已然到了迎亲队伍前面,撒佬儿再次响起。

还是小撒佬儿开腔,只听小撒佬儿像女儿,静静地诉说在娘家的美好时光,禾苗,野花,蝴蝶,柴火,父母的厚爱,一日三餐的琐碎;中撒佬儿像父母,紧跟着回忆起孩子的出生,童年,学校,孩子的坎坷,懂事,成长,恨不能将孩子长留身边,照顾一生;大撒佬儿则欢快喜庆,嘹喨豁达,像是在告诉他们,有情人终成眷属,广阔天地正艳阳高照,一切的美好都在前头,未来正在走来,生活更加美好……

经过这次送亲,我对撒佬儿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知道为什么我老家的人但凡有事,都要叫上吹撒佬儿的来吹上一段。后来因为工作的原因,全国各地跑,只要有唢呐声响起的地方,我都要尽可能去一看一听,看看他们和我老家的有什么区别,听听他们演绎着什么样的日子。这中间,我也知道了,撒佬儿不但可以像我老家那样用铜打造,还可以用木材,或者竹子。艺人们就地取材,细细打磨,就像打磨生活,把心中的悲喜,安静地摆放;将世间的苦乐,缓缓地吹奏,更将所爱,致远未来。黄海子

延伸阅读: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