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树屏:攻克千余座重大隧道工程技术难题

来源:重庆日报 记者:张亦筑 编辑:周游

POST TIME:2018-07-25 03:59:54

  原标题:

  招商局重庆交通科研设计院蒋树屏

  攻克千余座重大隧道工程技术难题

  蒋树屏在隧道工地查看情况。(受访者供图)

  人物简介

  蒋树屏,招商局重庆交通科研设计院有限公司项目科技总监、顾问,国家山区公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公路隧道建设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技术委员会主任,重庆市“两江学者”,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从事隧道与地下工程科研开发和勘察设计近40年,攻克了我国公路隧道规划、建设、运营、养护中的若干技术难题,贡献突出。

  熟悉蒋树屏的人都深知,他有一种高山挡不住的追求,这种追求不为别的,只为他从事了近40年的公路隧道研究。

  无论是知名的还是不知名的,算下来,在港珠澳海底隧道、秦岭终南山隧道、西藏墨脱嘎隆拉隧道、重庆白云隧道等我国1000余座重大公路隧道工程中,都曾见到过他的身影。

  在日前揭晓的2017年度重庆科学技术奖评选结果中,66岁的蒋树屏荣获科技突出贡献奖。因为40年来,他主持承担了国家86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等项目并取得60多项科研成果,让众多天堑变通途。

  8年攻关技术难题

  最后一个不通公路的县城通车了

  蒋树屏在交科院已经工作了近40年,那时,招商局重庆交通科研设计院有限公司还叫作交通部重庆公路科学研究所,他也还是一个年轻小伙。

  上世纪八十年代,蒋树屏被公派到日本留学,学成归国时,中国的公路隧道技术还非常落后。在那之后,他就从基础工作做起,为提高我国公路隧道科技水平而进行大量开拓性工作,九十年代主编了交通部《公路隧道施工技术规范》,还建成国内第一个公路隧道实验室,承担秦岭终南山隧道等重大科研项目。

  墨脱,地处喜马拉雅山脉东端,长期以来被称作“高原孤岛”,是我国最后一个不通公路的县城。修建一条与外界连通的公路,是世代墨脱人的梦想,可这并非易事。

  实际上,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墨脱与外界连通的公路就几经修建,但却以失败告终,“因为地质条件太恶劣了”。

  2009年,国家再次启动西藏扎木至墨脱县城公路新改建工程,蒋树屏和团队要解决的,就是恶劣条件下如何修建山区公路的关键技术。

  “当地自然坡降大,自然灾害频发,地质条件复杂。”他说,经调查发现,全线长117.3公里的新改建工程,滑坡、崩塌、泥石流、水毁、雪崩等各种灾害有369处,平均每公里3.1处,分布广泛。其中地处冰川区的嘎隆拉隧道构造运动强烈,存在抗震、抗错断、岩爆、地下水、冻胀等技术难题。

  经过8年的持续攻关,他们攻克了喜马拉雅山地区隧道建设、新构造运动活跃区公路地质灾害调查和防治、恶劣环境下山区公路设计方法与技术、雅鲁藏布江峡谷自然保护区环境观测和保护4项关键技术,为墨脱公路实现全年通车提供了科技支撑。

  国内外首次构建1∶1实验隧道

  攻克海底沉管技术难题

  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港珠澳大桥全线通车在即,备受瞩目。其中有一条全长6.7公里的海底隧道,既是我国第一条外海沉管隧道,也是目前世界上最长的公路沉管隧道。

  这条沉管隧道长达5664米,由33个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沉管管节和一个最终接头对接而成,其建设技术复杂、建设难度大,是整个工程建设期的“硬骨头”。同时,其使用寿命长达120年,如何保证运营期内的安全问题是头等大事,因此做好防灾减灾成为重中之重。作为“离岸特长沉管隧道防灾减灾关键技术研究”课题的技术负责人,蒋树屏带领团队研制了港珠澳大桥沉管隧道1:1足尺防灾减灾试验平台和交通行业最大的高温试验炉。放眼国内外,这是首次以构建1:1实验隧道来解决沉管隧道的技术难题,同时,还开发了燃烧、排烟、逃生等综合试验技术。

  此后,他们做了上百次中巴车、小轿车、货车燃烧、油池火等不同火源类型的火灾试验,拖着真车到隧道内点火燃烧,而研究人员还必须穿着厚厚的防火服在隧道内采集相关研究数据。面对这样的“烤”验,他们从没有半点儿懈怠。

  2015年2月8日,这是在隧道内进行的最后一次真车燃烧火灾试验。

  “为了这一次试验,我们烧了56吨柴油和一辆汽车,还有10吨木垛。”他告诉重庆日报记者,正是这一次次火灾试验,让他们摸清了隧道内火灾场景的温度分布和烟雾流态,不仅能有针对性地给管节接头加装橡胶体防火隔热材料,防止混凝土酥松开裂,并测试喷淋灭火装置的有效性,还能制定有效的人员疏散逃生方案。

  攻克6项关键技术,取得8个创新点,该课题也获得了中国公路学会颁发的科技技术奖一等奖。

  把立交建到江底

  节约大量城市用地

  重庆有94%的区域为山地,高速公路穿行于崇山峻岭之中,隧道占公路的比例为全国之最,在国际上也实为罕见。

  经过多年的技术攻关,蒋树屏带领团队为渝鄂、渝湘、渝黔、渝邻、长涪等高速公路以及重庆方斗山、吕家梁、白云、北碚、真武山等隧道建设提供了大量创新科技成果。

  值得一提的是,他还开创性地研究出用江底地下立交代替地面立交。“驾车者都习惯于在地面平交或高架立交转换,但一座地面道路立交需要占地120亩至500亩,产生的噪声和废气对周边的影响也越来越严重。”蒋树屏坦言。

  对此,他提出了一个大胆设想:将立交植入地下,用隧道的形式来实现车辆转换功能。这样一来,也能缓解城市用地日趋紧张的问题。

  经过10年的深入研究和工程应用,他较好地攻克了相关技术难题,开发出的江底地下立交系统及隧道结构、通风防灾、空气净化等技术和装置,应用于重庆、厦门、长沙等地。

网站首页 | 重报集团 | 日报简介 | 关于我们 | 广告业务 | 投稿信箱
Copyright © 2000-2012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中区较场口85号大元广场4楼 邮编:400010 广告招商:023-63907707 传真:023-63907104
渝ICP备10202276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渝B2-20030050